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上传人:心**** 文档编号:147113270 上传时间:2020-10-06 格式:PPT 页数:121 大小:4.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WHO健康概念演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宪章中指出:“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而且是一种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physicalhealth)、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

2、alth)、社会适应良好(good social adaptation)和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 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方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方式演变为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方式。这个现代健康概念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是对生物医学方式下的健康的有力补充和发展,它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又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智力正常:理解、判断、思维 (二)情绪健康:稳定、正性大于负性 (三)意志健全:有意识、有信念、有意志 (四)人格完整:不极端、不狭隘、灵活性 (五)自我评价:合理、准确、自知之明 (六)人际关系和谐:善于与不同的人交往

3、 (七)适应能力强:能主动适应低于预期环境 (八)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18岁以前:逐步自我,但仍以服从为主爸爸真行; 20-30岁:自我中心,反叛相信自己,爸爸过时了; 30-40岁:强烈的独立意识-否定他人; 40-50岁:开始反省-爸爸有时是对的; 50-60岁:看透世事-谁对谁错无所谓。,推荐阅读书籍,心理学类: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思维心理学、经典心理学实验等 其它学科:系统科学概论、认知科学、混沌学、智力学、知识论、能力学、社会学概论(群学肄言)、自然科学概论、哲学、文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生物学、生理学、健康学。 名著:天演论、国富论、政府论、社会契约论、论

4、法的精神、论自由、人类的故事、哲学的故事、房龙地理、我的奋斗、精神现象学、中国、世界名著速读。,健康-亚健康(第三状态)-不健康,亚健康状态,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体质与心理失衡状态。 亚健康状态由四大要素构成: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以及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亚健康分类,1.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 (1)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

5、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 (2)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 (4)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心理问题的层次,心理问题可分为4个等级: 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问题的层次,心理健康状态 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

6、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己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

7、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心理问题的层次,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 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2.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 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 心

8、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3.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 4.需心理医生的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日趋严重,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根据“美国大学健康协会”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美国,大约12的学生被诊断出有沮丧和类似的心理问题。匹兹堡大学教授加兰弗指出,过去5年来,超过80的大学称,学生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大幅上升。大学生口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是“郁闷”、“

9、无奈”、“空虚”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征兆。 一名在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就读的大学生说:“我在班里是班长,平时的生活看似丰富多彩,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种说不出来的孤独感觉,朋友多了反而更孤独,每天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大学的生活好像都不是我想要的,可是又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的学生从1979年到1989年的10年间辍学原因的分析发现,1982年前主要是传染性疾病,1982年后是以神经症为主的精神障碍,约占休、退学总人数的50%,。 据一项调查披露,在北京一所工科院校里,每届总有5%以上的学生会出现各种问题,2%3%的学生可能会退学或被开除学籍,

10、40%的学生会出现几门功课不及格,1520%的学生可能会拿不到学位证书。概括这些学生不能正常毕业的原因,大致都源于心理问题。,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 小樊与小路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员,两人在校园附近租下一套房子,过起了同居生活。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双方对未来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取暖”。,梁鹏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

11、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做导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导演又有几个呢。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学校的老师、同学无不为他惋惜。,近几年大学生自杀现象呈上升趋势。,某高校一女生坠楼身亡。,自杀已成为15-40岁人群的首位死因。研究发现,在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出现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负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每年自杀发生率超过10万分之20以上,为高自杀率国家,我国已经成为高自杀率国家。,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在“上海市预防自杀研讨会”上公布了一组数

12、据,根据去年对杨浦区3000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25%以上的被调查者曾经有过自杀的意念。,卢刚生于北京市,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通过CUSPEA考试,1985年本科毕业后进入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攻读研究生。1991年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20分钟枪杀6人。枪击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由于博士论文最高奖学金没有由卢刚获得,而是由山林华获得。另有说法认为,枪击的原因可能在于经过长达6年辛勤工作得到博士学位的卢刚,却无法得到一份应得的可以维持生计的体面工作,走投无路的他决定自杀,并对社会的不公进行极端报复。,袁和(?1983年6月20日),上海人,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蒙特荷里亚女子学

13、院攻读硕士学位。袁和刚到美国两个月,就被医生诊断为癌症,不久,再次探查的结果是,癌细胞转移。 死亡和恐惧向这个身在异乡的女孩扑来。有人劝地回国去,那里毕竟有亲人的照顾。也有人劝她留下来,因为美国是个自由的国度,在这里可以吸毒。可以放荡,为所欲为。路就在她的脚下,何去何从她可以自由选择。 袁和没有回国,也没有去吸毒、去放荡。她对人说,我还想读书,想得到硕士学位。 她把死亡当成一支生命的拐杖,倚着它,无所畏惧地前行。她在教室里晕倒过,但醒来,她依然又走回教室;她吃下去的饭,被无数次地吐出来,但她仍再一次顽强的咀嚼,咽下去 经过一年多向死亡的挑战,她终于穿着长长的黑色学袍,一步步走上了学院礼堂的台阶

14、,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院长亲自为她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 对于袁和来说,这是她一生中最激动和难忘的一天,她终于用自己的毅力和意志,把幻想变成了现实。 袁和并没有停止她生命的进程,她又以顽强的毅力去攻读博士学位。但是,没过多久,病魔终于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 马萨诸塞州的4家报纸都刊登了袁和的大幅照片。称赞她的一生是人类“关于勇气的一课”。 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破例下半旗两天,向这个普通的中国女留学生致敬。他们还设立了“袁和中美友谊奖学金”以奖励那些对中美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在学校附近的草地上,学院为袁和立了一块碑。 袁和以她的勇气和毅力,在异国他邦塑造了中国人不朽的形象。,狐狸的故事,盛夏酷

15、暑,一群口干舌燥的狐狸来到一棵葡萄 架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狐狸们馋得 直流口水,可葡萄架很高。 第一只狐狸跳了几次摘不到,从附近找来一个 梯子,爬上去满载而归。-积极应对,第二个狐狸跳了几次仍吃不到,找遍四周,没有 任何工具可以利用,笑了笑说:“这里的葡萄一定特 别酸!”于是,心安理得地走了。-消极应对 第三只狐狸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万难,吃不 到葡萄死不瞑目”的口号,一次又一次跳个没完,最 后累死在葡萄架下。-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第四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整天闷闷不 乐,抑郁成疾,不治而亡。-心理障碍 第五个狐狸想:“连个葡萄都吃不到,活 着还有什么意义!”于是找个树藤上吊了。-

16、自杀倾向,第六只狐狸吃不到便破口大骂,被路人一棒 子了却性命。-愤怒情绪 第七个狐狸抱着“我得不到的东西也决不让别 人得到”阴暗心理,一把火把葡萄园烧了。-犯罪倾向 第八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而气极发疯蓬头垢 面,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精神病,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大学生活适应问题:生活能力弱,自立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由封闭环境到开放环境 学业问题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成绩不理想、 学习动机功利化 情绪问题 :抑郁、焦虑、 自我焦虑、考试焦虑 、情绪失衡 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不适社交不良 个体心灵闭锁 情感问题:爱情、友情、亲情 性问题 网络心理问题:成瘾、依赖、恐惧 职业心理问题: 职业需求模糊、职业期望过高、职业起点偏长、 职业准备不足 贫困问题,SCL90各因子2、3分人数(2500人),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1)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