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习题解决的基本策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4708881 上传时间:2017-08-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习题解决的基本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数学习题解决的基本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数学习题解决的基本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数学习题解决的基本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习题解决的基本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习题解决的基本策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习题解决的基本策略通过数学问题、数学习题的解决,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运用能力、思维品质、意志力和心理素质),从而形成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数学知识的各章节具备系统性,同时又有局部的特点。就某些类型的问题而言,可以系统化、逻辑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多注重解题策略的归类,引导学生不断摸索数学习题的解题规律和解题策略,有目的性集中整理,掌握解题的表述要求,形成局部的解题方案,是相当有必要的。在本章,我将结合历届初中学生在数学解题中的一些习题分析,简单说明初中数学习题解决的基本策略。(一)审题策略 精审题意,严把条件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最糟糕的情况是学生没有弄

2、清问题就进行演算和作图。 他告诉我们,正确习题解决之前必须弄清问题,即审题。提到审题,同学们会说,那不就是读题吗?那谁不会呢? 可是这个被大部分学生认为简单的事情常常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凭借自己想当然,从而陷入事倍功半或前功尽弃的境地。审题是习题解决的基础,也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审题包括将习题的条件、结论理清,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那么,如何正确分析习题中的相关信息,合理把握题目中展示的条件,正确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从而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呢?1认真读题,收集全信息我们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时,很容易重视对知识点学习的梳理和引导,而不在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学生也比较容易拿到

3、题后,立即下手,结果造成了一步错、步步错、全题皆错“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后果。宋朝大学问家朱熹有日“读书有三到。可谓:心到,眼到,口到。这对于我们数学习题解决也完全适用,而且我们还应进入我们的数学元素符号语言。即心想、眼看、口念、手写,将条件中的关键处翻译为数学语言:数学图形和数学符号。这样有意识的系统训练,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增强感知,养成相关联想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正确信息整合,打开思路,形成正确习题解决的条件分析习惯。2找出隐含,实现纵横联系由于隐含条件总是隐藏在许多知识点之中,很容易被忽视,所以审题时特别需要留心题目是否藏有玄机,另有所指这样有机

4、地将许多知识与习题中的条件结合起来,联想相关内容、定理、公式,真正实现纵横联系,就可以挖掘习题中相关的隐含条件,为正确解题指明方向。教师在日常的习题教学中就应该不断训练学生审题思维的缜密性,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习题解决能力。3严把条件,确定解题思路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首先要粗略读题,使自己大致了解题意:其次要精读题,要逐字逐句地读,既要确切理解题目的明显条件,又要不遗漏题目中的不显著条件;最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意,使题意直观化、形象化。这样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后,容易让学生解题时迅速进入角色,充分挖掘条件,探求条件与结论的联系,以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

5、力、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形成数学素养。 (二)分析策略一抓住特征,寻求启示每个数学习题都有它的特征,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有的表现为图形的特征方面,有的表现为数与式的结构方面,有的表现为文字表达方面,有的表现为数学符号方面。在习题解决中这些特征常常给人以启示、提醒或暗示,认真而正确分析这些特征,就可以快捷地找到解题途径。1正确把握文字反映的数量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经常复述题意,流畅地阐述题目;独立找到已知量与未知量,实现文字语言与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地转换;做到熟悉题目和理解题目。2理清图形的几何特征平面几何图形大多数是由基本图形复合而成。在解决许多初中

6、几何习题时,熟悉图形及其特征,熟练地分解图形至基本图形,常常是顺利找到思路的有效途径。在解题过程中,就要求我们分析题目中所蕴含的基本图形,分解图形,进行解题。(三)联系策略 纵横交错,贯通思路乔治波利亚(GPolya) 曾讲到“发现解法,就是在原先是隔开的事物或想法(已有的事物和要求的事物,已知量和未知量,假设和结论)之间找到联系。被联系的事物原来离得越远,发现联系的功劳也就越大。“这种联系就像一座无形的桥。寻求习题解决的全过程,就是找到题目中所给信息之间纵横交错的联系,同时结合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在信息之间建立桥梁,通过转化和整合,找到恰当的思路将问题解决。1广泛联想产生直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

7、解题时,充分认识、认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后,使原有的经验与题目情境发生联系,通过广泛的联想、迅速地局部推理,产生一种解题的直觉。这种解题策略的产生不是盲目的,而是由问题的结论为指向,在总体上或局部地大量地找问题的相似处,由因导果、执果索因,在已知条件、题目结论之间广泛联系,以已有经验知识为载体,通过化繁为简、变异为同、由远及近、转暗为明,从而形成解题思路,使问题解决成为可能。2抓住问题实质,形成准确思路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或解决一道数学习题,应该首先明确问题,只有在问题的指引下,弄清题目的条件,所求目标或要求,方可准确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有效解决问题。(四)方法策略 寻求方法,解

8、决问题遇到数学习题,如何能够比较迅速地将其解决呢?深入而全面地分析习题,作习题的图示,目的都是寻找习题解决的方案。在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数学习题解决的思想好方法,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下面就以几种方法为例进行说明。1数学建模法在数学教学中,将一个实际问题,经过数学抽象,建立数学模型,从而通过解数学模型,达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称为数学建模法。2分类讨论法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有时会遇到多种情况,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法。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

9、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所以在初中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3分析法、综合法、综合一分析法在平时解题时,会感到有些题无从下手,思路难求。这有时也体现在分析法、综合法运用不娴熟。(1) 综合法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入手去探明解题途径。概括地说,就是“从已知,看未知,逐步推向未知。即 “看图想型,发展条件 ”。在数学图形中许多性质是显露的,而一些条件是隐蔽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已知条件出发,挖掘和题目中的条件联系比较紧密的相关性质,设法寻找未知与已知之间的桥梁和通道,从而找到解题

10、思路。综合法的思路如下:在图中,A 表示已知条件,由 A 可得性质B、C、D,由 B 可得性质E、F,由 C 可得G、H而得到结论M 的只有 G。所以我们可得解题途径 ACGM。(2)分析法分析法是从结论入手逆求使它成立的条件,直到和已知条件沟通为止,从而找到解题途径。概括地说就是“从未知,看需求,逐步靠近已知” 。在利用分析法解决数学习题时,需要我们经常总结归纳一些局部地解题思路,形成一些解题习惯和经验,可以加强习题解决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加快解题速度。分析法的解题思路:欲求结论 D 成立,可能有 C,C ,C:三条途径,而欲使 C 成立,又有 B 这条途径,欲使C。成立,又有 B。这条途

11、径,欲使 C。成立,又有 B。 、 B。这两条途径。在 B、 B 、B2、B。中,只有 B 可以得到A,于是便有了 ABCD 的解题途径。(3)综合一分析法在解题时,除了采用综合法、分析法之外,我们也常常采用把二者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行探究,即“综合一分析法” 。也就是先分析己知条件,挖掘出图形和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然后再从求证出发,探求解题规律,从而找到解题途径。4归纳类比法在初中数学中,不少数之间、式之间、形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规律,这些规律需要按照一定的思想方法加以探求,归纳与类比的方法便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正如数学家波利亚说的那样“人们总认为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往往忽略了它形成过程中

12、的特点又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归纳科学” 。而问题解决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有:第一,用联想、类比和归纳方法发现问题。第二,简化问题( 转化问题形式或分解成若干“子问题”或“小问题”)。在初中数学习题中,许多时候习题涉及的条件数量较大,直接思考和计算地困难较大,处理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华罗庚教授提出的“以退为进的思想去考虑。即先退,退到不能再退,又不失本质为止,得到结论,然后再进,又得到结论,然后总结出规律,最后解决开始的问题。总之,习题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常进行习题总结、进行教学反思是相当有必要的。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还需在教学中逐步摸索,在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努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记录问题,并进行专题研究,力图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