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实践和认识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7297258 上传时间:2020-10-08 格式:PPT 页数:146 大小:1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实践和认识课件(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实践和认识,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认识论,认识论即研究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发展规律的学说。,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一、认识的发生 (一)什么是实践 1、实践的含义,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理解实践,第一,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一种可知可感的现实存在。实践活动不等于认识活动。 第二,实践活动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是在一定的认识指导下的活动,并不是人们日常的所有活动都能称作实践。,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一、认识的发生 (一)什么是实践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特点,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构成实践活

2、动的要素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实践的结果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意识的客观实在,实践的水平、深度、广度,都要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实践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主体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进行,受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一、认识的发生 (一)什么是实践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第一节 认识的不可知论发生与本质,一、认识的发生 (一)什

3、么是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侍女妙对 稻草捆秧父抱子 竹篮装笋母怀儿,徐悲鸿画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判断: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我们要多参加实践,学习书本知识无关紧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认识就其总体而言主要来自直接经验 认识就其个体而言主要来自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4、,牛顿:“假如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一、认识的发生 (一)什么是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 实践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儿童思维特点 误推 自我中心 唯灵性 缺乏守恒观念 缺乏空间意识 缺乏自我意识,王安石 伤仲永,近水知鱼性,空山

5、识鸟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 实践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 实践推动认识的深化,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一、认识的发生 (一)什么是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总之,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最终目的,到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都决定于社会实践。人的认识一步也不能离开实践。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尊重实践,勇于实践,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一、认识的发生

6、 (一)什么是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认识是实践的指导,认识是实践的指导,理论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邓小平:“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生产技术科学 科学技术生产,认识是实践的指导,理论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 理论对实践和事物的未来发展具有预见作用,海王星的发现,认识是实践的指导,理论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 理论对实践和事物的未来发展具有预见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动员和组织作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一、认识的发生 二、认识的本质 (一)哲学史上几种不同的认识路线 1、不可知论,不可知论,皮浪:“我

7、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假的。所以我们不应当相信它们,而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也不作任何判断。”,不可知论,孔德:“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科学知识就必须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不能超出经验之外。至于人的经验之外的东西,我们无法认识,我们的能力无法把握事物的内在本性、一切现象的起源和目的之类的问题”,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一、认识的发生 二、认识的本质 (一)哲学史上几种不同的认识路线 1、不可知论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可知论,荀子:“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旧唯物主义

8、可知论,费尔巴哈:“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旧唯物主义可知论,旧唯物主义思想家没有强调人的认识的能动性。 白板说 蜡块说 影像说,机械反映论,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一、认识的发生 二、认识的本质 (一)哲学史上几种不同的认识路线 1、不可知论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3、唯心主义认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思想、认识先天具有。 柏拉图:理念说 柏拉图:回忆说 苏格拉底:助产术 孟子:“仁义礼智根于心,人皆可以为尧舜。”,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一、认识的发生 二、认识的本质 (一)哲学史上几种不同的认识路线 1、不可知论 2、旧

9、唯物主义认识论 3、唯心主义认识论,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一、认识的发生 二、认识的本质 (一)哲学史上几种不同的认识路线 (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活动的要素及其特点 认识主体 认识客体 认识工具,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物质工具,观念工具,语言工具,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一、认识的发生 二、认识的本质 (一)哲学史上几种不同的认识路线 (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活动的要素及其特点 2、认识的本质规定及其意义,认识的本质规定及其意义,它坚持了反映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10、 它坚持了能动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消极直观反映论的局限性。 它坚持了实践论,揭示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失足的根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知论,不可知论,反映论,唯心主义 先验论,能动反映论,旧唯物主义 机械反映论,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与本质,一、认识的发生 二、认识的本质 三、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知行观,孔子 学而时习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听其言而观其行,中国传统知行观,墨子 认识源于“闻子见之”,中国传统知行观,老子 不行而知 不出户,知天下,中国传统知行观,孟子 仁义礼智根于心,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中国传统知

11、行观,荀子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中国传统知行观,董仲舒 天意决定论 王充 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中国传统知行观,朱熹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王守仁 知行合一 王夫之 行先知后,行可兼知,中国传统知行观,孙中山 知难行易 无所畏而乐于行,知与行,对于我们来说,知行同等重要,只知不行或行而不知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后果。 纸上谈兵 知为力 逆水行舟,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桧) 迎风奏乐,笛清(狄青)怎比箫和(萧何)?,培根,知行结合,只重实践经验的人好比蚂蚁,只知堆集经验材料,而不会进行逻辑加工;而只知理

12、性分析、忽视经验的人好比蜘蛛,只知从自己肚子里吐丝,不和实践相联系;我们应该象蜜蜂,从花园和田野里采取原料,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出香甜的蜜。,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练习,1.概念:实践,认识 2.实践的特点和基本形式分别有哪些? 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体现在哪几方面?,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即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1)感

13、性认识的含义 (2)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 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的含义 (2)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 知觉 各种感觉集合起来而形成的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对事物多种特性的综合反映。,知觉的特性,选择性:即认识主体可以有选择地感知对象。,知觉的特性,选择性:即认识主体可以有选择地感知对象。 整体性:即认识主体在感知对象时,习惯于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去认知。,知觉的特性,选择性:即认识主体可以有选择地感知对象。 整体性:即认识主体在感知对象时,习惯于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去认知。 恒常性:即知觉的对象在一定范

14、围内改变了,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的含义 (2)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 知觉 表象 以往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记忆中的再现,是对知觉的直接综合和概括。,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的含义 (2)感性认识的形式 (3)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 具体性 表面性,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 (1)理性认识的含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把握的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5、。,F=GM1M2/R2,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 (1)理性认识的含义 (2)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水果,理性认识的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理性认识的形式,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弈,所有的花都是香的 玫瑰花是花,玫瑰花是香的,理性认识的形式,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 (1)理性认识的含义 (2)理性认识的形式

16、(3)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 抽象性 深刻性,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过程的秩序来看,感觉经验是第一位的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的人,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毛泽东),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二)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1、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的局限,把国际象棋的每一格都放上米,需要18446744073709551615粒,即使把国库里所有的米都放完,也还放不满。它的数量相当于当时全世界两千年内生产的全部数量的总和。,舍罕王赏麦,舍罕国王:当然可以?!,班达依尔:陛下,我只要,感性认识的局限,感性认识的局限,感性认识的局限,感性认识的局限,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醉者越百步之沟,以为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