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7326497 上传时间:2020-10-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 作者: 日期:13 浅议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目录: 一、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心理健康的涵义及不健康心理的危害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幼儿不健康的心理危害 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的因素 (二)幼儿园的因素 (三)社会环境因素 四、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一)幼儿的心理需要 (二)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浅议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 内容摘要: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将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的方式。本文说明和解读了环境和

2、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家庭、幼儿园、社会。我们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和适应未来挑战的能力。 关键词:环境 教养方式 幼儿心理健康毕业幼儿心理健偶尔心理健康m 健康儿童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健康的涵义是什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由此可见,随着人类对自己精神生活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对健康概念的发展,心理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教委制定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一

3、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 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是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健康包含生理、心理、情绪等健康状态,不仅是减少疾病侵害的机会,更积极的概念是协助幼儿有能力做到健康促进,所谓健康促进是指提供幼儿正确的健康知识,加上幼儿园、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协助,共同营造有益于幼儿健康发展的支持性物理与心理环境。 (二)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我国幼儿教育中,还只重视幼儿身体的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未引起足够重视,教师们把工作狭义地理解为对幼儿身体的保护、关心、照顾、营养及锻炼,但缺乏广义上的理解,保育还应是心理过程的发展和培养。有一名幼儿在一节课中举了十次手,老师视而不

4、见,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对幼儿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或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心理卫生的问题。二、心理健康的涵义及不健康心理的危害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儿童时期是培养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时期,心理卫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指儿童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还缺乏统一的标准。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可以把它归纳为: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性格开朗、乐于交往、行为协调、意志坚强、反应适度等几个方面。 (二)幼儿不健康心理的危害 幼儿不健康的心理使幼儿容易形成小儿多动症,出现一些行为问题:爱发

5、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有破坏行为。性格上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自卑、过分敏感等,还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有的幼儿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眉、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在学习上也会出现问题: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 有一个小女孩,她智力和情绪都表现正常,但入园后天天尿裤子,执拗不开口,反应迟钝,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教师当即向家长反映了她在园的反常现象。她父母说:“她到了一个新环境就是这样。刚上幼儿园时一个星期不怎么讲话,天天故意尿裤子”。教师天天带她一起玩各种新颖有趣的玩具、游戏,帮助

6、她成功。这样在她的身边经常有了新朋友,消除了新环境造成的紧张心理,不久就变得活泼愉快自信起来,反常行为逐渐消失了。像这类社会退缩性行为问题,虽不一定是疾病,但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环境变化时就容易产生不适应,当遇到挫折时,易产生焦虑、不敢面对挑战,而且还往往会成为成年后严重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种子。三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除遗传因素外,幼儿的生活环境,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有决定作用。其中有家庭的因素,有幼儿园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 (一)家庭的因素 1、四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其一,权威型教养方式 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的父母认为

7、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孩子的帮助。父母以积极地态度对待儿童,及时热情的对儿童的需要、行为做出反应,尊重并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他们对儿童有较高的要求,对儿童不同的行为表现奖惩分明。这种高控制且在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影响。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的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尊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其二,专断型教养方式 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的服从自己,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这一类也属于高控制型教养

8、方式,但在情感方面与权威型父母有显著的差异。这类父母以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待儿童,他们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要求与意愿。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学前期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时,易产生敌对反应。青少年期,在专断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与权威型相比,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但有时他们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比放纵型和忽视型下的学生好,而且在校期间的反社会行为也较少。其三,放纵型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和权威型父母一样对儿童以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父母放任儿童自己做决定,即使他们还不具有这种能力,例如:任由儿童自己安排饮食起居、纵容

9、儿童贪玩、看电视等。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如不要求他们做家务事也不要求他们学习良好的行为举止,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样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大多很不成熟,他们随意发挥自己,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且缺乏责任感,合作性差,很少为别人考虑,自信心不足。其四,忽视型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因此亲子间的互动很少。他们对儿童缺乏最基本的关注,对儿童的行为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愿理睬的态度。如果儿童提出诸如物质等方面易于满足的要求,父母可能会对此作出应答,然而对于那些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长期目标,如培养儿

10、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社会性行为等,这些父母很少去完成。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与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一样,具有较强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2、溺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严重损害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对子女过于溺爱,已成普遍问题。这类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环境有一定变化,便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过分溺爱还将会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幼儿的情绪、态度、行为习惯停留在婴儿水平。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百依百顺,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好坏,孩子做错事情也不严格批评,也不和孩子讲

11、道理,就一味欣赏、赞扬,放弃要求。我们幼儿园里有部分就是这样的家长,尤其是隔代抚养的,家长这样的方式导致的后果是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有过激行为。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孩子想玩的玩具拿不到手,就咬人、打人,一定要拿到手为止,要不就大吵大闹,这都是家长过分溺爱的结果。3、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也会使孩子产生不健康心理 随着社会竞争力增强,社会对幼儿的期望越来越高,我们常常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统一要求,使幼儿身心负担过重,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比如现在的兴趣班,不是建

12、立在幼儿的兴趣上,而是建立在成人的攀比上,对幼儿是百害而无一益。家长们都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子女:我们家的孩子学了钢琴、美术、舞蹈等。其实,孩子未必对这些都敢兴趣,只是父母要求自己去学,“迫不得已”去学而已。家长的期望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上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但是,这种期望越高,不但起不到积极地促进

13、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科学合理的期望是长远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所要求孩子做到的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并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断给予奖励,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这样逐渐提高要求,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孩子从父母长期的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4、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心理也有重要的负面影响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是烦躁不安、打骂动粗、性情暴躁、言语粗辱、对长辈缺少孝敬,对子女缺少一定的关爱。对于还没有独

14、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乱、憎恨;为忠实父亲还是母亲而烦恼和疑惑,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根据数据显示,出现自闭、自卑、说谎、嫉妒、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绝大多数生存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环境里。父母的吵闹、暴力行为令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孩子在长大或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把自己的心理压抑的行为表现出来,最后就出现了很多犯罪的个案。因此,家长重视家庭环境的创设,注重言传身教,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现在的孩子独立性较强,我们更应该多尊重他们,发扬民主。5、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有重大的影响 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等通过遗传、言行和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孩子。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母亲与子女的接触较多,关系也比父亲密切,对子女的影响也比父亲大,若母亲有情绪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或是心理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