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47103964 上传时间:2020-10-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p) 僧募金重修(m)B.一寺临河干(gn) 棹数小舟(zho)C.是非木杮(fi) 湮于沙上(yn)D.如是再啮(ch) 遂反溯流逆上矣(s)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0分)3.解释下列

2、句子中的词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湮于沙上(湮: )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 4.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 5.重点词语理解 (1)河干:_ (2)圮:_ (3)设帐:_ (4)尔辈:_ (5)物理:_ (6)木杮:_ (7)湮:_ (8)失石:_ (9)啮:_ (10)坎穴:_ (11)不已:_ (12)溯流:_ (13)据理臆断:_ 6.找出通假字 不亦颠乎“_”通“_”,解释:_。 7.读准多音字 (1)河 干:_其他读音:_组词:_ (2) 重修:_其他读音:_组词:_ 8.识记生难字 圮(

3、) 募() 棹() 木fi() 湮() 啮() s()流 臆断()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60.0分)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3)题。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坐:因为。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 或曰:“食菱须去壳。”() 2)其人自护其 短。()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并壳者,

4、欲以去热也。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3)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

5、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 圮于河(倒塌) B 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 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 溯流逆上矣(逆流)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位置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请用原文内容填空) (3)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翻译:众人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 翻译:按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 D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翻译: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应当要求它在河的上游。 1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7、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 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

8、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12.

9、揠苗助长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谓其人 曰 ( ) 其子 趋而往视之( ) (2)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之: 之: )其子趋而往视之(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苗则槁矣。 (4)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答案】1.B2.D3.经历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埋没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只4.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5.(1)河边。(2)倒塌。(3)讲学,教书。(4)你们。(5)事物的道理、规律。(6)削下的木片。(7)埋没。(8)丢失的石兽,文中指落入水中的石兽。(9)侵蚀,冲刷。(10)坑洞。(11)不停止。(12)逆流。(13)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6.颠癫疯狂7.(1)gngn干活 (2)chng zhng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