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能源利用专业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需解决的问题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7302914 上传时间:2020-10-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聚变能源利用专业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需解决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核聚变能源利用专业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需解决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核聚变能源利用专业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需解决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核聚变能源利用专业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需解决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核聚变能源利用专业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需解决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聚变能源利用专业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需解决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聚变能源利用专业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需解决的问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聚变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 日期:8 核聚变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需解决的问题作者:电气工程学院陈彦哲摘要随着工业和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现有的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储量有限,很快将无法再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需要。于是对于现有的核聚变能源利用技术进行了调查。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ing of industry and modern society, human civilizations demand for energy is increasing. However, the existing oil

2、, coal and other non-renewable energy reserves are limited, and soon will no longer be 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o for existing nuclear fusion energy technologies were investigated关键字 核聚变、能源利用、研究进展引言随着工业和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现有的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储量有限,很快将无法再满足人类的生存发

3、展的需要。而新兴能源中能产生巨大能量的核能可以作为人类未来的清洁能源。其中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较核裂变的更多而且核原料的获取也更加容易。如何安全、高效、持续的利用核聚变的能量,成为了人类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文核聚变(nuclear fusion),又称核融合、融合反应或聚变反应。核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变化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核聚变是核裂变相反的核反应形式。热核反应,或原子核的聚变反应,是当前很有前途的新能源。参与核反应的氢原子核

4、,如氕、氘、氚、锂等从热运动获得必要的动能而引起的聚变反应。其中,核聚变又分为热核反应和冷核反应两种。热核反应是氢弹爆炸的基础,可在瞬间产生大量热能,但尚无法加以利用。如能使热核反应在一定约束区域内,根据人们的意图有控制地产生与进行,即可实现受控热核反应。这正是在进行试验研究的重大课题。受控热核反应是聚变反应堆的基础。聚变反应堆一旦成功,则可能向人类提供最清洁而又是取之不尽的能源。冷核聚变是指:在相对低温,甚至是常温下进行的核聚变反应,这种情况是针对自然界已知存在的热核聚变,如恒星内部热核反应。而提出的一种概念性“假设”,这种设想将极大的降低反应要求,可以使用更普通而且简单的设备,同时也使聚核

5、反应更安全。 如图所示为氘、氚核聚变示意图D(氘)和T(氚)聚变会产生大量的中子,而且携带有大量的能量,中子对于人体和生物都非常危险。聚变反应中子的麻烦之处在于中子可以跟反应装置的墙壁发生核反应。用一段时间之后就必须更换,很费钱。而且换下来的墙壁可能有放射性,成了核废料。还有一个不好的因素是氚具有放射性,而且氚也可能跟墙壁反应。氘氚聚变只能算”第一代”聚变,优点是燃料便宜,缺点是有中子。“第二代”聚变是氘和氦3反应。这个反应本身不产生中子,但其中既然有氘,氘氘反应也会产生中子,可是总量非常非常少。如果第一代电站必须远离闹市区,第二代估计可以直接放在市中心。第三代”聚变是让氦3跟氦3反应。这种聚

6、变完全不会产生中子。这个反应堪称终极聚变。 上图即为三代核聚变反应过程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但是要想能量可被人类有效利用,必须能够合理的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规模,实现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科学家正努力研究如何控制核聚变,但是现在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为止,主要的可控核聚变方式有:(1)超声波核聚变(2)激光约束(惯性约束)核聚变(3)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仿星器、磁镜、反向场、球形环等)可行性较大的可控核聚变反应装置是托卡马克装置。托卡马克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性容器。它的名字Tokamak 来源于环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

7、(magnit)、线圈(kotushka)。最初是由位于苏联莫斯科的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阿齐莫维齐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托卡马克的中央是一个环形的真空室,外面缠绕着线圈。在通电的时候托卡马克的内部会产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场,将其中的等离子体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以达到核聚变的目的。我国也有两座核聚变实验装置。核聚变相对于核裂变主要的优缺点如下优势:(1)核聚变释放的能量比核裂变更大(2)无高端核废料,可不对环境构成大的污染(3)燃料供应充足,地球上重氢有10万亿吨,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而30毫克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核聚变能利用的燃料是氘(D)和氚(T)。氘在海水中大量存在。海

8、水中大约每6500个氢原子中就有一个氘原子,海水中氘的总量约45万亿吨。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完全聚变所释放的聚变能相当于300升汽油燃料的能量。按世界消耗的能量计算,海水中氘的聚变能可用几百亿年。氚可以由锂制造。锂主要有锂-6和锂-7两种同位素。锂-6吸收一个热中子后,可以变成氚并放出能量。锂-7要吸收快中子才能变成氚。地球上锂的储量虽比氘少得多,也有两千多亿吨。用它来制造氚,足够用到人类使用氘、氘聚变的年代。因此,核聚变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在可以预见的地球上人类生存的时间内,水的氘,足以满足人类未来几十亿年对能源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上的聚变燃料,对于满足未来的需要说来,是

9、无限丰富的,聚变能源的开发,将“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能源需要。六十多年来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已在这方面为人类展现出美好的前景。氘是相当丰富的氢同位素,在海洋中每6500个氢原子就有1个氘原子,这意味着海洋是极大量氘的潜在来源。仅在1L海水中就有1.031022个氘原子,就是说每1Km3海水中氘原子所具有的潜在能量相当于燃烧13600亿桶原油的能量,这个数字约为地球上蕴藏的石油总储量。经过计算,1升海水中提取出的氘进行核聚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释放的能量。劣势:反应要求与技术要求极高。从理论上看,用核聚变提供部分能源,是非常有益的。但人类还没有办法,对它们进行较好的利用。对于核裂变

10、,由于原料铀的储量不多,政治干涉很大,放射性与危险性大,核裂变的优势无法完全利用。截至2006年,核能(核裂变能)发电占世界总电力约15%。说明了核裂变的应用的规模之大,更能说明优势比核裂变更大的核聚变能源前景更加光明。科学家们估计,到2025年以后,核聚变发电厂才有可能投入商业运营。2050年前后,受控核聚变发电将广泛造福人类。早在1933年,核聚变的原理就被提出,而5年后,改变世界格局的核裂变才被发现。核聚变反应堆的原理很简单,很好理解,只不过实现起来对于当时的人类技术水准,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一步,作为反应体的混合气必须被加热到等离子态也就是温度足够高到使得电子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原子核能

11、自由运动,这时才可能使得原子核发生直接接触,这个时候,需要大约10万摄氏度的温度。第二步,为了克服库仑力,也就是同样带正电子的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原子核需要以极快的速度运行,得到这个速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继续加温,使得布朗运动达到一个疯狂的水平,要使原子核达到这种运行状态,需要上亿摄氏度的温度。然后就简单了,氚的原子核和氘的原子核以极大的速度,赤裸裸地发生碰撞,产生了新的氦核和新的中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经过一段时间,反应体已经不需要外来能源的加热,核聚变的温度足够使得原子核继续发生聚变。这个过程只要氦原子核和中子被及时排除,新的氚和氘的混合气被输入到反应体,核聚变就能持续下去,产生的能量一小部

12、分留在反应体内,维持链式反应,大部分可以输出,作为能源来使用。看起来很简单是吧,只有一个问题,你把这个高达上亿摄氏度的反应体放在哪里呢?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造出任何能经受1万摄氏度的化学结构,更不要说上亿摄氏度了。这就是为什么一槌子买卖的氢弹已经制造了50年后,人类还没能有效的从核聚变中获取能量的唯一原因。好了,人类是很聪明的,不能用化学结构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就用物理的试验一下。早在50年前,两种约束高温反应体的理论就产生了,一种是惯性约束。这一方法把几毫克的氘和氚的混合气体装入直径约几毫米的小球内,然后从外面均匀射入激光束或粒子束,球面内层因而向内挤压。球内气体受到挤压,压力升高,温度也急

13、剧升高,当温度达到需要的点火温度时,球内气体发生爆炸,产生大量热能。这样的爆炸每秒钟发生三四次,并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释放出的能量就可以达到百万千瓦级的水平。这一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王淦昌。另一种就是磁力约束,由于原子核是带正电的,那么我的磁场只要足够强大,你就跑不出去,我建立一个环形的磁场,那么你就只能沿着磁力线的方向,沿着螺旋形运动,跑不出我的范围,而在环形磁场之外的一点距离,我可以建立一个大型的换热装置,然后再使用人类已经很熟悉的方法,把热能转换成电能就是了。苏联科学家塔姆和萨哈罗夫提出的这种方法相对于惯性约束,世界受控核聚变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个领域上。为实现磁力约束,需要

14、一个能产生足够强的环形磁场的装置,这种装置就被称作“托克马克装置”TOKAMAK,也就是俄语中是由“环形”、“真空”、“磁”、“线圈”的字头组成的缩写。早在1954年,在原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貌似很顺利吧?其实不然,要想能够投入实际使用,必须使得输入装置的能量远远小于输出的能量才行,我们称作能量增益因子Q值。当时的托卡马克装置是个很不稳定的东西,搞了十几年,也没有得到能量输出,直到1970年,前苏联才在改进了很多次的托卡马克装置上第一次获得了实际的能量输出,不过要用当时最高级设备才能测出来,Q值大约是10亿分之一。别小看这个十亿分之一,这使得全世界看到了

15、希望,于是全世界都在这种激励下大干快上,纷纷建设起自己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欧洲建设了联合环-JET,苏联建设了T20(后来缩水成了T15,线圈小了,但是上了超导),日本的JT-60和美国的TFTR(托卡马克聚变实验反应器的缩写)。这些托卡马克装置一次次把能量增益因子(Q)值的纪录刷新,1991年欧洲的联合环实现了核聚变史上第一次氘氚运行实验,使用6:1的氘氚混合燃料,受控核聚变反应持续了2秒钟,获得了0.17万千瓦输出功率,Q值达0.12。1993年,美国在TFTR上使用氘、氚1:1的燃料,两次实验释放的聚变能分别为0.3万千瓦和0.56万千瓦,Q值达到了0.28。1997年9月,联合欧洲环创1.29万千瓦的世界纪录,Q值达0.60,持续了2秒。仅过了39天,输出功率又提高到1.61万千瓦, Q值达到0.65。三个月以后,日本的JT60上成功进行了氘氘反应实验,换算到氘氚反应,Q值可以达到1。后来,Q值又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