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7124985 上传时间:2020-10-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1学 业 达 标1(2017泰安)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指出: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或曰应关白(关白:禀告)丞相。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C)A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B已完全失去了皇帝的信任C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D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监督【解析】材料中“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根据所学,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度,以内朝牵制丞相,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C项符合;汉武帝时期,为防止丞相权力过重,设内朝以削弱丞相权力,不是剥夺丞相权力,也不是丞相已

2、失去皇帝的信任,故A、B两项排除;内朝由皇帝的亲信组成,完全听命于皇帝,不需要其它机构监督,故D项排除。2“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B)A宰相有职无权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3(2017潍坊)宋太祖在殿试时举人们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临亲试,以可否进退

3、尽革前弊矣。”这说明宋代“殿试”(C)A解决了豪门把持政权问题B杜绝了科举的舞弊行为C有利于寒门学子参与政权D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解析】“豪门把持政权问题”在封建社会始终没有很好解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的舞弊行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杜绝,宋代“殿试”也做不到,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临亲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可知C项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故C项正确;重文轻武的国策在宋朝存在,但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4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治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C)A西

4、周B秦朝C宋朝D唐朝【解析】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书”“枢密”“三司”,可知是宋代的政治体制,故选C。5(2016全国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D)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本题考查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从察举制到科举制最重要的变化是选拔标准由德才到门第再到考试成绩,重视考试成绩有利于培养热爱读书的社会风气,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因此选择D项。C项错在“排除”上,不应该是排除而是避免世家子弟垄断。B项重视道德是察举所要考察的。不重视道德,只重视成绩未必

5、能选出最优秀的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6(2017石家庄)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B)A揭示隋王朝亡于暴政B反对君主独断专行C主张加强控制地方D建议扩大选官范围【解析】根据材料中“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说明张玄素认识到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但是本题主要是从中吸取教训,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说明张玄素认为君主应该任用贤臣,

6、使得百官各司其职,实质是反对君主独断专行,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古代的选官的内容,故D项错误。7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B)A. 战事立功B. 门第出身C. 才学品德D. 皇亲国戚【解析】魏晋时期,官吏的任免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下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出身,故出现了材料中世代为官的现象。8(2017山西联考)贞观初年,太宗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这说明唐初(C)A通过制度形式约束皇权B宰相与谏官可相互监督C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D谏官负责监

7、察朝廷百官【解析】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下令在宰相处理国事之时,负责审议、监督的谏官有权参与,同时宰相应虚心接受谏官的建议,可见唐初谏官有权评议国家政事,故C项正确;此举措的目的在于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无体现,均排除。故选C。9(2015安徽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C)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解析】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知题中相关的制度是汉朝的察举制,“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

8、的一些弊端,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A项明显不符合材料和史实;B项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排除B项;“推举”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排除D项。10(2017山西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制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康公之行。察举的大体科目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通常指经学)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朝察举制的主要特点

9、。(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察举制的积极作用。【答案】(1)特点:注重德才兼备;考查科目多;突出实用性。(2)积极作用:为品行兼优的基层官吏和社会优秀分子提供参政机会,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察举的科目突出人才各尽其能,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素 能 提 升11(2016江苏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特点。宋代科举制试卷采用糊名法,又叫“封弥制”或“弥封制”,是指把试卷上的籍贯、姓名封住,以防评审试卷

10、官乘机作弊,这体现了宋代考试程序更加公正,故选A项;其他各项与材料不符,排除。12(2017襄阳)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B)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解析】“主考官翰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

11、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表明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B项正确;A、C、D各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3(2017开封)谏议制度是监察制度的一部分,“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唐代的门下省具有谏议和封驳职能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C)A谏议制度能够从根本上限制皇权至上B唐代谏议制度对皇权不起作用C明清谏议机构消失是服务于皇权需要D明清监察制度对君臣形同虚设【解析】谏议制度是从属于皇权,不可能从根本上限制皇权,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不符,应该起一定作用,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

12、专制达到顶峰,与材料中“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相符,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对“臣”监察绝非形同虚设,故D项错误。14以下是宋代确立的两条老规矩,这些老规矩所起的作用是(D)A. 开始建立古代监察制度B.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 杜绝了官吏的横征暴敛D.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解析】宋代关于官员生活方面的规矩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D项正确;宋代之前已有监察制度,排除A项;B、C两项扩大了两条规矩的作用,排除。15(2017郑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

13、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

14、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答案】(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削弱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2)变化:程序上由简单到复杂,越来越制度化;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到受到历史经验、道德和制度的制约。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