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阅读材料精品

上传人:丽*** 文档编号:147150326 上传时间:2020-10-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国情怀阅读材料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家国情怀阅读材料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家国情怀阅读材料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家国情怀阅读材料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国情怀阅读材料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国情怀阅读材料精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对家的眷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对国家的期许;“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是秋瑾报国的决心;“振兴中华”、“天下为公”,这是中山先生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毛泽东对历史的叩问。直到今天,哪一位炎黄子孙,不希望祖国强大,不憧憬生活美满?家国情怀就这样代代流淌,绵延不止,凝聚成岿然不倒的民族精神,升华为中国追梦的不竭动力。古之

2、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这段论述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奠定了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苏武留胡节不辱!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二十世纪初,中学教师蒋荫堂先生看到国家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惨状,满怀激愤,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歌,

3、呼吁中华儿女坚守民族气节,精诚团结,共赴国难。苏武牧羊一经传出,短短几年间就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曾经是“察绥抗日同盟军”早晚必唱的军歌。在日本鬼子入侵我华夏神州时,吉鸿昌将军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坚决反对内战,率部转战长城内外,重创侵华日军,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作为这支部队的前敌总指挥,他非常喜爱这首歌,大敌当前,他用苏武的气节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塞下曲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无花只

4、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

5、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6、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的,人们感兴趣的

7、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进行考证,那就未免多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

8、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满江红 岳飞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 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 壮士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绍兴十年(1140),岳飞挥师北伐,大破金兵于偃城。 进抵距汴京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后, 他对部下说:“直抵黄龙(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与诸公痛饮耳。”这是以恢复为己任的岳飞的素志。此词即抒发他扫荡敌寇

9、、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 和必胜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全词声情激越,气势磅礴。开篇五句破空而来,通过刻画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莫等闲”二句既是激励自已,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它和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 悲”一样,是被后人奉为箴铭的警策之句。下片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

10、的壮志豪情。“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 “何时灭”,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字背。“驾长车”句表达自已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壮志”二句是 “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见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 结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 再回京献捷。全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因而一向广为传诵,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狱中所作的一首

11、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年)五月,林则徐因查禁鸦片、抗击英国侵略者而获罪,被清廷革职查办,“从重发往伊犁效力”。他在由浙江镇海前线启程前,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了这首七律。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

12、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与妻书节选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

13、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 月24日晚写给爱妻陈意映的。与妻书

14、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虽然已时隔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并必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在那样一个即将面对生死诀别的时刻,林觉民在写给爱妻的诀别书中,不可能再说什么甜言蜜语,整封书信从头至尾娓娓倾诉的就是他“以天下人为念”、不惜抛却儿女情长、置生死于度外、舍身参加革命的坚决与执著,以及他对爱妻的留恋与不舍。眼看就要踏上凶险之路,和自己的亲人永别,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

15、但他毕竟是胸怀大志、“以天下人为念”的革命者,面对生离死别虽然伤悲,却悲而不戚、悲而不哀,没有“小男小女”们那般悲悲切切、哭哭啼啼,而是满怀悲壮、大义凛然,表现了一个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追求正义与真理,舍身取义的高尚情操和宽广胸怀,令人肃然起敬。对酒 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题目“对酒”便可使人联想起曹操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一个是抒发拯救祖国的革命豪情,一个却是表达对离乱的伤感,建功立业的渴望。首联可从其豪气联想到秋瑾的其他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但秋瑾也还有作为一个女子的生活情趣和细腻感情:“夏昼初长,纨扇轻携纳晚凉,浴罢兰泉,斜插茶花映翠钿”。第二句大有李白诗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第三句可想到她的另一些诗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最后一句和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思想是相通的。 秋瑾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痛感到整个中国的极度女性化,因此涌现出一批豪侠刚烈之士,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向传统社会挑战。秋瑾身为女性,但她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她宣称:“身不得,男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