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五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教育教学与评价改革上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7304639 上传时间:2020-10-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五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教育教学与评价改革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模块五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教育教学与评价改革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模块五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教育教学与评价改革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模块五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教育教学与评价改革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模块五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教育教学与评价改革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块五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教育教学与评价改革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五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教育教学与评价改革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五-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教学与评价改革(上) 作者: 日期:2 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教学与评价改革 模块五 初中物理新课程中的教学与评价改革(上) 课程的实施是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和理念的重要过程,为了在初中物理课中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和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这里就物理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建议进行分析,力求有针对性地说明怎样具体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和理念。 一、课程教学建议的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并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2、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特别注重采用科学探究式教学,注重物理实验教学,注重在科学内容教学中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加强物理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等,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科学探究教学建议的分析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教师对科学探究式教学非常关注。从实验区的反馈来看,大部分教师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设置是恰当的,一部分教师希望我们略做修改。通过国内各学科的横向比较及国际间的比较,课程标准保持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水平标准,只在七大要素内容的表述上做

3、了一些调整。分析科学探究式教学,首先要对科学探究式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包括什么是科学探究式教学和如何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其次要明确科学探究式教学过程包括哪些探究要素和如何有效地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等内容。 1.正确认识科学探究式教学 (1)什么是科学探究式教学。科学探究原指科学家们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规律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科学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方法,去探索未知规律,从中领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领悟科学家探究自然规律时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把学生置于自主、合作、开放、探索的学习环境中,使其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课程目标”中的科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物理课程学习

4、中,分别对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信息、分析论证、表达交流等活动,不仅探究发现某些物理规律,而且注重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显然,这里所说的“发现某些规律”指的是知识目标,“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指的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探索兴趣”、“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指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科学探究式学习,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就是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

5、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从两个方面强调了科学探究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一是从课程目标方面进行强调,明确提出学生必须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且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说明了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科学探究能力;二是从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要求方面进行强调,课程标准对七个要素的科学探究基本能力的体现作了清楚的规定,明确了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应该具有哪些具体的探究行为。教学建议又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强调了科学探究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要意义,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对于科学探究教学

6、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面已经指出,科学探究教学应让学生“提高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后面关于有效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建议中指出的“应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等,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忽视科学探究在情感方面的目标。(2)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合理设计科学探究式教学活动,教学建议给教师提出了三条基本思路。要体现全面的课程目标。除了知识目标需要探究之外,应该把能力目标(即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渗透到科学探究之中,上面已有说明,不再赘述。要循序渐进,既要整体考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逐步达成,又要分别考虑每次探究活

7、动的侧重点。不要在每次探究中各个要素都面面俱到,因为面面俱到既不利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科学探究任务,也不能使探究过程深入细致,它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除了在课堂内进行科学探究之外,教师还可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情况,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进行课外的科学探究,这样探究环境更加开放,时间也比较机动,这些自主设计的课题为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提供了更多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在科学探究式教学中全面实现课程目标,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必须合理设计科学的探究活动。 要控制科学探究的难度,不要让学生去完成他们力所不及的任务,避免学生产生对科学探究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让学生在科学

8、探究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探究的自信。 要利用科学探究的特点,使学生在探究中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引导学生如实地记录数据,认识实验数据是形成结论的根据,防止个别学生为了获得预期结论而修改、拼凑实验数据。在设计科学探究教学中,需要思考如何利用科学探究在态度养成方面的优势,强化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课堂科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侧重对一两个要素进行策略指导。这里的“侧重”便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思路。要真正做到“侧重”,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各个要点,认识基本要求中的各种科学探究行为,并把它们合理、贴切、循序渐进地设计在科学探究式教学之中。因为科学探

9、究能力的培养,是与学生的科学探究行为密切相关的,某一类探究行为的积累,就造就了这类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说,科学探究教学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科学探究行为的设计。 妥善安排学生课外科学探究活动。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是和课后作业中的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不同的,课后的小制作、小实验紧紧围绕当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题目小,花费时间短,是这节课的课外作业的一部分。但课外科学探究活动需要花费的时间长,探究内容和教材联系并不紧密,时间比较机动,探究过程比较完整,因此,该类课外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不能太多,否则难以深入,每个学期只宜安排一两个,而且在要求上必须循序渐进。 2.明确科学探究式教学的七大要素

10、课程标准保持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科学探究式教学的七大要素,但对一些具体的能力要求的表述,稍做了一些调整。这七大要素不仅是科学探究式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的依据。下面就科学探究式教学七大要素的具体要求和作用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一些分析。 (1)提出问题。课程标准对提出问题提出了3条基本能力要求,具体表述如下。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 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以上3条是科学探究要素关于“提出问题”的基本能力的要求。前两条说的是关于“提出问题”的行为,第3条是对“提出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提出问题的行为。

11、关于提出问题的行为,一是发现问题,即能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者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是表述问题,即能够书面或者口头地把发现的这些问题表达出来。在教学中,要学生发现一个具体问题或提出一个具体问题,首先他要经历一个发现某一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关注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某一现象,同时对这个现象有一个质疑的过程,即对现象进行质疑,把质疑演变成一个疑问,把这个疑问提出来就形成了问题。这个过程是极富创造性的,别人没有发现问题,你发现了,别人对这个现象熟视无睹,你居然还要质疑,还要把它想象成可能会怎么样,做一个猜想,提出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就有价值,这就是创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

12、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不能流于形式,不是教师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跟着提出什么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没有任何价值,只会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对探究问题的设计要尽量巧妙,对问题的定位,不能过高或过低。定位过高,离学生已有认知太远,学生会觉得遥不可及,无法进行探索;定位过低,缺乏迷惑性,学生只是简单回答,学生也就无法认识到问题的特征和本质。 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教学中的重要性。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教学便无从谈起,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教学的前提。同时,科学探究教学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

13、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走下去,可以说,问题是各个探究教学环节的核心。另外,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要想从平常的、已经习惯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它比在现成的问题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需要创造性思维,科学探究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现这一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2)猜想与假设。课程标准在猜想与假设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3条基本要求,体现如下。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 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了解猜想与

14、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前两条说的是关于“猜想与假设”的行为,第3条是对“猜想与假设”重要性的认识。 关于猜想与假设的行为。课程标准对“猜想与假设”的行为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猜想什么、假设什么,二是怎样猜想与假设。关于猜想与假设的内容,就是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可能及答案做出猜想。它不仅说明了猜想什么,而且说明了如何猜想。关于猜想与假设的方法,就是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假设。也就是说,学生在进行猜想和假设时,需要有两个行为,一是“假定”,二是“解释”。假定,就是“猜”,即根据所观察到的事实对问题的答案做出设想。它是一种直觉思维,是非逻辑的、发散的,要凭借自己

15、的直觉。解释,就是“想”,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及已看到的部分事实对假定答案的合理性进行解释,解释要符合猜想,如果不符合就要重新猜想。它是有逻辑的、收敛的。这两条,也是科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的依据。对于猜想与假设,在一般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基本都围绕教师已知的知识展开。如果想要学生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可以让他们结合自己认知的状态,越过一些知识规律,做一些不太一致的猜想,即让学生的猜想更开放、更大胆一些。因为即使是真正的科学家在做假设时,也有可能会出现偏离方向的情况,所以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能武断、主观地认为学生在胡思乱想,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让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不仅让学生能列举各种猜想的结论,还要让学生说出猜想的根据。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提升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