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tang****xu7 文档编号:147034460 上传时间:2020-10-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X年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X年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X年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X年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X年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X年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X年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时期局校师生关系存在的I可题及 对策【摘要】通过对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 的现状分析,指出影响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 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的几点对策及建议。【关键词】局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建 议一般认为:“和谐”是事物发展的成熟 阶段,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原始阶段、发展 阶段和成熟阶段三个时期,而和谐只产生于 成熟阶段;和谐是人的思想协调和人的主观 能动性正确作用的结果; 和谐是事物内部关 系全面协调的统一。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 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 和作用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 关系。由此可知,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师生 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 通过协调内部关系

2、而 形成的,是师生关系发展的成熟阶段、完美 阶段。而在如今的高校中,教师不知道为何 要去找学生,一学期下来几乎叫不出几个学 生的名字;学生也不清楚该如何去找教师, 谈理想?谈学术?谈生活?高校师生关系 呈现出诸多不和谐。一、局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状1. 师生交往少,关系淡漠当前,师生除课堂交往外,课后各自行 色匆匆,哪怕碰面也是擦肩而过。感情沟通 渠道明显变窄。当学生对教师业务素质不满 意、就业前景迷惘及心理问题未能及时解决 时,师生间就会出现心理上的代沟或情感期 待上的落差,产生隔膜,师生交往出现“厌 其师,背其道,毁其道”的现象。除了上课 外,学生课后与老师的接触非常少;而上课 时,教师与

3、学生相隔一个讲台也似乎隔了一 道鸿沟。他们仅仅是认识的人,而不是亲密 的人,师生关系越来越趋向单一,蜕变为一 种纯粹的工作关系。正如一位学生所言:“到今天为止,开学时班主任的那个背影已 在我脑海里模糊,我不知道在街上偶然碰到 还能不能认出他来。因为大半年来,我只见 过他一次,就是开学的时候。”2. 师生关系疏离,学生的心理失落对于师生关系的疏离,学生中有着两种 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老师对学生的 少管制甚至无管制是对学生自我的充分释 放,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有人却感到 一种失落,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习惯了 在老师的庇护下成长,离不开老师。从大学 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来看,他们处于既成熟又

4、 不完全成熟时期,他们善于思考,具有一定 的批判精神,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 高,面对人生、社会的表象,一切都似乎容 易理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如高中时期, 加之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大多数学 生不会轻易找教师交流;二是教师也存在再 学习,充电、备课、开会、研讨,加之身担 科研任务,时间和精力有限,常常无暇顾及 与学生的交流。3. 课堂单向灌输多,师生平等沟通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 一种双向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关系。一 方面,学生通过教师的影响获取知识,学到 治学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在交往中获得启迪,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然而,在 实际教学当中却不尽如人意,多数教师

5、仍然 以讲授为主,课堂上仅仅是老师的讲解和学 生机械地记笔记。当今社会教师不能再做手 把手地向学生兜售知识的“夫子”,而应该做善于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和经验的“手 杖”,但目前多数教师未能很好地做到这一 点,令人失望。4, 师生互信程度降低当前,受商品社会各种思潮、价值观的 冲击,“诚信”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怀疑。 有的学生这样讲,“如今,什么靠得住 ?各 种商业欺诈,霉大米、黑心棉无处不在,谁 又能保证教师的水平。”况且,在学生眼里, 教师像走马灯似的,往往还没来得及熟悉教 师的面孔、语言,更不要说教学风格,就要 说再见了。这无疑给建立相互了解和信任基 础上的师生合作带来了困难。再加上个别学 校和

6、教师为了一己私利, 做出一些损害学生 利益的事情,如乱收费等腐败现象,在学生 中造成极恶劣的影响,打击了学生对老师的 依赖和信任度,良好的师生关系越来越不容易建立二、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分析这些现象的形成绝非偶然, 而是多种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如今的高校面临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与 发展问题,学校忙于找资金、扩专业、建校 园,强调硬环境的建设,应付没完没了的检 查。对教学过程的掌控又过多依赖于课堂秩 序的维护,而对如何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构建生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很少关注。师 生之间的关系仅限于一间教室之内,没有沟通的氛围,没有沟通的渠道,没有沟通的内 涵,只要把学

7、生招进来送出去就万事大吉, 大学没有了大学味。2. 制度设计的偏差从教师这个角度,说不关心学生,不希 望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对的。 但客观地讲,有这个愿望未必有这个可能。 如今教师要评职称,要提高待遇,强有力的 指挥棒就是科研成果、项目、经费、获奖等, 而这些是不能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靠自己 去挤时间,去拼命,去积累,至于与学生进 行有效的沟通,给学生作有份量的学术报告, 给学生做学术辅导,评职称时都是不可能拿 到桌面上来的。故在这样的指挥棒下,教师 也只能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做与利益最相关 的事,其他的事情能放则放。所以说,有的 学生说很难见到老师,难就难在这里。3. 大学学术精神的

8、衰退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 是出思想的地方, 也是影响几代人精神的地方。 但观今日之大 学,行政色彩浓厚,官本位意识强烈,教师 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有限的资源被错误 地配置。一些做研究、做学问稍有成就的人, 不是给你扣顶官帽,就是争着去要官帽,这 样一来,有水平的学者都忙于事务去了,哪 有时间和学生交流?在校园又能见到多少 精彩的讲座?冷清的校园带来的就是冷淡 的师生关系,有的学生都快毕业了,对自己 景仰的名家连面都未曾见过。4. 教师自律精神的缺失在高校,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这块,部 分导师只负责招而不负责教。学生愿意来找 就找,不来找也不过问。这还算好的,还有 的是从不主动找学生,没有任务,

9、没有管理, 没有要求,没有交流,让学生自生自灭。这 种状况,一方面是导师缺乏自律,另一方面 是导师遴选过于宽疏,没有硬条件约束,部 分人不知道该如何带学生, 自己只有一碗水, 如何给人一桶水?最好的办法就是避而远 之,实在不行了才硬着头皮见一下。5. 学生单一的文凭观割断了良好的师 生关系在外部环境的诱导下,在就业竞争的压 力下,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对 学术不感兴趣,对讨论提不起精神,对独立 科研没有信心,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认为没有 什么意义,目的只有一个,拿到文凭去谋生。 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准备毕业论文,经常和老师交换意见,论文 经过了多次修改,毕业后论文全文发

10、表。那 么现在呢,还有多少学生愿意努力地、高质 量地去完成毕业论文?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由于教师经验的丰富性和角色的特殊 性,决定了教师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处于主 要的地位,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教师如何运用 策略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1. 换位思考师生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彼此交 往的态度、言行等。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 兴趣爱好,理解学生不成熟的态度和言行。 教师在要求学生的时候, 应考虑是否适合学 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且自己应做出表 率。2. 兴趣融合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兴 趣爱好,形成与学生兴趣的融合点,再逐步 扩大对话范围。“兴趣融合点就是双方共同 感兴趣的事物,它不是强者对弱者兴趣

11、的剥 夺,即不是教师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兴趣, 也不是教师迫于某种压力而向学生的兴趣无原则的让步,而是形成师生共同的兴趣”。 共同的兴趣是师生扩大和深入交往的基础, 是师生形成良好的印象和建立和谐师生关 系的重要因素。3. 批评的艺术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要求教师对学生 的错误视而不见,而是要采取学生能够接受 的批评方式。在批评学生的错误时应视其所 犯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学生的性格和批 评的场合,灵活地运用批评。在批评学生后, 应适当给予安抚。这种批评不会伤害学生自 尊心,学生易于接受和改正并且不伤害师生 关系。4. 恰当赞赏教师应对学生的进步和优秀表现加以 赞赏。教师的赞赏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

12、 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 恰当的赞赏要求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挑选值得赞赏的 地方来以各种方式进行赞赏。这种赞赏包括 教师眼神的肯定、语言的赞赏、行为的认可、 物质的奖励等。教师在对学生赞赏的过程中, 应注意避免赞赏过度和赞赏不及,避免对不 值得赞赏的行为的赞赏。5. 及时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匿名信等方式保证 学生反馈通道的畅通。这种反馈包括学生对 自己的教学、交往的方式方法以及个别行为 习惯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应仔细思考这些意见或建议。对于自己做错的要改正,做得不 好的要改进,学生误会的地方要想办法澄清。参考文献:1刘光.论和谐概念J.东岳论丛, 2002, (4).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 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5).张家军,马吉宏.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 义、特点及建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7,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