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天府名校2020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47322851 上传时间:2020-10-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天府名校2020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2020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2020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2020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天府名校2020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天府名校2020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天府名校2020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5月天府名校高三教学质量联合测评历史试题1.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第一场是儒墨之争;第二场是儒道之争;第三场是儒法之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儒家学说成为各派众矢之的B. 争鸣涉及人生和治国方面C. 各家流派矛盾尖锐不能调和D. 儒法之争实质是显学之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儒墨道法的争论实质反映了不同流派基于本阶层的利益,对宇宙人生、社会现实,阐述自己的主张,故B项正确;“各派”一说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各派思想不能调和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儒法之争实质上是治国策略之争,排除D项。

2、故选B。2.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A. 北方的经济实力迅速下降B. 南方人口总数接近北方C. 南方经济呈日益发展趋势D. 南方市镇经济空前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南方县城数量自汉至唐不断上升,体现了随着南方人口增多与经济发展封建国家对南方管理的重视,这从侧面反映出南方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中北方县城数量有所下降,并不能说明北方经济实力迅速下降,排除A项;县城数量不一定能反映人口数量,排除B项;南方市镇经济繁荣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3.元朝行省制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

3、明显有异。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材料反映了行省制的设置A. 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 并未消除各族之间的差异C. 与宋代相比更利于中央集权D. 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从材料可以看出元朝行省机构设置是为了防范和控制一些地方的民族反抗,这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元朝统治下的民族差异,排除B项;题干信息并未强调行省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4.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

4、(部分)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是A. 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B. 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C. 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D. 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反映了秦汉至明清时期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相关内容,体现出中外之间交流是的双向性,故A项正确;题干显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并非以技术交流为主,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历代封建国家重视海外贸易,也不能反映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排除CD两项。故选A。5.除了“天父天子”口号外,太平天国所宣传的思想内涵,与中国历史上传统民间宗教的思想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平均主义”的部分,也只见于文字号召,并未付诸实施。材料表

5、明A. 洪秀全融合了西方宗教和中国本土宗教B. 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在中国缺乏实施条件C. 太平天国革命实践与革命理想出现背离D. 太平天国的思想很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思想脱离了当时中国国情,因此其思想不可能在革命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必然会出现口号和结果的背离,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洪秀全仅仅是借助了西方宗教的形式,没有体现西方宗教和中国本地宗教的融合,排除A项;平均主义根植于中国的小农经济,和西方宗教无关,排除B项;太平天国思想的口号虽然有矛盾和不科学的地方,但对当时的群众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排除D项。故选C。6.190

6、9年,各省进行了第一届咨议局议员的正式选举,当选的议长、副议长共63人,其身份见下表此表反映出A. 科举制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进程B. 辛亥革命存在着对封建势力的妥协性C. 传统士人在社会上仍然有较大影响力D. 传统士人彻底实现了自身角色的转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末各地选举,传统文人占据了绝大部分,反映了他们在社会上影响力较大,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时间为1909年,这时科举制已经废除,排除A项;当时辛亥革命还没有爆发,排除B项;“彻底”一说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7.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1948年,国民

7、政府改革币制,发行金圆本位的“金圆券”,并且收缴民间的黄金和外币。这两次A. 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B. 利于抑制恶性通货膨胀C. 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 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的金圆券改革,是因为国民党坚持打内战,军费开支庞大,赤字增加,这次改革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不断挤压民间经济,导致物价飞涨。两次改革,都由国民政府主导,客观上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故D项正确,B项排除;官僚资本的膨胀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故排除A、C两项。故选D。8.1962年1月至2月,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8、,即著名的七千人大会”,指出了几年来工作的缺点情错误,总结了16条基本经验。同时又强调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三面红旗”不能动。这次会议A. 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B. 根源于中苏之间关系的恶化C. 有利于“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D.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七千人大会总结了过去的一些教训,在经济发展路线上作出了一定的改变,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D项正确;七千人大会强调了“三面红旗”不能动,这不利于全面客观地反思总结历史问题,因此没有充分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也不利于“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排除A、C两项;七千人大会在国

9、民经济严重困难的背景下召开,这是由于经济建设思想错误,与中苏关系的恶化无关,排除B项。故选D。9.罗马法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二十五亚士(罗马的一种货币单位)”,概不论树本的种类质量,也不问他的大小价值,这常会出现惊人的不公平和可笑的规象。材料主要反映出罗马法A. 注重保护当事人利益B. 以保护私产为核心C. 部分条款缺乏灵活D. 以私法裁决为主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不论树木的种类质量,也不问它的大小价值,这常会出现惊人的不公平和可笑的现象”可知,罗马法在某些条款上过于僵化,不能客观公正、结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缺乏灵活性,C项正确;题干规定并不能合理保护当事人利益,

10、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罗马法保护私产的核心与裁决案件所依据的法律主体,排除B、D两项。故选C。10.13世纪末到17世纪,被称为西欧的”原初现代化”时期。现代意识的兴起是其中一个表规,其历程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他们并非环环紧扣,但精神实质却机通相融。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A. 建立人在信仰事务上的自主性B. 培养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C. 激发人运用理性的勇气和决心D. 推进人类自主自觉自信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并非环环紧扣,但精神实质却机通相融”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均彰显了人们在自然界与社会中的主体意识,共同推进

11、人类在精神层面自主自觉自信的形成,故D项正确;建立人在信仰事务上的自主性指的是宗教改革,排除A项;培养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指的是科学革命,排除B项;激发人类运用理性的勇气和决心指的是启蒙运动,排除C项。故选D。11.二战后,股份公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本家开始大规模对工人发售股票,并积极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的股票,对工龄长、贡献大的职工赠送一些股票。这反映出资本主义A 贫富差别逐渐消失B. 社会矛盾逐渐缓和C. 生产关系局部变化D. 福利制度不断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股份公司的发展变化,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股票及赠股行为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激发工人

12、生产积极性,属于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未让贫富差距消失,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片面的说明整个社会矛盾的缓和,排除B项;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股票及赠股行为与福利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12.为了医治滞胀和刺激经济复苏,里根政府实行大规模减税,其中个人所得税从原来的最低11%、最高50%的14档累进税率改成15%、25%、28%三档。这体现了里根政府A.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 彻底解决了美国社会矛盾C. 旨在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D. 经济思想进行了重大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里根政府进行大规模减税,体现其改变凯恩斯主义,运用供给

13、学派理论解决经济滞胀问题,故D项正确;里根政府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项;减税并未彻底解决美国社会的矛盾,排除B项;由政府的阶级属性可知目的不是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D。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曹植说疫气中说:“建安二十二年,疫疠大作,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发愤著成了伤寒杂病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到金、元时期医学家提出了温病与伤寒不同。.到明、清这两个朝代,平均每四年就有一次疫病流行。当时大多是用伤寒法治温病,这种治法无异于“抱薪投火”。明清之际吴又可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温病是戾气所致,“非风、非寒、非署、非湿”到

14、清代叶天士著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使温病学从伤寒学说中独立出来,形成了新的学科。摘自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材料二 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从传统到近代,应对疫病的重点基本上经历了从避疫、治疗到防疫的转变,近代的防疫除了更强调预防以外,也确立了以清洁、检疫、隔离和消毒等头主要内容的基本模式。这一转变,至少有以下两个值得关注之点:第一,传统时期对病的应对基本上是一种比较消极的个人行为而近代的防疫则是一种重在预防,作为工卫生行政一部分的积极主动行为;第二,传统有关戾气、养内防病等一些认识,在观念上并未与近代西方的防疫思想发生明显的冲突,它们很自然地被融入近代防疫体系之中。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近代演变(1)根据材料

15、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温病学说的发展过程,并简析其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卫生防疫观念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过程:汉代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温病的症状;金元时期指出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明清时期,揭示温病病因,温病学说形成独立体系。原因:疫病的频繁爆发;传统治疗温病方法的弊端;医药学的不断进步;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发展创新。(2)演变:从避疫、治疗到防疫,逐步建立以预防、免疫为中心的近代防疫体系。原因:疫病传播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政府主导,重在预防;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防疫观念的融合、借鉴。【解析】【详解】(1)一问过程根据材料一“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发愤著成了伤寒杂病论”“金、元时期医学家提出了温病与伤寒不同”得出汉代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温病的症状;根据材料一“明清之际吴又可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温病是戾气所致”得出金元时期指出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根据材料一“清代叶天士著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使温病学从伤寒学说中独立出来,形成了新的学科”得出明清时期揭示温病病因,温病学说形成独立体系;二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建安二十二年,疫疗大作,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明、清这两个朝代,平均每四年就有一次疫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