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专业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7254268 上传时间:2020-10-08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新专业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新专业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新专业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新专业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新专业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新专业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新专业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 作者: 日期:2 附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工作将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更重要的支撑作用。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关于制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整体部署,特制定本专项规划。一、发展现状“十

2、一五”时期,围绕科技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通过全面实施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一批科技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取得丰硕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在火炬旗帜的引领下,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了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培育了一大批以技术创新实现市场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在若干领域实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以来,我国在信息与空间、新材料、先进制造、能源、先进交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自主创新能力进一

3、步提高。高速铁路、无线宽带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技术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若干高新技术重大成套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实现了自主设计制造;以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层出不穷。高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到2010年底,我国从各类孵化器毕业的企业达5万多家,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源头之一。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5万家,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国家高新区中年营业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近9000家,上市企业超过900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国抢占科技制高点、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推动经济更快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到2010年底,启动了

4、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83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72家,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48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59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35家,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58家,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已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国家高新区和产业化基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将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组织

5、的建立和发展。到2010年,全国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203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900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86家,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34家,技术市场管理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2000多家,创业投资机构400多家,已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功能较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高新技术人才进一步集聚。培育了一大批包括科技人员、创业者、企业家、管理者等在内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到2010年,共引进国家“”类人才1100余名,仅国家高新区的从业人员就超过800万人。初步形成了促进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开始实施,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陆续出台。高新技术企业、技术

6、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全面实施。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取得新突破,股权激励、鼓励企业创新创业的财税支持、技术转让税收激励、科技金融、非上市公司股权代办等政策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先行先试。创业板正式启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支持的重点。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亟待加强,对推动产业整体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装备等掌握不足,产业化环境建设工作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衔接有待加强,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亟需进一步完善。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均将科技创

7、新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全球产业结构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与主要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趋势并存,各国全力抢夺新兴产业主导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战略的重心。同时,还面临着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多重任务。因此迫切需要我们结合“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基础,着力自主创新,统筹创新资源,加强产业化环境建设,加速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提升,推动制造业由大到强,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发展,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坚持“自主创新、重点

8、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立足攻坚阶段的战略任务,继续高举自主创新旗帜,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导向、内生增长、绿色发展原则,统筹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跨领域、跨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点专项,以火炬计划为引领,结合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资源,以国家高新区为核心载体,以产业集群为抓手,以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拉动全社会资源,力争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新的战略性跨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十二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现代

9、服务业,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在体制机制创新和环境建设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具体目标是:第一,产业竞争力大幅度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和布局显著优化,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显著提高,万元GDP能耗和排放显著下降。掌握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一批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大力提升国家高新区和产业集群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战略地位。第二,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使我国成为全球最活跃的科技创新创业中心之一。科技企业孵

10、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等发展迅速,实现在孵企业超过10万家、新增孵化毕业企业3万家,服务企业总数超过50万家,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达到8000亿元,基本形成比较健全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第三,国家高新区等产业化载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高新区、产业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等在全国的布局更加完善,形成10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建设1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高新区GDP占全国GDP的1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5%以上,出口贸易额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20%以上。第四,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突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取得新

11、进展,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继续深化,创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力度持续加大,政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全面优化。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科技重大专项列支间接费用、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知识产权、吸引高端人才、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为新一轮自主创新探索具有示范性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形成一系列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创新机制及支持政策。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若干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领域部署一批前沿技术研发,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结合,优化配置资源,完善创新体

12、系,依托国家高新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六个重点产业,推进实施一批科技重点专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效节能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实施半导体照明、清洁煤高效发电与转化等科技重点专项,重点发展白光LED制备、建筑节能、余热余能利用、节能高效膜过滤等核心技术,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推动一批示范应用项目,快速提高我国节能环保领域整体技术能力及产业竞争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实施新型显示、

13、宽带网、云计算、网络与信息安全、导航与位置服务等科技重点专项,加强超高亮度激光投影、集成电路设计、高端服务器、海量数据处理、大型应用系统软件、卫星移动通信、全光网络、IPv6、智能感知与交互、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多模式导航硬件系统、智能位置服务等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积极推进三网融合,着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大型先进运输装备及系统、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装备、高端农业机械装备、高端智能制造与基础制造装备等,实施高速列车、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机器人等科技重点专项,在微纳制造技术、重大装备与工艺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系统控制技

14、术、制造服务技术等五个方向开展前沿及核心技术攻关,突破高速列车谱系化、高速列车智能化、绿色制造技术、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机器人模块化单元产品、控制系统的安全防范与安全系统、RFID关键技术研发等,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新能源产业。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智能电网和储能系统等,实施风力发电、高效太阳能、智能电网、洁净煤等科技重点专项。推进3-5兆瓦陆上和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及部件产业化,重点发展7-10MW大型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设计及制造、大型光伏系统设计集成、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与储能等核心关键技术。重点探索面向第四代核能、氢能、海洋能、地热能、二氧化碳捕集与封

15、存等新方向的前沿技术。加强应用新能源的先进适用技术,有效衔接新能源的生产、运输与消费,促进产业有序、规模化发展。新材料产业。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及纳米材料等共性基础材料,抢占微电子/光电子/磁电子材料与器件、先进超导材料、高效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低碳排放材料等前沿制高点;实施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稀土材料、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膜材料等科技重点专项,掌握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高效利用、安全服役、低成本循环再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克稀缺材料替代与高效利用、生物医用新材料及表面改性、高性能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先进晶体与全固态激光材料、国家重大重点工程用关键材料等核心技术,提高关键材料的供给能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实施“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实施新能源汽车科技重点专项,重点推进关键零部件技术(电池-电机-电控)、整车集成技术(混合动力-纯电驱动-下一代纯电驱动)、公共平台技术(技术标准法规-基础设施-测试评价技术)的研究与攻关,加快现有整车系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示范,初步形成整车及零部件工业体系,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