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47045307 上传时间:2020-10-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品}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品}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内容摘要】本文指出了初中生常见的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等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方案:通过发挥教师的作用、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家庭教育等几个方面。文章最后还阐明了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初中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一、初中生心理问题主要

2、有: (一)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初中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学生的心理造成种

3、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以往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初中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而在我校教师队伍不断的更新换代,老师的平均年龄趋于年轻,有助于我们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毕竟年龄的代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我想年轻的老师也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吧。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人和人的交往是一个双方相互接触的过程,要达到交往和谐,要能

4、够正确认识自我,而且还要能够认识和了解他人。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初中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5、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初中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一些中学生跳楼,扼腕自杀,其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这点!如果能给这些同学们再一次生存的机会,让他们学会怎么样将自己的心思说给外界人听。那他们就会活着,外界的人会给他们很好的建议,让他们有勇气来面对问题,也不会走上无希望的路了! 2. 早恋,初中生尚未成年,我们把初中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初中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

6、,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初中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早恋虽会给一些人留下美丽的回忆,可也会逝去不少美好的青春时光。到最后得不偿失,痛苦不堪,也不是不会发生的! 二、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案(一)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

7、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

8、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二)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

9、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初中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有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

10、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三)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

11、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2)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

12、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3)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4)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

13、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中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参考文献】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2邱炳武主编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3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3版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