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阅读理解技巧整理精华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47064019 上传时间:2020-10-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小学阅读理解技巧整理精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品}小学阅读理解技巧整理精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品}小学阅读理解技巧整理精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小学阅读理解技巧整理精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小学阅读理解技巧整理精华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阅读分析解题步骤与方法第一部分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第二部分 基本知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

2、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的一种)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动态和静态(形、声、色、态、味)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

3、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写作特点:写作方法。构思技巧。语言特点。描写人物方法。结构。二十三、语言风格: 有的生动形象,优美清新;有的朴实真挚,通俗易懂;有的幽默诙谐,富有趣味;有的语言

4、犀利,讽刺性强;有的深邃含蓄,哲理性强;有的大气磅礴气势如虹。二十四、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总顺序(包括总分、分总)、参观或游览顺序、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类别顺序。 二十五、感情一般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恋、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 二十六、品质一般有:诚实、守信、勤奋、专心、坚强、善良、执着、勇敢、团结、爱国、宽容、朴素、简朴.坚贞不屈、机智勇敢、临危不惧、舍己为人、乐于助人、顾全大局、知错能改、大公无私、艰苦朴素、铁面无私、以身作则、纯洁善良、积极向上、坚定不移、见

5、义勇为拾金不昧 勤奋好学.第三部分 基本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或一语双关。 作用: 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形式新颖)

6、,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反映人物情感变化E: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三: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倒叙) E、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景物描写)2、结尾作用: A:(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D、总结全文 E、照应题目 F、引人深思 3、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四、某句话在文

7、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等 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事物的特点)。 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

8、生,逼真)。 排比: 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哲理: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主意和思考(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9、” 借代:用.代.,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对比: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加强语气六、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写作手法: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联想、想象、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1)对比:通过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的特点。 (2)衬托: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3)象征:象征了.,使文

10、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4)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5)照应:和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6)烘托、渲染: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7)巧设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8)详略: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七、人物描写作用 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作用:(1)人物: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动作(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11、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八、环境描写作用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A:渲染气氛:衬托的心情。 B: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C:衬托人物的性格,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D: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 E: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F: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景。环境描写的作用 G: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环境: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一种的气氛,表达了(突出了)九、

12、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十、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可算做第三人称)、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全方位地表现主题。 十一、记叙线索 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题目);2、以“事” (反

13、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文中变化的词语有时鲜明)。 2、作用: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十二、插叙 的作用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更充实、周密,中心鲜明。回答句式:插叙了内容,对文章内容加以补充,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或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或交待时间、缘由,为后文作铺垫。 十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的品质,表达了.感情 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的品质,表现了.的道理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之情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议论文

14、: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十四、解释词语的方法 解释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理解。 1、组词法:如果要解释的一个字,我们可以组一个词语来解释。2、分合法:如“勘测”的意思是“勘探、测量”。 3、近义词法:如“不畏”就是“不怕”。4、反义词加否定的方法:“崎岖”就是“不平坦”。 5、描绘法:如“踉跄”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十五、重点词的深刻含义 A: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 B: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整句意。(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十六、赏析优美词语(主要有三种题型) 、“”词好在哪里? 词的含义: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若用,按赏析题回答。没用修辞,一般揣测这个词的施事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