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训练要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46941311 上传时间:2020-10-05 格式:DOC 页数:421 大小:63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BA训练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21页
ABA训练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21页
亲,该文档总共4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ABA训练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BA训练要点.(4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训练.应用行为分析是对自闭谱系的孩子来说,唯一经过实验证明有效的干预方法。.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要点-幼儿期(岁未满)-每周小时-在家庭中开始,慢慢移至学校-每周训练团队要开会讨论-家长要参与干预.为什么需要每周小时的一对一干预研究结果(注:这是基于Lovaas教授的资料)研究表明,接受了平均每周小时的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孩子中,有康复至正常范围。为了尽最大可能提供最好的治疗【通过几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孩子除了睡觉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进行治疗的话,能够最大地发挥行为疗法的效果】(Lovaas,1987)孩子醒着时的所有瞬间都是学习的机会。4.治疗内容训练的质量比时间的长短更为重要,但最低

2、限的训练时间也必须确保。治疗分为3个部分-学习(teaching time):桌面DTT-游戏(play time):训练师教孩子玩一些新的游戏或和孩子一起玩-休息(break time):自由时间,户内外活动都可以(例:打篮球,骑自行车,打游戏机)3个部分的时间分配-学习要尽量缩短时间,集中注意力,并确保孩子能积累成功经验-学习结束后的时间都用来作为游戏时间-每次治疗为2.5到3个小时,每训练(学习游戏)45分钟后休息10-15分钟运动和休闲活动的好处-每天运动,可以改善注意力,集中力和忍耐力,提高幸福感和自尊心,减少肥胖和慢性病的可能,并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休闲活动可以改善问题行为,提高

3、训练成果,减少压力和不安,培养自尊心。第二部分有效的治疗1.有效的治疗-强化贯彻首尾-没有强化的治疗注定失败-最有效的治疗是积极地拓展孩子的生活乐趣2.孩子需要(need)什么-孩子想要的(want)和孩子需要的(need)是不同的-给了孩子他想要的东西并不等于给了孩子需要的东西-给孩子他想要的,只能在短时间内让孩子开心,长远看来有不少是对孩子有害的东西(例如糖果或无止境地看电视等)-孩子的基本需要:限制(boundaries),注目(attention),身体接触(body touch)3. 限制(boundaries)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家长必须像个家长,这对所有的孩子来说都是必要的-孩子不

4、需要家长做自己的朋友成功教育孩子的家长-拒绝给孩子他想要的东西-能够让孩子做他应该做的事4.注目(attention)-每个孩子都需要注目-无论是怎样的孩子,都不希望被人无视,这一点可以断言-我们要给孩子好的让他能够喜欢别人的注目:表扬-不要给孩子否定的不好的注目:唠叨,斥责5.身体接触(body touch)-孩子感受了身体接触才会健康成长-缺少身体接触会妨碍孩子身体,精神和情绪的发育6.拓展强化物孩子如果能够喜欢更多的东西和活动,生活就会变得更好有效的治疗包括-给孩子好的让他能够喜欢别人的注目-身体接触-让孩子学会吃更多种类的食物-让孩子学会玩更多的游戏-减少孩子的刻板(rigidity)

5、孩子如果能够喜欢更多的东西和活动,治疗的效果就会变得更好让孩子尝试新的食物,活动和经验。7.孩子的适应能力如果能够变得更好,治疗的效果就会变得更好 让孩子习惯不安的情况,恐惧的场面,以及克服自身的刻板。8.有效的治疗要增加正当行为,同时减少问题行为。9.天花板和地板(ceiling and floor)我们的误区-天花板(上限):绝大多数人都只追求孩子的上限,也就是孩子在最佳状态的最佳表现。-地板(下限):很少有人关注孩子在最坏状态时的实际表现。有效的治疗-孩子会什么不一定等于他就会做什么-有效的治疗是通过减少并除去孩子的问题行为来提高孩子的能力下限,无效的治疗是不关注问题行为,而只是把获得技

6、能作为目标-拥有10种技能,在必要时能完全发挥这些技能的孩子,他们的进步可能性可以达到自身的最大值,而拥有100种技能,在必要时却只能发挥10种技能的孩子,他们的进步可能性不大。-孩子有妨碍学习的问题行为的话,学习效果不会好。10.问题行为反抗,哭闹:哭,嘀咕,叫,倒在地上,扔东西,甩开别人攻击,自伤:打,踢,咬,拧,挠自己或他人无反应-好像没在听人说话-叫他做什么都不听-叫他不要做什么,却仍然不停地做那件事-同样的事情得说好几遍逃走-莫名其妙地会走去某个地方。到处乱走。-叫他做什么的时候会跑开。-会跑着去拿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会跑去一些特定的场所。11.问题行为的处理:消

7、去,分化强化,惩罚12.消去:不要给问题行为以奖励,处理方法因行为目的和功能的不同而不同行为的功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想要避免(avoid)或逃避(escape)某个状况-想要得到某个东西-行为本身就是强化物(自我刺激)注目的消去:如果问题行为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那大人给的注意必须做到最小-不和孩子对视-不说教-不训斥逃避的消去:如果问题行为是避免(avoid)或逃避(escape)某个状况,那么-大人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要求-孩子必须做大人让他做的事-孩子必须说大人让他说的话13. 分化强化(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在孩子有正当行为时给予

8、强化,在孩子有问题行为时不给予强化14.惩罚在孩子发生问题行为时,我们应该-增加他的工作-让他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拿走他喜欢的东西,或禁止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有效的惩罚的注意点-定计划并贯彻到底-要对孩子使用能起到效果的惩罚-1次干预解决复数个问题(例如惩罚时让孩子吃平时不喜欢吃的蔬菜,可以同时矫正偏食)-要对孩子使用能起到效果的惩罚-1次惩罚只针对1种问题行为-不同时处理复数个问题行为-惩罚不能中途而废有效的惩罚:理解强化物和惩罚的强弱-过弱的强化或错误的强化方式会对治疗带来不好的影响(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说了以前美国政府做的实验。为了鼓励孩子学画,让孩子画完一幅画就给钱,一开始画得很起劲,后

9、来终于有一天政府不再给钱了,结果一个人都不画了。这就是用了错误的强化方式。)-过弱的惩罚或错误的惩罚方式也会对治疗带来不好的影响第三部分教程1.必不可少的课题-寻找强化物-寻找伴随对视行为的强化物(让孩子喜欢人)-运动与户外活动-游戏与休闲活动-控制情绪-忍耐欲望-交流-模仿-自助技能-语言的发展2.寻找强化物-这是锻炼训练师技能的课题-找到孩子在这一次训练中最喜欢的活动,并在强化孩子的正当行为时使用-找一些孩子可能会喜欢的新活动来尝试-有些活动孩子一开始可能不喜欢,但经常作为强化物之后孩子也会变得喜欢-增加孩子喜欢的活动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3.对视-过去认为,对视是靠发指令【看这里】来

10、进行诱导的,但这经常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我们的训练强调强化孩子自发的对视,也就是说,在孩子偶尔地看训练师的时候给予强化,和以往的做法相比,孩子更容易真的开始喜欢对视。4.运动:棒球,篮球,橄榄球,足球,网球,手球,等等5.户外活动:自行车,滑板,老鹰抓小鸡,跳绳,等等6.游戏与休闲活动:自己一个人玩,打牌,打游戏机,和小朋友一起玩7.控制情绪:深呼吸,逐渐放松肌肉8. 忍耐欲望-让孩子等待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活动-给孩子吃从来没有吃过的东西-给孩子穿新衣服-让孩子适应变化9. 交流-用手指物-点头摇头-要自己想要的东西10. 模仿-游戏的模仿-动作模仿-音声模仿11. 语言的发展:动作的命名,

11、东西的命名,颜色,形状,感情,代名词,反义词,分类首先,就学并不意味着训练可以结束 对致力于早期干预的家长来说,进小学是一个非常大的目标,大家下意识地觉得进小学就是终点,孩子能进普班就代表【胜利】,否则就是【失败】,总之进小学就意味着训练的终结。所以随着就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家长很容易焦躁不安,结果反而不知从何下手,情绪变得低落。其实孩子一旦真的进了小学,家长就会发现,就学根本不是训练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孩子进了特陪班或特陪学校的,需要家长亲自教的东西仍然有很多,延续ABA训练当然是必要的。而进了普班的孩子也并不意味着就是happy end,一般情况下,孩子仍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2、可能是学业,也可能是社会性,家长不适当引导的,孩子可能会跟不上学习进度,被同学孤立,被欺负等等,最后产生厌学情绪。 所以我们今天来讲一下就学后ABA的主要课题。不同发育程度的不同课题 就学后ABA的一个难点是,这时孩子们的发育程度从最重度到高功能都有(这里的程度单纯指认知方面,不包括其它),共通的课题比小时候要少得多,所以有必要按照孩子的发育程度来区分训练重点。 重度(智障严重):优先-生活自理,问题行为。其次-社会性,学业。 中度(智障中度):同等重要度-社会性,学业,生活自理,问题行为。 高功能(无智障):优先-社会性,问题行为。其次-学业,生活自理。活用学校资源 入学后的课题组织倒是比较

13、简单,基本上配合学校的要求就可以。小学不仅仅是学业,还有生活/操作技能(手工,家庭),运动技能(体育),休闲技能(图画,音乐)等,教育范围非常广。此外,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要在其中生活,孩子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性技能。 因此,进小学后,以学校所教文化课程的预习复习为中心,其他方面的技能在有需要的时候教,这样就可以了,这些训练也能够为将来孩子生活自立打下基础。不过有些将来必需的技能在学校里是不需要的,比如买东西,交通安全,洗澡等等,家长要酌情自己把握好训练时机。1.问题行为的对应 刚入学时,有些孩子的问题行为会沉寂一段时间,但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老问题死灰复燃,出现新的问题行为等都是常有的事。

14、入学后的问题行为包括哭闹,攻击,破坏,发怪声,拒绝上学等。(1)原因 问题行为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家庭ABA中断后,家长放松了对问题行为的对应,导致问题行为的恶化。 进小学之后,整整一个白天孩子都由老师在管教,老师的错误对应强化了问题行为,导致状态恶化。 学校生活带来的压力是孩子以前从未经受过的,学习无法跟上的不安,每天都有很多需要等待的时候,被同学欺负,等等。结果导致孩子出现在家里反抗,攻击,搞破坏,拒绝上学等问题行为。 小学高年级之后,孩子快要进入青春期,会变得容易兴奋,会出现大声叫唤,发怪声,使用暴力等问题行为。(2)对应 如果孩子有认知障碍的,最好持续家庭ABA,认知障碍在轻度到中度的以学校的学业为主,重度的以积木教程初级课题为主。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掌握孩子的状态,维持服从关系,并能够经常让孩子通过学会新技能而感受欢乐,成功感和自尊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生活中也要注意对问题行为继续采取消去,DRO,消极的惩罚等对应。 但是如果家长依赖于严厉斥责或打孩子这样的体罚的话,学校的老师不可能采用同样的对应方法,所以反而会恶化在学校的问题行为。要让孩子在没有家长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自己的问题行为的,就不能依赖严厉的惩罚,而要采用制止或弱强化这样的控制手段,减少不同环境之间的差别。和学校的配合 家长最好能依靠面谈,电话,邮件等方式和学校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