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中无形资产流失的学理解读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6806141 上传时间:2020-10-04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393.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企改制中无形资产流失的学理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企改制中无形资产流失的学理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企改制中无形资产流失的学理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企改制中无形资产流失的学理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企改制中无形资产流失的学理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企改制中无形资产流失的学理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企改制中无形资产流失的学理解读(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企改制中无形资产流失的学理解读国企改制中无形资产流失的学理解读 王保平王保平 管理学博士教授级高级会计师经济学博士后管理学博士教授级高级会计师经济学博士后 2010-12-29 经济学 视角 经济学 视角 管理学 视角 管理学 视角 社会学 视角 社会学 视角 国企改制与无形资产流失 社会学 视角 社会学 视角 引子引子 无形资产流失是指在相关确认能力、辨别实力、 制度效力等失落环境下,基于相关利益主体诱惑力与 操纵力而导致无形资源归属权和无形资产生产力所遭 受的破坏和损失。这种流失,既有会计账面的表层侵 蚀,也有会计账外市场价值的实质损失。 包括:一是将国有无形资产低估或低价入股;二 是将

2、无形资产长期费用化处理;三是在红利分配时, 多种股权同股不同利;四是制度滞后,认识缺位,对 无形资产流失视而不见。等等。 引子引子 产权问题成为关乎改革成败的“坚硬内核”。国企 改制中无形资产流失现象,直观表现为一个经济事件 ,但它又决不是一个单纯经济事件所能解释的。解读 之,显然不能停留在感性分析上,需要深度剖析。这 一事件,已大大突破了产权交易与公共治理的范畴; 直接损害了公众利益,演绎为一个社会公共事件,必 须从社会学视角去关注;引发了人们将贫富分化更多 地看成是特权利益的后果而不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必 须从政治视角去关注。 第一篇经济学视角 1.1 腐败与寻租的理论认知1.1 腐败与寻租

3、的理论认知 1.2 操作与机制的现实困惑1.2 操作与机制的现实困惑 1.3 竞争与公开的严重缺失1.3 竞争与公开的严重缺失 经济学经济学 1.1 腐败与寻租的理论认知腐败与寻租的理论认知 从内部人控制理论看,国企经理层是“内部人” ,掌握着企业控制权,倘若没有有效监督机制,经理 人极有可能侵害出资人利益。因为内部人控制的资产 往往属于“无保障资产”,如国有资产。当然,无形 资产就是更加成为一道“唐僧肉”而任人宰割。 从寻租理论看,所谓“寻租”就是追求非生产性利 益,或追求管制带来的价格差。或者说,寻租就是从 政府那里获得特殊的好处。哪里有垄断、特权和管制 ,哪里就有租金。“腐败是政府干预经

4、济的外在产物 ,对经济的控制越多,腐败也就越严重。” 1.1 腐败与寻租的理论认知腐败与寻租的理论认知 从委托代理理论看,由于委托人、代理人的位置不 同、信息不对称,势必导致优败劣胜的“逆向选择” 和侵犯委托人权利的“道德风险”,会使得市场效率 损失和公有资产流失。 从管制理论看,在管制市场上,官员成为管制政策 的供给者,企业成为需求者;如果预期租金大于寻求 管制成本,企业将购买管制(政策)。于是,政府成 为利益集团的“俘获物”,也可能成为腐败的名利场 。 1.1 腐败与寻租的理论认知腐败与寻租的理论认知 从博弈理论看,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双重委托 代理关系下,各主体都存在着维护自己权益或权力

5、的 心理倾向。改制中,监管倾向于维护国有权益,通过 法规等各种措施规范改制的操作与行为;而企业经营 主体则设法扩大其支配、经营、使用各类资产的权利 ,采取一些合法及非法博弈对策来扩大己方收益分配 份额,甚至侵蚀无形资产来获取有利于自己或职工的 博弈结局。 1.2操作与机制的现实困惑操作与机制的现实困惑 A曾经心存善意。“底价保障机制”的核心是:合理估算企 业在不出售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未来盈利能力,并据此确定一 个“不后悔”的底价只要成交价高于这个底价,国家就不 吃亏。决策层内就底价达成共识,并保证不接受低于底价的成 交价。后来遵循“底价加竞争”策略。由政府系列文件所界定 出来的底价保障机制的核

6、心,是以资产评估结果为基础确定底 价。 B却遇多层扭曲。卖主不到位,评估机构的选聘、评估结果 的确认受到买方或其代理人操纵;评估不科学,成本法代表了 评估方法;定价不市场,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将底价变成最 高限价。 1.2操作与机制的现实困惑操作与机制的现实困惑 C技术凸现尴尬 一是评估方法的局限:选择评估方法,偏爱于 成本法、清算价格法,尤其是成本法评估的净资产作 为底价,一直得到各方认可和接受。而对能够真正体 现其价值的收益现值法则基于量化的未来获利能力、 净利润或净现金流量数据不稳定而弃置。 二是先卖后扣的局限。把产权出售与全二为一, 算账时将职工安置费扣除,直接冲减了交易价格,后 改制

7、时期,职工安置费成为新主人之“囊中之物” 。 1.3竞争与公开的严重缺失竞争与公开的严重缺失 尽管文件要求“成交价格要在公开竞争中形成, 禁止私下交易”。但操作时都被灵活处理了。主要原 因是:一是内部人主导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二是转让 过程始终处于非竞争环境。 即使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 实施意见的通知对改制后企业如何维护职工的合法 权益做出详细规定,其中包括人员分流安置、职工劳 动合同的变更、未留用人员的经济补偿等等。然而在 实际操作中,这些规定却往往被既得利益方“束之高 阁”。由此也导致了职工权益受损的事情屡有发生, 甚至引发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 第二篇管理学视角 2.1 前

8、期监管制度的忘乎所以2.1 前期监管制度的忘乎所以 2.2 后期监管制度的亡羊补牢2.2 后期监管制度的亡羊补牢 管理学管理学 2.1前期监管制度的忘乎所以前期监管制度的忘乎所以 A 在“96号文件”和“3号令” 前,国企改制转型的决策一直存在 严重缺陷,很难保证“卖主到位”负责出售国有企业的政府 部门和官员忠实于国家利益并有足够能力维护国家利益。 B 很多国企出售变成了领导层的“自卖自买”。而在意识形态争 论中,由职工购买国有企业被认为更接近于“姓社”,于是,几 乎所有的管理层自卖自买都拉上了职工作为保护色,这也弱化 了政府和社会对其进行监督的动力。由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 不到位,对职工的安

9、置多数都需要以本企业的国有资产为依托 ,这也使得管理层加职工买断国有企业成为一种对地方政府来 说很有吸引力的模式。 2.2后期监管制度的亡羊补牢后期监管制度的亡羊补牢 2003年国资委时代,MBO受到严厉限制。在负责出售 企业的政府部门和官员忠诚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并 强化措施:一是明确责任。各级国资委和政府要独揽 国有企业出售的决策权,同时要对结果承担全部责任 。不许其他有利益冲突的人(如准备购买企业的人及 其代理人)参与决策过程。二是提高透明度。各级国 资委要单独或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向人大和全国人民 报告所属国有企业当年被出售的详细情况。 第三篇社会学视角 3.1 产权改制的劳动关系变异3

10、.1 产权改制的劳动关系变异 3.2 价值观念领域的是非淡漠3.2 价值观念领域的是非淡漠 社会学社会学 3.1产权改制的劳动关系变异产权改制的劳动关系变异 改制与流失,显然也是一个涉及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被反复强调到“市场管效 率,政府管公平”,产权改制带来的混沌状态如何过 渡到一种有序状态值得关注: 不同阶层的人士如果因为改制而在“一夜之间”失去 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相对益。国有企业员工从“企业主 人”一下子变成为“老板雇员”,干活拿工资的“打 工者”代替了原来的“主人翁”。当各利益主体在改 制中博弈时,基层职工不但要面对身份突然消失或转 换的焦虑,其知情权和利益也没有

11、得到应有的维护和 保障,这使得他们丧失安全感。这种“归属焦虑”往 往会导致不稳定,产生躁动。 3.2价值观念领域的是非淡漠价值观念领域的是非淡漠 改制中无形资产流失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是社会风气下降的 一种表现。公共准则无人理睬,最终将导致公共秩序的伦理基 础的丧失。这导致在正式的政治体系之外,又形成另外一个权 力体系。这套体系的运转不靠正式的规章制度,而是以不成文 的内部准则为依据。这些内部行为准则以个人之间和小集团内 部的相互“忠诚”为出发点,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则是可要可 不要的。因此,腐败造成权力的体外循环,灰色关系网的存在 使正式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秩序形同虚设。 改制与流失,是强势集团和

12、弱势群体在规则形成与资源分配的 博弈,需要抑豪强,兴民权,抑制强势并扶助弱势,促进社会 能够公平前行,从而使强弱两大集团的构造比较合理,合乎公 平正义。 第四篇政治学视角 4.1 产权改制利益代言误导4.1 产权改制利益代言误导 4.2 产权改革助推双轨混战4.2 产权改革助推双轨混战 政治学政治学 4.1产权改制利益代言误导产权改制利益代言误导 从政治学角度看,改制是一项政治权力,改制决定权 的争夺及产权改制方案制定过程属于政治行为,因而 也应将产权改制视为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解读政治 是对权力的获取和运用,利益是政治的动力和目的; 产权改制的经济后果决定产权改制的成败。产权改制 准则的配置

13、过程、改制的推进过程是一项政治过程。 从改制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利益冲突上看,国有 企业改制无疑也造就了受益者和受损者。随着市场化 的进程,改革支持者或者从改革中取得了切实的物质 增长,或者扩展了自主管理权限,或者出于精神理念 上的偏好,他们渴望改革带来经济自由、制度保障和 潜在机会。 4.2产权改革助推双轨混战产权改革助推双轨混战 从政治角度看,在国有企业产权改制过程中,如 从法理或宪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 神圣不可侵犯”来讲,国有无形资产一旦流失,便是 非法,流失即制度性腐败,它较之个别人的腐败行为 更为隐蔽,也更为危险,对国有经济的续存与发展、 对社会的安定与团结都会造成

14、极为不利的影响。 流失与国家控制力削弱相关,正是由于国家不能 有效地控制国家财产的转型过程,才滋生流失。流失 造成的另一种政治损失是个对国家的认同程度降低: 个人在行为处事的时候仅仅以一己的私利为原则,置 社会的整体利益于不顾,国家的凝聚力大大下降。 孔圣人曾经说:大音无声,大爱无形。孔圣人曾经说:大音无声,大爱无形。 对于国有企业无形资产而言,润物无声胜有声,爱 似无形却有形 对于国有企业无形资产而言,润物无声胜有声,爱 似无形却有形。让我们一起关注改制中的无形资产流 失吧,因为那是我们对企业、对发展、对未来的真爱 之结晶。 让我们一起关注改制中的无形资产流 失吧,因为那是我们对企业、对发展、对未来的真爱 之结晶。 THANK YOU 感谢您的参与,谢谢感谢您的参与,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