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思想内在逻辑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6965778 上传时间:2020-10-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中庸思想内在逻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孔子中庸思想内在逻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孔子中庸思想内在逻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孔子中庸思想内在逻辑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中庸思想内在逻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中庸思想内在逻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中庸思想内在逻辑孔子中庸思想内在逻辑 一、尚中:中庸的逻辑起点 孔子的“中庸”思想,其逻辑起点,是传统的“尚中”观念。从论语及相关典籍中不难看出,“中”是孔子 品评人物、选才交友的标准之一,也是其自我修养的行为准则。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2(先进)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 商,即子夏。二人均为孔子弟子。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强一些,孔子评价说:“子张有些过分 ,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以为,子张“有些过分”,自然要比“有些赶不上”的子夏强些,孰料孔子的回答 则是:“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在这里,孔子衡量弟子孰优孰劣的标

2、准是“中”,即“无过无不及”。 又如:“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2(子路)“中行”,即中 道之人。孔子认为,得不到合乎中道之人和他交往,不得已而求其次,也一定要交到激进的人或狷介的 人。因为激进的人一意向前,狷介的人也不肯做坏事。可见,孔子选才或交友的理想标准也是“中”,不 得已才求其次。 “中”也是成就“君子”品格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原则:“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2(雍也)“文质彬彬”也就是前文所谓的“中行”,关于此点,颜渊篇的一段话正好可作注脚: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

3、犹质也,质犹 文也。虎豹之A,犹犬羊之A。”棘子成,卫国大夫。“A”即皮革。子贡的意思是说,礼仪形式和朴实的 基础这两个方面,对君子来说同等重要,假如把两张兽皮的毛全部拔去,就分不出哪张是虎豹的皮,哪 张是犬羊的皮了。因此,对一个人而言,美好的素质和合理的行为都是不可偏废的。 以“中”为标准,孔子常常告诫人们思想行为要合乎中道,如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 ,乱也。”2(泰伯)朱熹解释说:“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 二者之心,善恶虽殊,然其生乱则一也。”4(P105)“好勇而不安分”就是孔子所谓的“勇而无礼”;“恶 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有类

4、于孔子所谓的“直而无礼”2(泰伯)。二者的行为方式虽或不同,但思 想根源却是一个:即“一意孤行”,而不能中道行之。有见于此,孔子十分推崇“中庸”之德:“子曰:中庸 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雍也)。从孔子的赞扬(“其至矣乎”)和惋惜(“民鲜久矣”)中 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之德是何其完美。 事实上,孔子本人也正是以“中”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的,其曰:“吾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 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2(子罕)“两端”,或谓指“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5(p26)或 谓指“事情的两个方面”。6(p160)总之“叩其两端”是孔子在认识事物、获取知识、解疑释惑的

5、过程中体 会到的一种思想方法,此种方法,其核心即为“用其中”。就道德修养和行为修养的层面说,孔子“用其中 ”的具体体现则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2(子罕)“毋意”,不悬空揣测。“毋必”,不 绝对肯定。“毋固”,不拘泥固执。“毋我”,不唯我独是。“子绝四”,则是指孔子没有“意”、“必”、“固”、“ 我”四种毛病。4(p87- 88)在这里,“四毋”的核心仍是“中”。这种思维观念、行为原则,或许可以谓之“允执其中”。这说明,对 于传统文化持“因、损、益”态度的理性主义大师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是持完全赞成的态度的。 二、时中:中庸的内在本质 如果说“尚中”是传统观念,为孔子所继承

6、,并成为其“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那么“时中”则是孔子对传统 “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其“中庸”思想的逻辑展开。 与“中”一样,“时”也是一种起源甚古的观念。早在尧帝时,就曾“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民时”7(尧典)。孔子一向重视“时”,其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2(学而)强调“时”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不但治国,就连说话,孔子也是“时然后言”2(宪问) ,并主张“言不当其时则闭慎而观”8(二三子)。不但说话,就连看到飞鸟,孔子也不免“时哉时哉”之 叹:“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2(乡党)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君 子务时。

7、”8(二三子) 孔子的贡献在于,将“时”与“中”联系起来,形成了“时中”的观念:“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 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4(中庸章句)“时中”,即“随时以处中”, 用论语所记孔子的话说,就是“无可无不可”:“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 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 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2(微子)这 段话,记载了孔子对那个时代公认的几位贤人的评论和比较。透过这种评论和比较,孔子说明了自己与 他们的不同之处。孔子

8、说,不动摇自己意志,不辱没自己身份,这是伯夷、叔齐的特点。柳下惠、少连 降低自己意志,屈辱自己身份了,可是言语合乎法度,行为经过思虑,那也不过如此罢了。虞仲、夷逸 逃世隐居,放肆直言。行为廉洁,被废弃了也是他的权术。2(p197)而孔子认为自己与他们不同,乃是 “无可无不可”。 如何理解孔子的“无可无不可”,孟子公孙丑上的一段评论正好可以做其注脚:“(公孙丑)曰: 伯夷、伊尹何如?(孟子)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 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 子也。”又孟子万章下载:“孟子曰:孔子之去齐,接淅

9、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 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由孟子的评论可知,孔子 的“无可无不可”就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或“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 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不难看出,孔子与其他诸人的区别在于,其他诸人固守一节,而孔子 则“无可无不可”。所以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 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4(万章下)“圣之时者”即“随时而处中”。 孔子的“无可无不可”或“时中”观念,还可以从下面的几则材料中体现出来: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

10、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2(公治长)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2(公治长) 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2(卫灵公) 孔子在这三则材料中谈到的三位人物,其具体境况虽或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能“识时 务”:南容的识时务在于,政治清明、国家太平时总有官做,政治昏暗、国家混乱时也不致被刑罚。孔 子看中了他这一点,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宁武子的识时务在于,政治清明、国家太平时便显示聪明 ,政治昏暗、国家混乱时便装傻。孔子很佩服他“装傻”的本领,慨叹其中有一般人学不到的奥妙。蘧伯 玉的识时务在于,政治清明、国家

11、太平时就出来做官,政治昏暗、国家混乱时就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 。孔子因此誉之为“君子”。三位人物的“识时务”,虽然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 以算是“随时而处中”吧。由此不难看出,在孔子那里,因应时变,或见或隐,或贫或富,其准则在“时” ;所以孔子强调“君子而时中”。 孔子晚年,对周易情有独钟,在其研究周易的过程中,对“时中”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相 传为孔子所作的易传中,“时中”的观念更为突出。如艮之彖传曰:“艮,止也。时止则止, 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9本则传文,特别申明了“时止”、“时行”之意。强调或止或 行,或动或静,都要因其时。“时止时行”,就是“与时

12、偕行”,“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时中”。“时中”, 即“中”而因其“时”,“时”而得其“中”。得其“中”,所谓经也;因其“时”,所谓权也。有经有权,故能变通。 此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变通趣时,即变化日新。能趣时变通,即是“识时务”。而识时务,能日新 ,就可以常保通泰。此所谓“日新之谓盛德”9(系辞传)。 三、中正:中庸的规范原则 前面说,“时中”就是变通趋时,这种“变”,并非没有标准,其标准就是“礼”,“礼”是孔子中庸思想的规范 原则。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2(里仁)朱熹集注引谢氏曰:“ 适,可也。莫,不可也。”4(P71)“无适”、“无莫”正是“无可无

13、不可”。然而,“无可无不可”必须服从一 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义。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礼乎礼,所以制中也。”10(仲尼燕居) 在论语中,有不少材料反映了“中庸”与“礼”的关系,如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 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2(泰伯)过分恭敬,而不约之以礼,就未免劳倦;过分谨慎,而不约 之以礼,就难免流于胆怯懦弱;过分敢作敢为,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盲动闯祸;过分直率,而不约之 以礼,就难免尖酸刻薄。恭敬、谨慎、勇敢、直率,本来都属于人的好品德,但孔子认为,如果发挥不 当,或不用礼来约束,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很明显,在这里,“礼”是成就人之恭、慎、勇、直四德而 使之适中

14、的规范原则。又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2(雍也)“博学”是孔子 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态度,如其曰:“君子不器。”2(为政)即君子不应当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而 如果想有多种用处,无疑需要博学。但孔子同时又强调,“博学”不能走极端,必须“约之以礼”,认为只 有这样,才能保证不离经叛道。 孔子特别重视“礼”在“中庸”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求“君子之行也,度于礼”11(哀公十一年)。“度于礼” ,即是“就有道而正焉”。2(学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合于礼就是“正”。孔子很强调“正”,如说:“其身 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2

15、(子 路)“身正”就是行为合于礼。由“正身”,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2(颜渊)也就是要以礼为规范,衡量人们的等级名分,以使人们的等级与其名分相当。名分相 当,就合乎礼,也就是“正”。 其实,“正身”也好,“正名”也好,实质都是“以礼制中”。“以礼制中”,就是把礼作为中的规范准则,可以 说,孔子讲中,其尺度就是礼1。而其讲礼,目的也是为了达到“中”。前引“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 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就是以礼“制中”的很好例证。礼记说,“富贵而知好礼,则不 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10(曲礼上),“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10

16、(礼器),也 说明礼具有致中的作用。这诚如荀子所说:“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为中?曰:礼义是 也。”12(儒效) 四、中和:中庸的理想目标 从“中”的层面理解“礼”,则“礼”的实质可以谓之“和”。“和”也是先民十分重视的观念之一。孔子很注意体 会“和”的价值和意义。其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子路)“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 恰到好处。这一点,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的有关论述,或可作其注脚。晏婴说,“和”,如果用 烹饪形容即是:“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11(昭公二十年)用现代术语说,“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同”,如同“以水济 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同上)用现代术语说, “同”就是没有差别的绝对的同一。 “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实际上也就是“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与“和”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虽然我们 没有充分的材料证明孔子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中和”观念,但于相关文献中也不难发现,孔子的中庸 思想是包含着“中和”观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