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小知识

上传人:五****心 文档编号:146843 上传时间:2016-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艺小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陶艺小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陶艺小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陶艺小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陶艺小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艺小知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尽在金锄头文库陶艺小知识陶瓷文化 陶瓷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 文化形态。瓯越先民,为适应定居农业产生、满足生活需求,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用陶土烧出适应各种用途的器物,器 型有釜、罐、壶、豆、尊、钵、瓶、盆及网坠,纺轮等。由于 瓯人善作陶器,更有一种盛器,状似小盘,便被称之“瓯” 。对 瓯人、瓯地的称呼,瓯字也便从瓦了。由于陶器的制作材料陶 土,它的烧结程度低,断面粗糙无光泽,吸水性大,作为盛 器,它的缺点较明显、并不能令人们满意。随着生产技术的提 高和使用材料的改进,人们认识到以瓷土为胎,它的烧结程度 高,坯体坚硬细密,断

2、面细而有光泽,甚至不吸水,外表再涂 上釉,既美观又实用。大概在晚商至西周早期,浙南地区己经 出现了泥质硬陶。以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的原始瓷器在浙 南地区都有出土、此时的原始瓷器以瓷土为胎,胎体厚实、质 地坚硬,饰有简单的纹、施黑褐或青色釉。“釉” 是陶瓷器的外 衣,它是附在坯体表面的一种玻璃体和晶体的混合层。在制陶 向制瓷技术的过渡中,釉的发明是很重要的事情,在中国陶瓷 史上税是和原始瓷器一齐诞生的。1983 年,瑞安在文物普查 中,在辜胜岱石山等新石器晚期遗址和墓葬中,相继发现了三 宗七件原始黑釉瓷器,从而为研究中国瓷器的历史提供了重要 的资料和依据。因为釉的发明和应用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

3、时 代的意义,瑞安发现的是迄今为止仅有的出釉瓷器。虽有 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但它反映了瓯越先民的创造智 慧,也是瓯越文化对中国陶瓷所作的历史性贡献。 温州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今已查明的古窑址达二百 多处。晚商西周,瑞安、乐清等到地就出现了原始瓷,其中的 黑褐瓷,至今全国仅此发现实物。东汉晚期,瓯窑已能烧制青 瓷和黑瓷两类瓷器:窑址分布在今永嘉楠溪江畔的东岸与罗溪 等地。两晋南朝,瓯窑产品釉色淡青,晶莹滋润,被称为“缥 瓷” ;窑址仍在楠溪江畔的东岸、罗溪等地。晚唐、五代、北 宋,瓯瓷胎骨细密,釉色光泽如玉,造型新颖活泼,并饰有 莲、荷、葵、菊、卷草、牡丹等花卉图案以及褐彩装饰:窑址

4、从楠溪江下游发展至今温州市郊、瑞安、苍南、泰顺、乐清等 地,以市郊的西山窑规模最大,窑场婉蜒数里,产品淡雅晶 莹,颇负盛名。南宋至元,由于龙泉窑瓷器崛起成为名瓷,瓯 窑改生产仿龙泉青瓷,同时又出现青白瓷和黑瓷;窑址分布于 永嘉桥头、朱涂以及乐清、泰顺、文成等地。瓯窑青瓷衰微 后,明清时还出现青花瓷,窑场分布今苍南、瑞安境内。 到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和永嘉一带瓷业发达、瓷密林立。窑 炉技术已由古老的“馒头窑” 发展到 “龙窑”。龙窑依山坡而筑, 高 2 米左右,长度可达几十米。前设“燃烧室” ,后置“排烟 孔”,窑顶采用“ 卷拱式”,宛如巨龙卧于山坡,故称之为龙窑。 对当时的瓷片作科学化验,结果表明

5、,其烧成温度已1310, 20,吸水率为 0、28,抗弯强度达 710M 。可知 当时产品已由原始瓷器跃进到真正的瓷器。由于永嘉一带的瓷 土和浙东上虞的瓷土的化学含量不一样,原料的差异,造成瓯 窑和越窑的胎质和釉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系列,呈现了瓯窑 独特的风格。至晋代和南朝,瓯窑己在全国享有盛名。清人蓝 浦在景德镇图录中说: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之 温州府。自晋己陶,当时著尚”。西晋人杜毓在苑赋中说: “ 器择陶拣,出自东瓯。”这是最早记载瓷器产地的文献。晋人 潘安笙赋中有“ 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这是用色 与味来表达一种意境:用青翠欲滴的似玉缥瓷酒杯,酌上一杯酃 绿的名酒,与友

6、人痛饮,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享受啊!这里的“缥 瓷” 指的就是瓯窑所产的青瓷。因其釉色如淡青色的丝帛而得名。 这种瓷器具有胎骨细腻,釉层薄而透明,硬度高,瓷声脆,造型 秀雅的特色因而名闻遗迹。 晋代瓯窑瓷器式样繁多,日常器用,都能制作。除盛器、 食具外,还有笔筒、砚台、水孟、烛台、灯盏等以及陪葬明器, 如井、谷仓、鸡、狗圈、灶台等。器物造型模仿动物形象的较 多。如永嘉出土的虎形辟邪器,双屿东晋墓出土的牛灯。其它 还有堆塑百戏青瓷谷仓,雌雄有别的鸡首对壶,昂首伏地的狮型 烛台等。形态逼真,外观施以褐彩,都是难得的艺品。南朝时期 瓯窑的产品,器形向高发展,多秀丽瘦长,饰纹以莲花为主题, 反映了门阀士族

7、“秀骨清象” 的审美时尚,和佛教文化的影响。 莲花,在佛教文化中象征着超凡脱俗、清净无碍的境界。 温州,汉代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尽在金锄头文库己能烧造原始瓷器,至唐宋时期成为浙江境内 仅次于越密的青瓷瓷窑。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瓷胎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白。三国西晋时胎质粗,坯 体没有完全烧结,到了东晋,胎质细腻,有很大提高。唐至宋瓷胎呈 灰白或淡灰白。 (2)三国两晋时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亦有少量青黄色和青绿 色。南朝时釉色普遍泛黄,开冰裂纹,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唐代 早、中期釉色呈现黄或淡黄色。晚唐至宋出现纯粹的青色或青黄色, 胎釉结合紧密,少有剥釉现象。

8、(3) 产品品种和造型大多与越窑相同,但也有特色产品。例如, 东晋时期的牛形灯、褐彩盖罐和五联罐等,而三足洗、桶、狮形烛台、 蛙形水盂及随葬的明器极少生产。唐代撇品壁形底碗,腹壁作 45 度倾 斜,较越窑为高。五代北宋的印盒,造型趋于宽和扁。 (4) 装饰比较简单,常见的有弦纹、莲瓣纹和褐彩,其中褐彩颇 有特色,普遍使用于东晋至南朝的瓷器上,特别是那种绘长条形 的纹饰,起笔细,收笔粗,为其它瓷窑所不见。唐宋时期纹饰简 朴,不见繁褥的刻划花,这与北宋时的越窑不同。 瓷器生产在唐代,通常是“南青北白” ,南方出青瓷,北方出 白瓷,由骆驼商队经丝绸之路陆路外运的多半是白瓷,而从海道外 销的则以青瓷为

9、主。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中国东南沿海通往西 亚的海路称为“陶瓷之路” 。瓷器的外销推动了海运业发展,成为宋 元时期中西交通的新动脉。在唐代温州的制瓷中心己由楠溪江沿岸 转移到今西山护国寺岭脚一带,这就是后世所称的西山窑。西山窑 烧制的瓷器,不仅继承了两晋缥瓷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造型、纹饰 上吸取了浙江越窑秘色瓷的许多特点,可与当时著名的越窑瓷相媲 美。瓯窑的瓷器在唐五代时就加人了外销的行列。到了宋元之交, 由于商贸竞争激烈,龙泉窑开始崛起,以其精美的青瓷产品占据了 国内外市场。至今已在世界 50 个国家发现龙泉窑系青瓷。温州是 宋代对外贸易的港口之一,地处瓯江上游的龙泉窑产品,多经温州 运销国

10、外。因此,瓯窑窑工们迫于生计。便开始仿烧龙泉青瓷。据 市文物部门调查,温州地区宋元时期的龙泉系窑址多达 5 0 多个。 其产品大部分是为适应外销需要而生产的,国外经常发现我国宋元时 期青瓷,如宋代莲花碗、卷云纹碗、元代双鱼洗、高足杯等与瓯窑宋 元时期的青瓷产品相似,是瓯窑青瓷外销的实物见证。明朝时期由于 江西景德镇白瓷和五彩瓷的兴起,瓯窑青瓷开始衰微,在温州明清时 期一度出现青花瓷窑场,产品为碗、杯、盘等日用品,饰纹有人物、 树石、梅花、菊花等。 温州第一座近代陶瓷窑是民国初年由民族资本家吴佐卿创办 的,窑址位于永强青山。青山瓷窑除生产碗、盘外,还制作仿古花 瓶、花樽、香炉等。由于物美价廉,一

11、时名声雀起。抗日战争时 期,温州民族资本家吴百亨在中国陶瓷史上看到有关瓯窑的记 载,为瓯窑的辉煌历史所打动。1937 年他派人去江西景德镇学习, 并对永嘉、瑞安、青田等地的瓷土矿进行调查,聘请技师于 1939 年 在市郊西山建成了西山瓷器厂,于 1943 年成功地生产出我国第一块 釉面砖,从而揭开了我国建筑陶瓷工业的序幕。 制作工艺 陶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艺,往往在陶器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亦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区特色。如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初时只会用手捏塑一些简单的实用器物,因此,器型不可能规整,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后来逐渐摸索出一种新的手工成型方法,即泥条盘筑法。其法是先将泥料制成泥条,然后圈

12、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制成所需陶器的雏形。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在器底的内部都保留有泥条盘旋的痕迹。今天云南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采用这种方法制陶的。轮制法是更进一步的制陶工艺。用轮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型规整,厚薄均匀,器物表面留有圆环状轮纹。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内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轮纹。从出土陶器上的轮纹来看,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轮制设备,可分为快轮和慢轮两种形式。慢轮修整的陶器往往遗有局部的轮纹,例如仰韶文化的某些陶器上,轮纹大多出现在器口部分,这是慢轮修整口沿留下的重要证据。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尤其是龙山文化时期,轮制已普遍使用,从器物

13、内外同心轮纹上看,无疑是在快速转动的快轮上制成的。又如同样是黑陶,制陶的工艺也不一样。河姆渡的原始先民们为了减少泥坯收缩、破裂,而创造性地在泥土中加入炭末。由于加入了黑色的炭末,烧成的陶器便呈现黑色,因此,有人以此为依据而把它叫夹炭黑陶。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与河姆渡文化的黑陶制法不同,是用掺炭还原焰烧造法制成的。即入窑后以 1000左右的高温焙烧,在烧窑的后期加进适量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尽在金锄头文库的水,使窑内产生大量浓烟,烟中的炭粒粘附在器物的表面上,渗入坯体的孔隙,烧成的陶器便呈黑色。以上两例,说明制作工艺的研究,对决疑辨伪也是非常重要的。 泥条盘筑法

14、 最早的陶器制作应是从泥条盘筑法开始的。在陶器制作的初级阶段,人们通常用粘土搓成泥条,然后把泥条一圈一圈地盘筑成器皿,这种陶器,被称为手制陶器。在许多出土的早期陶器上可见到凹凸不平的泥条的痕迹。现今发现最早的有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北武安磁山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中的手制陶器。随着制陶业的发展,这种泥条盘筑法逐渐为轮制法代替,但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长期保留这种原始的制陶技法。烧制陶器的关键因素是:泥、釉、火。为什么有些陶器会莫明其妙的出现裂纹呢?为什么有时甚至会掉皮(釉)呢?这不外是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泥和釉的收缩系数(又称膨胀系数)不相一致的结果。有时人们亦会对这种缺陷特意加以利用,传统的开片釉

15、(碧裂)及现代陶艺的一些肌理追求就是利用釉和泥收缩系数不相一致的原理配制出来的。陶器的分类唐三彩 唐代烧造的多彩釉陶器。胎以白色粘土制成,以多种金属氧化物为釉的呈色剂,在800900的温度下烧成。釉色有褐、绿、白、黄、紫蓝等多种。主要用于殉葬。制品以人物、马、骆驼等各类生物的雕塑居多,一般器皿则常带有贴花装饰。盛唐时臻于极盛,而后衰微。唐三彩釉色明艳绚丽,器形品类繁多,风格雄健开阔,影响颇大。辽、宋均曾生产三彩,朝鲜、日本、波斯亦有仿造。辽三彩 辽代生产的三彩陶器。是在今辽宁的江官屯窑,内蒙以南山窑、缸瓦窑等产品,其中,缸瓦窑的产品质量较高。釉色以黄、绿、白为主,偶见红色。装饰方法有模印、刻划

16、和堆贴等,而以模印居多。明显受唐 三彩影响,但多系盘、碟、扁壶等器皿,这与唐三彩的多系雕塑不同。紫砂 紫砂原料,是颗粒较粗的陶土,它和景德镇、龙泉窑的瓷土同属于高岭含铁、硅量较高。从颜色上分主要有三种:一种呈紫红色和浅紫色,称作“紫砂泥”,肉眼可见含有云母微粒,烧成后呈紫黑色或紫棕色;一种呈灰白色或灰绿色,称作“绿泥”,烧成后呈浅灰色或灰黄色, ;还有一种呈红色,称作“红泥”,烧成后为灰黑色。利用这些陶土烧制出的器皿就是紫砂器。灰陶 最早见于距今 6000 多年前的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有夹砂灰陶(掺和细砂)和泥质灰陶之分。由于已成型的陶坯在炼制时粘土中的铁成分发生还原,所以呈现出灰色或灰黑色。黑陶 因烧窑时掺碳,使粘土含碳而呈黑色。黑陶采用轮制法制成,器形规整,胎体薄厚匀称,器表乌黑光亮,黑陶工艺在造型上最具特色,器形以盆、豆、杯罐等最为常见。黑陶主要出现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等地。因它最早见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故这种黑陶文化又被称为“龙山文化” 。造型丰富多彩,装饰素雅,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