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价值理论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6829005 上传时间:2020-10-04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20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务价值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服务价值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服务价值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服务价值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服务价值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服务价值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务价值理论(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服务价值理论服务价值理论 经济学思维“两分法” :商品与服务 “两分法”的成因 经济学把人类劳动的成果分为商品与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商品与服务的两分法 。形成两分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 的历史成因;服务与商品的感性差异;人们对服务的歧视。 A. 两分法的历史成因 现代产业经济理论认为,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两项指标:一 是该产业所吸纳的就业量在国民经济总就业量中的比率;二是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 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量或总产值中的比重。人们对服务业这两项指标的关注是 20 世 纪以来才出现的事。 20 世纪 30 年代费希尔和克拉克提出经济

2、增长阶段论和三次产业 划分的观点之前,服务业的就业和产值都没能进入经济学研究的视野(第三章还要详 细讨论这一问题)。从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角度看,传统古典经济学形 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是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工业及工业 产品的经济作用和理论涵义也才刚刚体现出来,产业或交换意义上的服务在经济中 的比重微乎其微,因此,在魁奈、斯密、李嘉图和萨伊等古典经济学的创立者和发 展者的大脑中,很难产生服务与商品在经济学涵义上等同的观念,他们分析的焦 点只能集中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生产和交换等方面。其实,就是到了工业经济已 高度发展的帕世纪末叶,古典经济理论关于经济结构及其产品关系

3、的理解也只进展 到两大部类的比例和协调,服务和服务业仍是被遗忘的角落。 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服务业异军突起,开始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不言而喻,正是经济结构的现实发展,d 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商品与服务在经济学理论 思维中彼此分裂的问题。 除了经济发展阶段限制的历史原因外, 同两分法观念相关的历史演变还有两个 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服务的提供由家庭、主仆、社团等非交易方式发展成社会化的市 场交易方式;二是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的提升改变了服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 用,即由于知识、科技、管理的密集使用,服务和服务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往往反映该经济的现代化水平。 B. 服务与商品存在

4、感性差异 这个问题在第一章已有论述。 C. 在理论研究中歧视服务,是导致两分法观念在经济学思维中根深蒂固的根 2 本原因 服务的价值论认为,商品在经济学理论中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而服务则没有 这种价值,或者只有派生于商品生产过程的附属价值。 在价值论上对服务的歧视在古典经济学创立时就开始了,它根源于古典经济学 对价值概念的规范。在斯密之前,经济思想中的价值概念是含混不清的。重商主义 者认为,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活动形成价值;重农学派则认为,工商业活动都不形成 价值,只有农业劳动才产生价值。斯密在这个古典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上作出了 重大贡献,他把价值形成或价值创造的问题从各具体部门中提炼出来,认

5、为一切生 产过程都创造价值。这一观点不仅明确规范了价值概念,而且也标志着经济学古典 范式的产生。价值只能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生产过程由土地、资本和劳动所组成, 因而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实体要么由三要素之一形成,要么由三要素共同形成。总体 来说,古典经济学申居主流的是以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为代表的劳动价值论。 有了价值形成于生产过程且价值实体是劳动的观点,斯密自认为已经把握了使 一个社会的财富尽可能快地增长的关键,即在一个社会所可能提供的总劳动量相对 固定的情况下,将尽可能多的劳动量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由此,斯密开始把劳动 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认为生产性劳动是同生产过程相结合的劳动, 而非

6、生产性劳动则不进入生产过程。更具体地说,斯密认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 劳动之间有三个主要的区别:第一,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而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 值,因为生产性劳动是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而非生产性劳动只是直接同收入交 换的劳动;第二,生产性劳动生产实物形态的物质产品,而非生产性劳动则不实现在 特殊物品或可卖的物品上,是非实物形态的,即生产性劳动的产品是有形的、固定 的,而非生产性劳动的产品是无形的、随生随灭的;第三,生产性劳动是进入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而非生产性劳动是耗费在商品流通、上层建筑以及 生活和休闲服务部门的劳动。按照这种劳动两分法的观点,从事流通和服务劳动的 人实际

7、上是靠物质生产领域中所创造的财富来维持生活的。因此,斯密认为,一个 国家“用以维持非生产性人手的部分越大,用以维持生产性人手的部分必愈少,从 而次年生产物亦必愈小;反之,用以维持非生产性人手的部分愈小,用以维持生产性 人手的部分必愈大,从而次年生产物亦必愈多。 ”斯密以后的古典经济学家大都承袭 了斯密约有关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以及前者形成价值后者不形成价 值的观点,只是在具体划分标准和定义上有一些不同意见或修正。萨伊认为,不应 该以能否生产出有形产品作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界标,而要看是否能创 3 造出客观效用,医生、音乐家、演员及仆人的劳动也能提供效用,故应看作是生产 性劳

8、动。马克思认为,斯密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划分纯属多此一举,只需坚持生 产性劳动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的论断就可以了。他指出, “从一般劳 动过程的单纯观点出发,实现在产品中的劳动,更切近地说,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 对我们就表现为生产劳动。但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出发则加上更切近的规定:生产劳 动是直接增殖资本的劳动或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2)显而易见,马克思只是在 更加抽象的理论层次上肯定了斯密的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 值的观点;然而,以经验层次上,马克思界定两种劳动的具体标准则是模糊不清的。 不过通过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学说,或许可以推断出服务及服务业的劳动在马克

9、思学 说中的地位。 总之, 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强烈地依赖着劳动(要素)价值学说和交换价 值概念。由于生产性劳动同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分,商品无可争议地拥有同古典经济 学逻辑体系相协调的价值基础,而服务则由于通常和非生产性劳动相联系,或被排 斥在古典价值论逻辑之外,或作为=物附着于商品价值运动的逻辑体系,这便是商 品与服务的经济学思维两分法的理论根源。 消除“两分法”的理论尝试 如果说历史的和经验的原因曾经促使经济学思维中商品与服务两分法观念形 成的话,那么同样的原因在 20 世纪特别是 20 世纪下半叶,对经济学理论思维的冲 击则是相反方向的。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知识密集型、管理密集型

10、和科技密 集型,越来越显示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特征,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的服务 流量占国民经济价值流量的比重日益扩大,那种把服务和服务业排斥在经济学理论 体系和价值论逻辑之外的传统观念,已不能面对现代经济发展的现实了。历史发展 和感性经验部要求,对服务的价值问题以及服务与商品统一的问题,经济学理论必 须有新的栓释。 由于在理论思维中破除两分法观念的实质,是消除对服务的歧视,即在价值概 念上视服务与商品等同,因此,经济学家有两种可能的逻辑选择:一是在不改变古典 价值规范及其相应的逻辑系统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性的修正和努力,将服务纳 入古典价值范畴;二是扬弃古典价值规范,用新型的价值概念来统

11、一商品与服务。第 二种选择的可能性因其本身的困难和令人怀疑的科学性而变得很小。因此,这里主 要从两个方面讨论第一种选择。 A. 古典架构的修正 4 对古典经济思想框架作些修正,便之能包容服务概念,需要明确几个同服务概 念发生联系的古典命题:(1)价值只能够形成于生产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价值只能 够形成于生产过程之中的劳动过程;(2)人类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支出的劳动区分为 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3)只有物质产品的生产才是实在价值物品的生产。服务 之所以在古典经济思想中被排除在价值概念之外,原因在于上述几个命题,因此, 要想通过修正古典经济学思想框架的方法,把服务概念纳入古典经济学逻辑,学

12、者 们必然要对这些传统的思想命题做技术性修正。下面从第三个命题开始做回溯性分 析。 首先,关于第三个命题。传统观念认为,物质产品等同于实物产品或(可视的) 有形产品,而现代学者则明确指出,物质产品并非只是实物产品或有形产品,它还 包括非实物形态的无形产品。因为,根据现代科学的观点,物质的存在形态并非只 有感性的实体形态,也有非感性的实体形态,如场、能量以及各种相互作用等。因 此,如果商品与服务的理论差别仅仅是由于感性形态的差异而造成的,那么,只需 对物质产品的概念用现代科学观点重新明确,则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在物质统一性 的基础上部属于具有实在价值的物品。然而,这种努力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一

13、, 精神产品的生产显然属于服务生产,但修正过的这个命题仍不能使这种产品具有实 在价值;其二,无形只是服务作为产品的一个现象特征而非本质属,洼,因此,有 形与无形的物质统一并没有消除商品与服务的价值概念分离,只是表明两者实现理 论统一的感性障碍是可以排除的。 其次,根据古典观点,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因此, 同生产性劳动耗费相联系的产品就必然有价值,同非生产性劳动耗费相关的产品则 没有价值。服务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同非生产性劳动相联系的,因此不产生价值。要 消除对服务的歧视,需重新界定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目的是使生产性劳动 的概念及范围能够涵盖服务。然而,至今这一努力仍未

14、达到。前己提及,斯密确定 生产性劳动的标准是能生产有形商品且同资本相交换。马克思没有说生产性劳动就 是生产有形商品的劳动,但他认为生产性劳动是同资本相交换的劳动,并在抽象的 层次上进一步规定:生产性劳动是直接增殖资本的劳动或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而萨伊曾明确地批评斯密用有形和无形的感性标准来区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 动,认为这个标准涵盖的生产性劳动的范围太窄,把医生、作家、演员等创造效用 的劳动排斥在外。 当代很多学者也是围绕着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标准,试图将服务 5 归入生产性劳动。主要的观点有:(1)坚持物质与精神相对立的标准,认为只有生产物 质资料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不

15、赞成将物质资料的感性形态拓展到无形产品。(2) 根据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的经典定义, 引申马克思 R 有生产资本的雇佣劳动 才是生产劳动的观点,派生出形成(创造)价值的劳动即是生产性劳动的论点,否定 以往争论的前提,即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按照这个观点,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 通和服务部门的劳动,只要能为资本带来利润,就可以视为生产性的。(3)用经济部 门的经验分类来划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跟第一、第二产业一样,也将服 务纳人生产性劳动的范畴。对这三个观点稍加分析可知,第三种观点使生产性劳动 扩展包容了更多的经济部广 J,实际上是取消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分, 破坏了古典框架本身

16、。第二种观点以能够形成价值作为界定生产性劳动的标准同样 是站不住脚的,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的重商学派就认为,只有商业劳动才是生产性 的,因为,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会产生利润。第一种观点则把精神产品的生产排斥 在生产性劳动或有价值的劳动之外。 最后,第一个命题是古典价值形成命题。在此前提下,要将现代经济学的服务 项目纳入古典价值范畴,逻辑上可能的做法有两点:直接修正劳动概念,使之具有 更为宽泛的内涵;拓展“生产过程”概念的外延,使之涵盖非物质产品的生产。然而, 古典价值概念在这两方面都存在着逻辑限度。 在劳动概念的修正方面,国内有些学者提出,应该从两个不同层次去把握同价 值形成相关的“劳动”概念。在宏观经济体系或社会系统的层面上, “劳动”是不依 赖于具体生产过程的“社会劳动” ,包括所有的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劳动,特别是 包含着科技、教育和文化内涵的劳动。在企业或微观层面上, “劳动”则指传统意义 上的劳动力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消耗。学者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