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商品与货币(2012)-

上传人:心**** 文档编号:147279784 上传时间:2020-10-08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0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2012)-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2012)-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2012)-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2012)-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2012)-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20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商品与货币(2012)-(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凤翔制作,第一节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包括服务) 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A、这种物品必须是一种劳动的产品。 B、这种物品必须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 C、这种物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 劳动产品一旦转化为商品,就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者说具有两重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从质的方面看,不同种类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类的物品可能具有多方面使用价值。 (自然属性决定,使用

2、价值被不断发现) 从量的方面看,任何使用价值都可以用一定单位来衡量,用数量来表示大小、多少。 使用价值是构成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书中解释) 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是人和物的关系,它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的生产关系。 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但由于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又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能离开对使用价值问题的讨论。,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交换领域就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1只绵羊可以换x件衣服,就是说,1只绵羊的交换价值等于x件衣服。

3、同种商品各种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相等的东西,具有共同物(同质的,不是使用价值)。如果把使用价值抛开,那么商品剩下来的只有一种属性,就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产品。这里的人类劳动是指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指商品生产中人们所消耗的脑力和体力。生产商品的这种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马克思把它称为商品的价值。 正是因为一切商品中都包含共同的东西价值,它们才可以相互比较,按一定的量的比例进行交换。,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

4、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价值是一种绝对量,而交换价值是一种相对量,即通过两种商品的价值比较而相对地表现出来的量。,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任何有用物品都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这种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价值不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在价值关系的背后,隐藏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统一,对立 统一性表现在:构成商品的二因素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见书) 对立:对商品生产者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的价值;对于商品买

5、者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购买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这个商品的价值。 对一个人来说,不可能既占有某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实现它的价值,这就是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通过交换,交换成功了,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价值,商品购买者得到使用价值,商品内部矛盾从而得到解决。,与马克劳动价值论不同的几种价值理论 效用价值论 供求价值论 知识价值论 要素费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即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

6、品的劳动则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一)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定义) 各种使用价值的总和表现了各种具体劳动的总和,即体现了社会分工。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不仅是商品生产条件下所必要的,而且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具体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当我们讲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时候,总是以自然物质存在为前提的。 (二)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 定义: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的劳动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这种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

7、无差别人类劳动,马克思称之为抽象劳动。各种不同商品之所以能相互比较和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凝结了这种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生产商品的异质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同质的抽象劳动是由商品经济关系决定的,价值的实体就是抽象的人类劳动。,(三)二者的对立统一 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方面 同一性: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 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具体劳动就没有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 抽象劳动又是各种具体劳动彼此联系的表现,也是商品生产者借以联系的纽带。 对立性(矛盾): 具体劳动反映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范畴,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

8、中;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加充分,是历史范畴。 在商品经济社会,当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商品卖不出去,具体劳动就不能还原为被社会承认的抽象劳动,价值就实现不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四)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首先,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不彻底)。劳动二重性学说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其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三,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它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9、(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三、商品的价值量 (一)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商品的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劳动的量是用劳动的时间来衡量的,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年、月、日、小时来计算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个别劳动个别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社会

10、必要劳动时间还与商品的质量优劣相关。,(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人所能从事的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是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程度决定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是相对的。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等的,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1将复杂劳动折算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进行衡量,这是由在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决定的,是在反复的交换实

11、践中自发形成的。 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多倍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通常发生在两种场合:一是在不同商品间的比较;二是在同一商品生产中使用不同生产技术的劳动者之间的比较。 此外,劳动熟练程度的差异和劳动强度差异也会构成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的不同。,(三)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反映的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变化。 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力,也就是劳动生产的能力或劳动生产的效率,单个商品生产的劳动生产力水平可以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

12、产品数量,另一种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表明劳动生产力越高;反之,表明劳动生产力越低。 劳动生产力的高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形式;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的优劣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永远是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来看,不管现在与过去相比,劳动生产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相同时间

13、内生产的全部商品价值总量相等。另一方面,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看,如果劳动生产力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就会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越低。因此,马克思说:“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呈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1 这里的劳动生产力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就一个行业整体而言。行业内部不同生产者的情况与其不同。,第二节 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一般性质 商品产生。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农业与商业分离。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统称,其特点是: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生产借助于交换而进行。 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在

14、历史上从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发达的商品经济。,二、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性条件 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排他性占有关系的出现。(恩格斯讲归属不同所有者),三、社会主义普遍存在商品经济关系 两个前提条件: 首先,社会分工条件。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分工的深化,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的深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具备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排他性占有条件。(见第34页)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优越性) (公有产权内的排他性),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个别劳动 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

15、为: 第一,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等商品经济社会一系列矛盾的总根源。 第二,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第三,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中的命运。(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概率),五、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就是对物的偶像崇拜。 以为商品内部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商品生产者,因而像崇拜偶像一样崇拜商品,这种情形就是“商品拜物教”。 商品的这种神秘性质,首先不是由它的使用价值发生的。 其次,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自价值规定的内容即劳动。 最后,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来看,这也不是神秘的。 商品的神秘性质是由商品形式本身引起的

16、。商品形式把人类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为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为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性质,从而把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反映成为存在他们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拜物教性质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在人的社会关系被物的关系所掩盖、人的关系颠倒表现为物的关系并反过来支配人的命运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商品拜物教。 货币产生后,金钱具有了“万能”的力量,人们崇拜货币,追逐货币, 出现了货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的产生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必然现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减少和降低这些拜物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一是在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前提下,在再次分配中切实讲究公平;二是搞好思想教育,大力反对拜金主义。,第三节 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或者称之为交换关系、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