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6854830 上传时间:2020-10-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摘要:语文教学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乃是将教书育人渗透人文精神的的教学机制,转化到语文教学实践的中去,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终极关怀 人文精神源于古代希腊,是在文艺复兴中同基督神学的斗争中成长起来,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因甚少自由的人的观念,人文精神极为淡薄。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范畴,一般指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比如对人的价值、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也就不复存在。李政涛曾提出“有灵魂的教育”,他将之解释为: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

2、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即认为人必须超出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即从小我成为本体世界之大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这些都是对人文精神的较好阐述。 知识经济时代,以德育为首,强化人文教育更显示其特定的历史要求,语文学科是抵达新课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教文与育人在语文课上演绎,使语文教学成为对学生道德、情感培

3、养不可或缺的活动过程,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乃是将教书育人渗透人文精神的的教学机制,转化到语文教学实践的中去,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一、语文教学艺术魅力是培养人文精神的载体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内涵,从而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给学生的人生以底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是对学生的心理的滋养。语文反映人类社会的人、情、事、理,表现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负载着丰富多采的文化:人伦亲疏、人情意蕴、人世沧桑、人生阅历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文以载道,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理解了这些人文内涵,才能

4、更好地感悟到语言的表现力,更好地用语言表情达意。纵观古今,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辉煌之处,往往是能折射出作家人格的魅力。没有人文的翅膀,创造的鸟儿无法自由飞翔。一个缺乏人文底蕴的作家不可能写出伟大优秀的作品;同样,一个缺乏人文底蕴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和创造肯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文精神是改造社会和我们人类自身的有力武器。它是引领我们人类前进的光辉旗帜,是照亮我们漫漫前途的耀眼明灯!翻开中学语文课本,一股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语文教学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一个个精神大师在和我们的学生对话,就是他们精神的引路人;那一篇篇充满情趣、富于青春气息的作文,就是学生们一双双飞翔天空的翅膀,就

5、是他们向精神家园迈出的脚步;那课堂上的唇枪舌剑、连珠妙语,是学生们心灵中渗透出的清纯泉水。学习季氏将伐颛臾,我们读懂了孔子对礼崩乐坏的痛心、对人心不古的愤慨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的忧患。学习劝学,我们折服于荀子对人性挖掘的深刻、强调终身学习的超前意识,以及其优美壮丽的文字、激荡澎湃的行文气势。在鸿门宴里,我们发现了项羽的领袖人格的缺陷,中国传统政治的 _特色;在荷花淀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情爱表达的隐讳、民族大义的高昂;在陈情表中,我们感动于孝道的真挚、深沉和执着;在我很重要中,我们我们领悟到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和个人人格尊重的追求与渴望。 有人说语文是气质,它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

6、我亦如是”的情怀,它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它是“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雅趣,它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从容;它还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兴致,还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胸襟,还是“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的俊逸,还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豪情,也是“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哀惋,也是“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洒脱 有人说语文是性情,它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热烈浪漫,它是“却看妻子悉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热泪盈眶;它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拳拳深情,它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7、怡然陶醉;它是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坚贞不屈,它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激情豪迈;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慷慨悲歌,它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洒脱气概 还有人说语文是胸怀,“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回乡路因关爱亲人而更显胆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游学人因志在万里而知音频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杯中酒因留恋缠绵而吐露芬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清江水因纯真友情而万里酣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陌路人因同病相怜而如交千年从语文教科书到教学活动处处透视着人文精神

8、,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非它莫属。 二、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保证 教师要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既传输自我良好的情感又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精神方面的、道德方面的、创造能力方面的、情感方面的,以及体魄方面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惟有如此,学生才能警其师,信其道。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9、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让他们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的教师首先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有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人格力量。在学生在发挥出伟大而高尚的作用。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

10、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就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就应深刻领会“人文精神”的实质,在实践中体现它。因为语文这门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她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时时去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处处体现人文精神,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永远应是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 _: 1转引自人文精神寻踪,高瑞泉、袁进、张汝伦、李天纲,读书1994年4期 2华建武、蔡少军:浅谈高中语文新教材,钱江晚报3月10日教育版。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