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6996322 上传时间:2020-10-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过秦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多媒体课件,七律(毛泽东),少年倜傥廓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该诗所咏对象,咏贾谊,课 时一,论秦过,贾 谊,1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见解。 2掌握对比论证法在全文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4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絜 、爱、余烈、弱”等词语的意思。 5理解“制、亡、利、国”4个多义词的含义,学习重点和目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政论家、文学

2、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

3、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孟子离娄说:“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判断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 .膏腴() 逡巡() 藩()篱 隳()名城 锋镝() 瓮牖() 氓()隶 一夫作难() 度絜()大 万乘() 迁徙() 谪戍() 雍()州

4、 从()散约败 嬴()粮 猗()顿,自读课文及注释,疏通课文,明确:文章开始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过秦论 内容结构,一、兴亡过程 (1-4),二、分析原因(5),兴,亡,崛起(1) 发展(2) 极盛(3),(4),思考: 1、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2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5、,明确:材料为中心服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习”一),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明确: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

6、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可见,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上。,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2熟读课文。 3书面翻译第1段。,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2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课 时二,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段2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

7、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译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

8、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自然段2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看法 (1)分4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1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2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3层,其余是第4层。 (2)分2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1层,其余是第2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提示: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

9、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3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指出正误,说明理由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 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

10、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 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 (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B(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提示:要做到译文的“信

11、、达、雅”,起码要从以下几点检查:其一,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语词或遗漏的语词;其二,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其三,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参考答案 (1)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2)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3)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4)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镐”

12、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履”(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来”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明确:“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 “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提示: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

13、眼务的。,教学要点 1研习第4、5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 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翻译练习。,课 时三,误译举例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2)才能不及中人。 泽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译文:(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指正:(1)“瓮牖”解释如课本注释,不当“用破瓮遮住窗户”讲。“甿”即耕田

14、人,课本已有注解,译文中括号内字多余。(2)“中人”,课本注“平常的人”,能够讲通,译文不必标新立异,应尽量与注释吻合。(3)“蹑足”应取引申义,“行伍”译为“戍卒行军途中”不妥,整个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不达不雅。,(4)天下云集响应。 译文: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 (5)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6)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译文: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指正: (4)“云”译为“阴云”与原句所表达情感不一致。(5)“自若”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辞书注“自若”

15、为“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向时”应译出,可译为“不能赶上先前九国的土人”。(7)“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没有必要。“七庙”属借代,应在译时直接用本体事物名词“国家”。,第五段就前四段所述史实展开议论,最后归纳全文中心论点。分两层: 前一层 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 的力量,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 字,是为全文结构设伏的; 后一层 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仁 义”句)。 “然秦”以下四句 第1、2段, “然后”以下二句 第3段, “一夫”三句 第4段。 本段句句都是记秦之过,气势最盛,一、下列短语中都含有通

16、假字的一组是:合从缔交流血漂橹威振四海振长策而御宇内外连衡而斗诸侯蹑足行伍之间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序八州而朝同列(10)锄耰棘矜 二、选出跟“收天下之兵”的“兵”的含义不同的项: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土也 车错毂兮短兵接,三、选择正确义项 依靠、凭借 趁着、就着 沿袭 通过、经由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联系与延伸,阅读思考 (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二)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以上两段文字选自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的史论散文六国论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