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测验语文试题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7313121 上传时间:2020-10-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商丘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测验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商丘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测验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商丘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测验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商丘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测验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商丘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测验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商丘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测验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商丘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测验语文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商丘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测验语文试题- 14 - / 14 作者: 日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商丘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6页。共六大题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试题均应按题号把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超出答题框或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题前将密封线内要求填写的内容填写清楚,将座号写在答题卡上。考生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

2、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

3、、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

4、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

5、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

6、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C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

7、活动。C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的东西。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形态: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人也会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上。B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C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

8、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没有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D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戴珊,字廷珍,浮梁人。珊幼嗜学,天顺末,与刘大夏同举进士。久之,擢御史,督南畿学政。成化十四年迁陕西副使,仍督学政。正身率教,士皆爱慕之。以王恕荐擢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蜀盗王刚流劫竹山、平利。珊合川、陕兵,檄副使朱汉等讨擒其魁,余皆以胁从论,全活甚众。入历刑部左、右侍郎。晋府宁化王钟鈉淫虐不孝,勘不

9、得实,遣珊勘之,遂夺爵禁锢。进南京刑部尚书。久之,召为左都御史。十七年,考察京官,珊廉介不苟合。给事中吴蕣、王盖自疑见黜,连疏诋吏部尚书马文升,并言珊纵妻子纳贿。珊等乞罢,帝慰留之。御史冯允中等言:“文升、珊清德素著,不可因浮词废计典。”乃下蕣、盖诏狱,命文升、珊即举察事。珊言:“两人逆计当黜,故先劾臣等。今黜之,彼必曰是挟私也。苟避不黜,则负委任,而使诈谖者得志。”帝命上两人事迹,皆黜之。已,刘健等因召对,力言盖罪轻,宜调用。帝方用文升、珊,卒不纳。帝晚年召对大臣,珊与大夏造膝宴见尤数。一日,与大夏侍坐。帝曰:“时当述职,诸大臣皆杜门。如二卿者,虽日见客何害。”袖出白金赉之,曰:“少佐而廉。

10、”且属勿廷谢,曰:“恐为他人忌也。”珊以老疾数求退,辄优诏勉留,遣医赐食,慰谕有加。珊感激泣下,私语大夏曰:“珊老病子幼,恐一旦先朝露,公同年好友,何惜一言乎?”大夏曰:“唯唯。”后大夏燕对毕,帝问珊病状,言珊实病,乞悯怜听其归。帝曰:“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大夏出以告珊,珊泣曰:“臣死是官矣。”帝既崩,珊以新君嗣位不忍言去,力疾视事。疾作,遂卒。赠太子太保,谥恭简。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注】计典:古代对官吏三年考绩的大计之典。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珊廉介不苟合 苟合:附和迎合

11、。 B不可因浮词废计典 浮词:无根据之言。 C两人逆计当黜 逆计:谋反计划。 D慰谕有加 慰谕:好话劝慰。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B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C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D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珊重视教育,受人爱戴。他从小就酷

12、爱学习,先是兼管南畿学政,任陕西副使时仍旧监管学政。提倡教育,加强自身修养,率先垂范,因此深得当地读书人的爱戴。B戴珊仁慈宽厚,工作得力。他平定了王刚的盗乱,除首领外,参与民众只以协从来论处;宁化王淫乱暴虐,他人都不能查明实情,戴珊审查后,宁化王被绳之以法。C戴珊为官廉洁,秉公处事。他负责考察京官工作时,清廉耿介,丝毫不迎合权贵;吴蕣、王盖诬陷他纵容妻子儿女收受贿赂,他就请求皇帝罢免自己的官职。D戴珊深受宠信,知恩图报。皇帝常召他到内廷谈心,有一次还给他白金,让他帮助清廉的人;他告病还乡,皇帝就遣医赐食,加以挽留,他自己不好意思再辞职。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苟避

13、不黜,则负委任,而使诈谖者得志。(5分)译文:_ (2)帝既崩,珊以新君嗣位不忍言去,力疾视事。(5分)译文: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水调歌头叶梦得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注】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兴八年(1138年)作者再次知建康府时期。当时,北方大片国土为金兵所据,南宋王朝只拥有半壁河山,建康已成为扼江守险、支援北伐的重镇。云中,指云中郡,汉代北方边防重镇,魏尚、李广曾在这里抗击匈奴。8词上阕“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_9词的末尾“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二句表达了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