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教学导案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7158028 上传时间:2020-10-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教学导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教学导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教学导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教学导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教学导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教学导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教学导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考点阐讲】1、关于春秋战争时期的战争:(1)实质:奴隶主之间掠夺和兼并战争。(2)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为急需土地、人口和对其他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3)影响: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积极意义:第一,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第二,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第三,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直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第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贵族的势力,

2、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第五,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总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它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加强等创造了条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4)“春秋无义战”并不能概括此时期战争的实质。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1)改革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2)主要的改革运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

3、税亩”;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3)改革的内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战国时期的改革,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4)效果: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因此,战国初期变法运动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3、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

4、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学习商鞅变法。从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或者说从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是社会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注意新兴地主阶级产生的三个途径和政治经济要求。抓住“破”和“立”两根线索,分析、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一是“破”,即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井田和摧残奴隶制的上层建筑世卿世禄制度。这是变法的两上要害问题。二是“立”,即维护、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既得利益和权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内容简析废井田地私有从法律上宣布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标志秦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废特权奖耕战打击了旧贵族

5、,加强了军队战斗力。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禁止弃农经商有局限性。废分封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变法内容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是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商鞅顺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2)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一系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3)秦孝当信任、重用商鞅;(4)商鞅有能力,敢于同旧势力斗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历史作用: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

6、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历史局限性: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商鞅变法的特点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

7、统治。是实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5、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1.顺应变法的潮流,加上秦位处西陲,避开外力干扰;且秦固有文化低落,易吸收较高的文化。2.秦孝公全力支持,绝对信任商鞅。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4.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6.商鞅具全盘计划,如徙木立信,先奖励生产与军功,然后才迁都求出击。6、商鞅变法的启示: 不难看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

8、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7、关于重农抑商(1)、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文档收集自

9、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2)、原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3)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A.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B.农业是国家

10、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C.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D.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

11、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4)、实质:封建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实质是保护地主阶级经济。(5)、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6)、作用(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前期以积极为主,后期以消极为主。)A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以商鞅变法可以说明:商软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

12、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队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B保证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C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D后期:对明清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7)、局限(1)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

13、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2)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致使整个封建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自然经济长期延续,这是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之一。历史表明,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3)导致经济结构的过分单一化;(4)导致环境的恶化。【经典例题】【例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国

14、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不力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声,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哥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商君书农战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一周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战国策秦策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座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玄,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似殉,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史记商君列传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所处时

15、代背景,概括商鞅的主张,并从主观目的、客观效果、自身结局方面加以评述。【题解】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战争年代。主观目的是变法图强,赢得兼并战争。力主改革,认为“便国不法古”,只要有利于国家治理,不必拘泥于先王之法,农是治国之要。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公平执法,认为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商鞅的主张实施后社会秩序安全、国力强盛,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而商鞅本人则因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反对,秦孝公死,又失去政治靠山,因而遭到车裂的悲惨结局,说明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能力训练】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2、史家认为,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3、下图所反映的现象,其历史作用是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B使秦国成为七国实力最强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