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览馆调研报告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46928508 上传时间:2020-10-0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物馆展览馆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博物馆展览馆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博物馆展览馆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博物馆展览馆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博物馆展览馆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博物馆展览馆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物馆展览馆调研报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调研省博物院博物院是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坐落在省会市环境幽雅的农业路中是我省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级的公益性大型文化设施。博物院是由中科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康教授主持设计的,其主入口面向农业中路,东面是文博东路,西面是文博西路,北临某住宅区。总用地面积约为156亩(合10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78840平房米,主馆及配楼面积约为55740平方米。室外分析省博位于五一路与东风西路的交界处,是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从外观上看省博的建筑风格与展览馆展览中心类似,都是五十年代的俄式建筑。由于建成年代久远省博的外观并没有多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

2、功能上来看博览建筑的平面组合采用了放射性的方式将个展区于放射式的方式分开。在解决客流货流等不同的功能流线上省博分设主次入口以疏导不同的人流。将主入口设在了城市次干道五一路上而不是主干道东风西路,这样尽可能的避免分叉入口车流过于拥挤而引起的交通堵塞情况。停车场位于博物馆前面即主入口的旁边,由于受场地的制约车流入口与人流入口并没有分开而是公用。室外种植了大量乔木植物于营造一种宏大壮阔的感,展厅里的天花板多是黑色,配合星星点点的点状灯,有点像夜晚的星空,昏暗的灯光使得展厅优雅而神秘。展品柜上方则多使用白炽灯,跟黄色的灯光不同,白炽灯光线较好,使游客更清晰地观看展品,充分展示了展厅的用途。在儿童历史知

3、识讲座的展厅里,则配合儿童的特点,放置了色彩鲜艳的桌椅,整齐的坐席,合适的间距,相应的设计,都显得清晰有序。三楼的明清珍宝馆里的隔断还特意做了清朝皇宫围墙的样式,贴合整个展馆的历史氛围。整体造型从总平面上看,四隅分布附属建筑,聚散有致,和谐统一,寓意“九鼎定中原”。建筑群呈四面辐射状,寓意中原文明向四周传播。假如我们从上鸟瞰整个建筑群,则宛若“大鹏展翅”向天飞,主体建筑如大鹏身躯,展馆大门就像大鹏的头部,两侧配楼恰似大鹏的翅膀,后边与文物库房相连的过廊,更是大鹏之尾。整个造型象征着古老中原再现历史的辉煌,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和腾飞。主馆造型特征分析博物院主馆位于院区中央,呈“中”字形布局,其中,

4、主馆的东西两翼分别有两个专题展馆,主馆后端直通文物库房,主馆前端为主入口及礼仪接待区。主馆前的院区正门、主馆及主馆后面的文物库房三者自然成为一中间序列,院区四角对称布置了两组风格造型相同的建筑,它们分别是培训楼、办公楼、综合服务楼、电教楼。总面图中的“九宫格”似的建筑布局,也契合了古语“九鼎定中原”之意。博物院院区建筑的整体布局正体现了中国式群体建筑组合的精髓中轴对称、主从有序、方正严整。博物院主展馆总体形象设计构思来源于登封的观象台,经过建筑大师的精心构思和演绎,最终创作出现在头戴“皇冠”的金字塔造型,正如设计主创人员齐康说,“登封的观象台是我国历史上留存最为著名的天文观察台,其造型对称,两

5、侧倾斜,长条测绘石摆放在中央,整体造型简朴优美,这座古代的科技建筑独特的形象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皇冠”呈“斗形”,中心设置一个透明的圆洞,取汇聚“中原之气”之意,古语就有“汇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经典语句,这也许就是博物院建馆之宗旨“博”采中原宝物之精华。正四棱锥,这一简洁、纯粹的几何图案本身就给人以稳定、庄重、神圣的视觉和心里感受,博物院主馆建筑主体选取类正四棱锥的金字塔造型为其成为一经典建筑奠定了基础。金字塔主体高度与其塔底宽度及两侧的配楼形成了完美的比例尺度。四条棱锥向上直斥天穹,向下斜扎地心,使得整座建筑显得遒劲有力。还值得一提的是,四条棱锥与地面的交接处是四片水池,更烘托出主体建

6、筑的宁静与空灵。四个棱面上,匀称、巧妙、有规律地设置了采光窗户及奶头乳钉,乳头奶钉图案的选取是来源于中原出土文物上青铜器上的造型纹样以及中国传统大门上的门钉式样,乳钉后衬传统中国红色背景,这更突显了建筑的古典韵味。以金字塔主体建筑为中心,通过相同风格的不同功能空间,如连廊、庭院、临时展厅等,使整个主馆建筑成为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主馆流线组织形式博物馆建筑部空间流线组织的基本形式有串联式、放射式、通道式三种。串联式的流行组织形式一般是指各个展览空间收尾相接,相互穿套,这种流线组织形式简洁、明确、指引性强,能够避免参观的重复或遗漏,增强了展示的有效性。放射式的流线组织形式是指各个展览空间围绕一个

7、放射状的中心枢纽进行组合,参观者参观完一个展厅,需回到中心枢纽区,再进入另一个展厅。这种空间组合形式灵活性强,观众可以有选择地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展馆参观,博物馆管理方也可以根据需要开放几个或若干个展馆。通道式的流线组织形式是指各个展示空间是通过走道也连通或贯穿,参观者参观完一个展厅,需经过走道,再到达另一个展厅。 博物馆建筑部空间流线的组织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一般情况下,稍大型的博物馆一般是上述三种基本流线的组合形式,如放射式+串联式、放射式+通道式、串联式+通道式等,有时候甚至是多种流线形式的组合或者一种流线形式的重复运用。博物院就是将放射式的流线形式重复运用的经典实例。 博物院主馆的

8、平面整体上是一个对称式的布置,齐康教授在博物院的设计上,既保持了这种规整的布局形式,又把各个展览空间完美地组织在了一起。博物院的一层平面图,我们可以看到清晰、明确的两条轴线:入口、前厅、中央大厅、电梯厅及通向北建筑区库房通道;西入口、西前厅、西侧厅、中央大厅、东侧厅、东前厅、东入口。 四个基本展厅与其围和的中央大厅构成了一个放射性的流线组织空间,东西向的分别设有两个临时展厅,东西向的两个临时展厅与侧厅构成了两个小的放射性的流行组织空间。“一大两小”(亦或是“一主两从”)这样三个放射性的空间又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三个空间既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展览区,也可以独立、灵活展览。博物院主馆二层、三层平面都是一

9、个放射性的流线空间,即一个中庭空间与四个基本展厅,四层平面则只剩下一个展厅,这个展厅即是底层的中庭空间。部灯光进入博物院,首先是走道,其顶部采用自然采光和发光顶棚两种形式。自然采光部分,顶部玻璃采用了三角形样式。一楼大厅,刚一进入就给人一种明亮简洁,大气恢弘之感。由方形的白色地板砖与矩形的灰色地板砖铺成的大厅地面上星星点点,这“璀璨的星光”得益于顶部天花板上几排整齐排布的圆形白色灯饰,它与光滑的地面相映成辉,给大厅以明亮之感。大厅顶部两侧和入口的上侧部分都密集地竖排着长矩形的白色灯饰,它不是垂直地面排放,而是向大厅地面倾斜约30,这样游客站在大厅里不会在地面留下阴影,这就更增加了大厅的明亮程度

10、。且灯饰排布都比较整齐,且为白色的灯光,给人以简洁大方之感。大厅两侧还有供游客上楼用的电梯,梯身为白色,又增加了大厅的现代气息。大厅四周墙壁的颜色用极浅的黄色或红色或灰色,并且并非简单的“一马平川”,而是“凹凸有致”,不会让人觉得十分单调。大厅地面的中央有一用地板砖铺成的太极图,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在三楼可通过地面的“水晶球”向下观察到此太极图。大厅最里面是一座巨大的金色雕塑,是一个巨型人开双臂推开两头大象的形象,它象征着开天辟地的人类终于战胜大自然的重重阻力,开始了人类历史历史的辉煌篇章。雕塑的颜色金中带黑,发暗,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厚重之感,但金色又是对人类战胜自然这一辉煌壮举的盛情歌颂,雕塑

11、的正上方的大圆形灯是黄色光,它垂直照射在金色的雕塑上,与之相映成辉,凸显了雕塑的金色,照应了大厅“明亮”的主题。雕塑的两边是白色的墙壁镶上一层黑色的金属,从雕塑的两侧向外铺排开来,金属墙壁上有整齐排布的乳钉。这两片金属墙壁形状是外宽窄的梯形,再加上那些乳钉的横向排布方式是:上部向下倾斜,下部向上倾斜。因此给人一种立体之感:看似这两块墙壁是向凹陷,实际上是在一个平面上,这也是大厅的一个设计巧妙之处。调研总结,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博物院的室设计风格简洁大方,与我国的人文、地理充分相结合,实用性和功能性特点显著,深受广大游客的喜欢,这点对我们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是值得借鉴和考虑的。博物院的设计告诉

12、我们设计中要注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灯光的运用。品读大师-路易斯康美国现代建筑师。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21954)。1957年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人生经历路易斯康自幼年起就处于他双亲的文化熏之下。自然,音乐以及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学作品,自小即成为路易斯康的精神食粮。因此,18世纪以后,德国资产阶级

13、革命的思想主流-浪漫主义以及新柏拉图主义演变成存在主义,对路易斯康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童年时即已存在,而路易和伯莎的母子之情甚笃。即使成年之后工作十分繁忙,他也经常与其母亲抽空长谈。这位聪敏的母亲在路易康的成长中也是一位良师益友。1912至1920年间,他先后在费拉德尔菲亚中心和公立工业艺术设计学校求学。期间,他的绘画技法也有相当进步,因而多次获奖。结束中等教育之前,已得到费城艺术学院的艺术奖学金以进而专业绘画艺术。青年时代的路易康显露出了不同凡响的才艺。这些先天和后天的禀赋,是他终于成为一代名建筑师的条件。1924年毕业之初,路易斯康在费城城市建筑师丁莫里特的事务所里从事1926

14、年费拉德尔菲亚建城150周年纪念的规划设计工作。1928年,他到欧洲游历,又到保罗克累特的事务所里短暂地工作了一段时间。总的状况,是一名静悄悄地工作的建筑学硕士,默默无闻。许多与康同时代同命运的人,竭尽所能地去迎合国际建筑新潮流。然而,路易斯康,并没有简单地皈依到现代运动的大旗之下。他被勒柯布西耶的作品所触动,那轻灵简洁的工业化材料,抽象的几何形,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计划,使他大为惊讶。但是,由Beaux-Arts体系造就的康,其整个精神仍然归属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筑艺术。1935年起,路易康开设了独立的事务所。在将近20年的经历中,他的生活是一段并不令人羡慕的苦斗。二战时,全国的建筑活动也都为

15、战争服务,材料使用有相当严格的限制。路易斯康也还为一家制造厂商设计过成批生产的战时房屋,但没有得到投产的机会。建筑师这一另外行欣赏的职业,于某些真正有所追求的建筑师而言,决非那种东抄抄西凑凑而财源不竭的行业,认真创作的建筑师,于任何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一样,总面对着其味无穷的探索,然而也常常是苦乐参半,或者说这种无穷的探索根本就是一种五味杂的合剂,甘苦何须一辨?路易斯康的早期奋斗,正是这一类型建筑是相当典型的生活经历。也许,正是这段经历,使康在50年代飞速步入了名建筑师的行列。历经30年的摸索与彷徨,路易斯康终于在自己的事业中迎来了转折点。人们把耶鲁大学艺术画廊(Yale University

16、Art Gallery)的扩建项目,视为康的成名之作。在纽黑文这座大学城中,时至路易康接手这一项目时,新建筑并不多,它象哈佛大学那样,充满着英国剑桥、牛津一样的学院气息,建筑亦然-古老灰黯的石材建筑,厚重的历史形式和体重,从哥特、维多利亚到折衷主义。在如此浓郁的历史主义环境中,康的设计显得十分拘谨。沿教堂街的立面,他小心翼翼地使之与原有的建筑在色彩、表面质感以及线面划分上保持统一,在建筑细部处理上简陋、粗糙,地位谦卑。从这一侧看,扩建部分犹若狗尾续貂。然而,在室和面向室外展坪、绿地的另一侧,康大胆地运用了钢和玻璃以及流动空间、三角形密肋楼盖结构外露等典型的现代手法。在室,他首次以一些简单几何形作为空间构图的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