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教学导案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7158115 上传时间:2020-10-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公开课教学导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定风波》公开课教学导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定风波》公开课教学导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定风波》公开课教学导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定风波》公开课教学导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风波》公开课教学导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公开课教学导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作者: 日期:2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课文定风波教学设计一、作家研究 1生平 事迹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二十岁高中进士,不久,就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政治的主张。后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由于他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认识没有王安石深刻,所以当王安石提出比他激进的变法主张并雷厉风行加以推行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了。终于站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变法的旧党营垒中去了。但是苏轼的反对新法与旧党领袖司马光等人的顽固态度是很有区别的。为此,他遭到了旧党中顽固派的

2、排斥。激烈的新旧党争,使他不容于朝廷,并遭致了一连串的打击:先是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2思想 精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

3、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3作品 创作诗:“东坡体”的独创人,与黄庭里并称“苏黄”。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在内容、形式、手法、语言等诸方面都突破了前人窠臼。词:豪放派的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对词体进行多方面革新,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一类壮丽豪放,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4、等。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三苏”之首。苏轼的散文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代表了宋文创作的高峰。前后赤壁赋就是代表。书法:“宋四家” (苏、黄、米、蔡)之首。画:文人画的开创者,“湖州画派”的代表。4价值 影响在宋代以及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人,也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作品当时广泛流传,身后影响深远。他的诗、文、词的创作都在各自的文类领域内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苏轼

5、也是宋代的文化精神的典型地体现者。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在生活上较多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执著超脱,无往不可,这种人生境界对宋人及宋代以后许多文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格魅力在古代历史上少有伦比,就受后人喜爱的广泛程度而言,他在历代作家中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提到“苏轼的意义”,内涵有三:第一,苏轼是封建士大夫进取与隐退的矛盾双重心理达到最理想化融合的鲜明人格化身:第二,上述人格精神演绎在诗文中,便成了对人生空寞的深沉感喟:第三,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与韵味的追求,在苏轼身上幻化成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被“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6、。二、课文解读内容思想: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自感重返政坛无望,于是作久留之计,开始求田问舍。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

7、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

8、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

9、的体悟。艺术特点: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一语双关,耐人寻味。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风雨”与“晴”都是双关,涵义丰富,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容量,

10、经得起人们反复的咀嚼和回味。三、教学目标1、背诵此词。2、进一步了解苏轼。3、把握词的鉴赏技巧: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和情感。4、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教学重点:把握词的鉴赏技巧: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感悟宋词艺术,感悟人生哲理。四、学情分析学生经过高一第一个学期的积累,对诗歌鉴赏的能力有较好的提升,从词作本身深入读懂一首词,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五、教学过程(一)预习1、熟读定风波,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如:同行xng 吟啸xio 一蓑su 料峭lio qio

11、 萧瑟s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2、复述序和词。按照“写了什么怎么样写表达了什么”的思路理解全词。3、请思考:人们都说这首词表现出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提示:可就词中的某些字、某些句子,所写的形象)4、标出不理解或有争议的内容。5、回顾所学过的所有的苏轼的作品,尽量全部背诵。特别是被贬黄州的作品: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6、浏览印发的有关的苏东坡资料(二)导

12、入和朗读1、开门见山,直接让学生自己读定风波的序和词。2、请一学生朗读,大家正音。同行xng 吟啸xio 一蓑su 料峭lio qio 萧瑟s3、完成步步高中的字词练习。4、齐读,按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三)探究词作的思想1、请思考:人们都说这首词表现出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2、结合作者的生平、际遇深刻体会词作,感受作者的思想精神。争取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把握以下内容:(1)诗人的形象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

13、胜过马。随遇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2)主旨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第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我的一生就是顶笠披蓑在人生风雨中穿行的,对此,我早已习惯,泰然处之,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这是何等的逍遥!第二句:表层意是写回头看狂风大作,风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深层

14、意则是他淡化、弱化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何足挂齿?利害得失,一并泯灭。这是何等的旷达!(3)如果学生回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明确:教师应该想办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回正道。如果这首词是一时的自欺欺人,那么苏轼这种本事也太强了,几乎时时处处都在欺人。我们可以回顾所学的苏轼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有无奈,但不失乐观,虽是离别怀人之作,却不像其它作品那样弥漫着悲愁之绪,而得之以飘逸。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豁达乐观,自强不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胸中保有一股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