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升起蘑菇云》教育教学设计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47158151 上传时间:2020-10-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漠升起蘑菇云》教育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漠升起蘑菇云》教育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漠升起蘑菇云》教育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漠升起蘑菇云》教育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漠升起蘑菇云》教育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漠升起蘑菇云》教育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漠升起蘑菇云》教育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漠升起蘑菇云教学设计 作者: 日期:2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大漠升起蘑菇云学科品德与社会学段:小学高年级年级六年级相关领域“我是中国人”教材书名: 品德与社会 出版社:首师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6 月是否已实施是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基于问题学习方式,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度的良好途径和方法,它

2、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和排除困难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强调多种形式支架的提供,经过这种培养的学生一旦步入社会将能自如应付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能将自己迅速融入信息社会的发展大流中。本节课恰是对“基于问题”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包括问题选择,支架形式的取舍等),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尝试。在大漠升起蘑菇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正是立足于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社会事件和现象的习惯,通过视频、谈话等方式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揭示问题,同时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支架,并将思维导图这种分析、归纳、提取信息的工具引入课堂,从而运用先行理

3、解、内化,将知识与情感内化为学生自己认知的一部分。最后交流提升环节则紧密结合教学过程和板书由学生再次利用思维导图外化、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所思、所获、所感,并由教师充满激情的总结,进一步提升情感。教学背景分析内容分析: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来看,大漠升起蘑菇云属于“我是中国人”的领域:“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而设置的。主要通过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爆炸试验的成功,引导学生了解、感受加强国防力量对于保护祖国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核技术建设者默默奉献、勇于探索的无畏精神。而从本节课所处的位置看是屹立世界且扬眉吐气,是中国从受奴役到独立、从贫

4、油到产油、从缺粮到产量等行业取得巨大硕果的基础上谱出的新篇,这里主要体现科技的发展,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及在很短的时间内又研制了氢弹,本课知识涉及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时间、地点、意义,以及国际局示、两弹元勋等内容,看似零散,但经过深入思考我发现:本课以“屹立世界且扬眉吐气”作为主线贯穿其中。另一方面,教材内容中涉及关于核武器的话题,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老话题”,随着恐怖组织和各类恐怖袭击事件频繁发生,加之局部战争不断升级,人们对核武器和核试验的关注一直都不曾停止。那么究竟什么是核武器?既然它有如此大的杀伤力,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国家争相研制一系列的问题也是孩子们思而不得或久思未解的问题。

5、教材恰是在这时呈现了这部分内容,因此联系当时的国际局势,采用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在小课堂上研究分析社会上的大问题,应该是最合适,也是最有效的。其内在联系可用图表描述如下:学生分析:家楼中心小学是地处CBD核心区的一所城市小学,家长们学历高,对于国际局势的问题比较关注,同时学校本学期开设“军事观察”的校本课,为更好的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情感和知识基础。但是学生们对于中国为什么研制原子弹,及其意义等有多少了解呢?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情况,不设定任何前提情况下的填写,会更有利于真实地表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倾向。附:学生的调研问卷1、请写出你认为战争中威力最大的三种武器:( )2、请用

6、一段文字描述让你震惊的一件事(下列任选其一)让你震惊的战争场面、让你伤心的战后故事全班38名学生中,98%的学生把“原子弹”排在第一位,认为对于战争中任何一方来说,原子弹无疑是最据杀伤力的武器。调查结果引起了教师的思考,学生的想法折射出了社会的一些现象。在一个经济迅猛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地进代,在我们的孩子中,原子弹更多的成了核武器的代名词,谈核色变,而拥有核武器,自然似乎也就成了强权的代名词。对来自学生的信息有了如下的分析:1、 孩子们对于核了解不全面,认为它只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2、 对于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历史背景不了解。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增强课堂实效,我从

7、学生生活出发,拓展教学资源,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使孩子们在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中主动通过多种途径去获取知识。1、课前开展“核的那些事”的主题侦查活动,指导学生们进行调查、搜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他们利用思维导图预习并整理信息,从而为课上学习奠定基础。2、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架,帮助学生提取信息,提高分析解释(决)问题的能力。3、努力拓展教学资源,以信息技术为辅助,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介绍,播放视频资料等,营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不断体验、感悟、提升。技术准备: 教师准备1 音像资料:核能的作用胖子和小男孩毛泽东的想法2“从原子弹到氢弹爆炸试验成功所用的时间”表3课

8、件学生准备:分组搜集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资料,并制作个性化的汇报材料。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难点):感受国防力量的壮大和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国防力量保卫祖国、保护世界和平安全以及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利用思维导图提取信息,整理、分析资料和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重点):了解我国的国防事业取得的世界瞩目的成就。了解建设者科技攻关、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并能举一个事例加以说明。教学过程:环节一:知武器 感威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情境激活策略,通过谈话创设问题情境,直奔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对原子弹、核武器的关注,同时以问题情境引入,

9、提高本环节的实效性。1、教师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大家聊聊有关原子弹的话题(板书:原子弹)2、教师提问:看到这几个字,你都想到了什么?3、预设生回答并副板:武器、战争、威力过渡:没错,它就是运用于战争的武器,有着巨大的威力。追问:说到原子弹的威力,你能想象并形容一下吗?生设想并形容它的威力。追问:没错,原子弹就是武器,那你知道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是在哪儿爆炸的吗?4、追问:你们能想象当时广岛是什么情景吗?生自由发言5、那我们就来看看,当时广岛情景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一样?【百度视频】广岛原子弹爆炸重现http:/ 感责任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分析活动,精心选择、搭建视频支架,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进一步了解

10、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1、教师提问:既然原子弹的杀伤力那么强,中国为什么还要研制呢?2、生看书89页,利用思维导图提取信息找出原因:生回答:预设一:反垄断预设二:维护世界和平预设三:加强国防力量3、教师追问:你们知道“垄断”是什么意思吗?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独占和把持原子弹呢?4、生结合经验分析5、教师小结:是呀!帝国主义国家要称霸。6、教师提问:那我们怎么办?7、生回答8、出示视视频架:【百度搜索】揭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内幕http:/ 感骄傲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情境激活策略,通过谈话创设问题情境,直奔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对原子弹、核武器的关注,同时以问题情境引入,提高本环节的实效性。1

11、、教师提问:请你设想一下,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在当时的情况下研制原子弹,我们会遇到哪些困难?提供支架:建国初期经济收入统计图。2、生回答:预设一:没钱 预设二:没有技术 预设三:没有设备3、看书自学:17页自学提示:用笔圈画面出重点词语,并补充在自己课前预习时绘制的思维导图上。5、教师小结:不但如此,一些外国人还宣称:离开我们的帮助,你们中国人十年、二十年也休想造出原子弹。6、追问:是中国的哪些人为我们做出这样的贡献呢?【百度搜索】邓稼先http:/ 邓稼先有个称号:“两弹”元勋,为什么称他为两弹无勋过渡:现在我们能记超的名字似乎只有一个,但是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邓稼先”一样的人,为我们国家的核

12、事业无私奉献,才有了新中国的核武器。追问:那我们中国人自己用了多少年时间?2年8个月。从原子弹到氢弹爆炸实验成功各国所用的时间法国8年美国7年苏联10年中国2年8个月7、教师追问:表格中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预设:生1:中国人很聪明。生2:我们一点儿不比别人差。小结:只这简单的两个数字,可谁又知道,它寄托着多少中国人的梦想,记录着科学家们怎样的付出呢!那么,请允许我们再次重温这写满荣誉、汗水、泪水,甚至是鲜血的数字。师读国家生读出相隔时间。(注:从音量和情感上突出中的2年8个月)教师追问:那现在你最想对我们的祖国说什么?预设:生1:中国,你是最棒的!生2:祖国,我爱你!生3:我要使你变得更强大!生4:祖国,相信我们,我们会成为明天的栋梁。世界,等着瞧吧,我们会把中国建设的更美好!【百度搜索】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