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设认知技能启发创新与策略知识之研究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6800550 上传时间:2020-10-04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3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後设认知技能启发创新与策略知识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以後设认知技能启发创新与策略知识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以後设认知技能启发创新与策略知识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以後设认知技能启发创新与策略知识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以後设认知技能启发创新与策略知识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後设认知技能启发创新与策略知识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後设认知技能启发创新与策略知识之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08 年年 8 月第十一卷三期月第十一卷三期 Vol. 11, No. 3, Aug 2008 以後設認知技能啟發創新與策略知識 之研究 張麗娟 http:/cmr.ba.ouhk.edu.hk 中 華 管 理 評 論 國 際 學 報 第 十 一 卷 第 三 期 1 張麗娟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 以後設認知技能啟發創新與策略知識之研究 張麗娟 摘要摘要 後設認知對於財金系學生而言將更顯得重要 , 本文以 Sternberg 的後設認知技 能理論為基礎,設計後設認知流程,同時入後設認知學習理論,設計財金教 學案例,展現創新與策略知識。本研究探討財金系大學生後設認知與創新與 策略

2、知識提出創意思考能力啟發的方案。使用的研究工具是發展的後設認知 評量表和工具。後設認知評量表的效度經過項目分析後,用因素分析驗證, 其結果符合設計。策略知識評量工具的設計是利用創新的觀點,以評量工具 性或內容性的捷思能力,其中數據分析是運用交叉表分析進行。研究結果說 明,如果大學生後設認知能力低,則創新思考能力就低,其策略知識能力也 差。但是另一方面,創新能力好之大學生,其後設認知能力不一定好。論文 最後利用後設認知技能解釋研究發現。 關鍵詞:關鍵詞:知識的建構模式、後設認知、學習能力、策略知識、創新 中 華 管 理 評 論 國 際 學 報 第 十 一 卷 第 三 期 2 研究背景動機及目的研

3、究背景動機及目的 如果一個人具有良好的後設認知知識,那麽,即使他的一般能力不高,也能 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取得好成績;也就是說,後設認知知識能彌補一般能力傾 向的不足,它能影響解決問題的能力。反之,如果一個人不使用後設認知策 略的去解決問題,即使他的一般記憶能力傾向很高,也不能得到有效而充分 地發揮。 在運用創造力內隱理論分析法,對創造力進行深入分析後,該理論主張後設 認知成分在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具有計劃、監控和評價之作用;具有 問題發現和辨認、問題界定、形成問題解決策略、選擇問題解決的心理表徵 與態度形式、監控、反饋與評價問題解決的過程等功能。但是,對於後設認 知中的眾多因子,如何在問題解

4、決過程中起作用,仍然不清楚。組織學習專 家 Handy(1999)認為學習能力的培養應當再強化,學習者自己建構知識模 式的訓練,也就是要由學習過程與環境著手(process curriculum);創新則 是經由知識的徹底吸收與應用後,產生的新意或變化;換言之,強化後設認 知能力應從建構知識的後設認知策略過程中主動做起。 研究問題與背景研究問題與背景 如果要培養財金系大學生成為理財專員,具有獨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能有 效地運用非課本內的新知於日常生活的問題解決,甚至鼓勵學生能創造性地 解決問題,提升生活能力,不能僅依靠加強學生的社會科學認知能力,必須 同時提高其後設認知能力。 創造力是一種創新

5、事物的能力,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或重組, 使其結果具有價值與新奇。在問題解決的歷程中,問題解決者必須從不同角 度去探究問題,才能確定問題真正的面貌,才能進一步自我形成 (self-forming)一個待解決的問題。換言之,在面對一個問題情境時,如何 提出各種想法,在這些不成熟的解題想法中,可能存在又一個創新的成分。 但是我們必須指出,創造性的活動源自問題意識(problem sense),如果沒 有問題意識,一個新的問題就不會產生,更別談及所謂的創造性問題解 決。因為,在創造性問題解決(creative problem solving)過程中的計劃、 監控與評價,正是後設認知的重要成

6、分。善於問題提出者必具有豐富的 創造力,問題提出(problem posing)是問題的呈現狀態(present state)與目 中 華 管 理 評 論 國 際 學 報 第 十 一 卷 第 三 期 3 的狀態(goal state)間的橋樑,是問題與問題間的溝通管道,其重要性不亞 於最終問題的解決。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從後設認知觀點來探討創造性問題解決研究,或是研究取向偏重於教學策 略,文獻鮮有問題提出後設認知的相關研究,尤其是從後設認知的觀點來探 討策略知識與問題提出的能力時,後設認知相關研究偏重於問題解決,尤其 是在數學領域。在此前提下,本論文試圖從後設認知的角度來研究大學財金 系的策略

7、知識啟發議題。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應強化其後設認知態度, 也就是強化其自資訊來源搜尋、確認、評估、獲取知識的主動認知能力。本 研究的目的如下: 1. 採用後設認知的技能,訓練學生藉由有計劃地思考探索過程,內化、建 構其個人的知識認知; 2. 以後設認知模式進行,經由同儕的互動與分享,強化知識的吸收能量以 及資訊的整理、分析、應用的能力; 3. 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思考及反省的能力,能有效地運用新知於日常生活 上以解決生活的問題,甚至鼓勵學生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提升生活能 力,不僅依靠社會科學認知能力,必須同時提高其後設認知主動能力。 文獻回顧及相關理論文獻回顧及相關理論 有關後設認知與策略知識

8、之間的相關文獻說明如下: 後設認知技能的意義後設認知技能的意義 後設認知包含了兩種主要成分:認知的自我評估(self-appraisal of cognition) 及認知的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of cognition)。後設認知是一種不同於 一般認知的獨立結構,後設認知和一般能力傾向各自作爲獨立的認知加工過 程而起的作用。 一般而言,後設認知是認知主體對自身各種認知活動的計劃、監控和調節。 透過計劃策略來陳述目標,執行運思、導引思考、辨識障礙及錯誤並且加以 克服、預測過程及結果,完成整個構思,再運用監控策略監督目標,評估目 中 華 管 理 評 論 國 際 學 報 第 十

9、 一 卷 第 三 期 4 標的達成與否、結果的正確性、程序的正確性、關鍵性的所在,再評估結果, 完成後再回測後設認知策略的思考運作。 後設認知包含了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與後設認知經驗 (metacognitive experience)兩項領域:後設認知知識指一個人擁有與認知事 物(cognitive matter)有關的知識;後設認知經驗是個體對認知和情意的有 意識經驗,後設認知是計劃、監控、測試、修正、評估個人的學習習慣。他 將後設認知分為兩個領域:認知的知識(knowledge about cognition)及認知 的調整(regulation

10、 of cognition)。認知與後設認知是思考的兩個主要因子, 認知包括回憶、編碼、訊息處理、創造思考、批判思考、作決定、問題解決 及概念化等要素;後設認知的思考運作則包含計劃、監控及評估三項。 後設認知養成的能力包括工具性與內容性的資訊能力,但大學多以工具性的 能力培養為主,而工具性的資訊能力開始學習的時間多是進入大學之後,而 內容能力的培養上仍有一大空白的區域。如何加強內容性的能力,融入思考 能力培養的課程,更是財金課程在設計策略知識養成相關學程時應思考的。 不單要加強搜尋資訊的工具內涵教育,更需要養成對資訊內容判斷解讀的能 力,在策略知識教育規劃上亦佔有相同的重要性。尤其是面對越來越

11、多未經 同儕審核的資料,如何能夠判斷其中的可信度與可用度,是每個資訊使用者 急需養成的能力內容性的能力如下: 1. 類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能力。所謂類比推理,指的是找出新 的(不熟悉的)情境與過去的(熟悉的)情境在結構上的相似性,進而 利用對過去情境的了解。在認知心理學方面,新加坡國家不提建構論, 而強調後設認知論,並且理解新的情境; 2. 判斷與決策(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能力。類比推理中的相 似性是結構上的相似性,而不是屬性上的相似性; 3.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能力; 4. 策略知識又稱捷思力。 中

12、華 管 理 評 論 國 際 學 報 第 十 一 卷 第 三 期 5 知識螺旋理論知識螺旋理論 知識螺旋理論內涵是:個人經驗所累積的智慧,不容易傳遞與解說的智慧, 只能由觀察與體會中學習的知識,稱為共同化知識;由隱喻、類比、模型或 者對話方式,將觀念或抽象邏輯表達出的知識,稱為外顯化知識;由外顯化 知識,經過個人的理解與吸收,轉為屬於個人的知識,稱為內化知識;由外 顯化知識,經過綜合化與系統化地整理,形成一個體系的知識,稱為結合化 知識。 Strauss(1997)以紮根理論作為分析基礎分析收集到的資料,就是要從課程 單元設計進行檢討,並對財金系未來課程單元設計做一建議。三種具體行為 上的認知如

13、下,第一種是學生解題時,要持續且有意識地監控自己的思考程 序與策略模式,這是後設認知很標準的一個解釋。第二種是在整個解題的思 維當中,隨時去尋找是否還有另類的、其他的可能性,來達成同一個目標的 方法。第三種是在解題完成後,檢查答案是否合理?是否適當?為什麼是此 答案? 後設認知就是認知自己的認知,是利用對自己認知能力的了解,形成、 執行並監控計劃的能力。(Nonaka, 1995)進而提出知識螺旋理論,認 為個人知識的建構,是由知識轉換模式依序轉變,即共同化 (socialization) 、 外化(externalization)、內化(internalization)以及結合化(combi

14、nation) 四種模式的輪動,也就是外顯(explicit)與內隱(tacit)知識進行交叉作用; 而在團隊互動中,透過同儕間的互動,可加速團隊成員知識的輪動,以及利 用轉換模式的完整性,繼而擴大知識的吸收能量,組織的知識便如螺旋型般 地不斷旋轉、擴大,進而產生創造力(林美英、趙振瑛,2003)。 資訊素養資訊素養 美國 90 年代資訊素養由圖書館的搜尋與應用擴大為各種資訊的使用,如資 訊科技的應用,融入在各級教育機構的工作綱中,而人才培育計劃也相繼出 爐,如:1989 年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舉辦 了ALA Presidenti

15、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會議,當時,主 rkowski 在會議中以提綱形式第一次提出資訊素養這個名詞。將資訊素 養界定為四種能力:確認、評估、尋獲與使用資訊的能力;1994 年科羅拉多 州教育媒體學會(CEMA)將資訊素養列入教學內容;1995 年美國學校圖書 館學會的資訊問題解決技能培育計劃(AASL),更將資訊的應用能力視為 中 華 管 理 評 論 國 際 學 報 第 十 一 卷 第 三 期 6 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 Rutgers University 教 授 Kuhlthan以問題為本的學習導向的學習模式,把資訊搜尋及綜合過程 比

16、擬為建構式學習的實踐: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能力,主動開發、參與及思 考學習的目的與內容評論,並透過有效地運用適當的學習資源,以創造、整 合學習成果。此外,學習真正的目的不再是超越同儕、或者謀得一份高薪, 是為了終身學習、持續學習作準備,以便透過學習培養理解、反省、批判 自己的生活智慧,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營造一個健康、理性、公平的學習 型社會。因此,資訊素養的內涵由資訊的搜尋與應用,擴大為資訊時代終 身學習的必備技能與習慣,也是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研究必須發展兩種評量工具,使用的研究工具是後設認知評量表和內容工 具評量表,以達成研究目的。 後設認知技能評量標準的執行步驟後設認知技能評量標準的執行步驟 由於台灣缺少後設認知能力評量測驗工具,文獻可查的僅有(涂金堂,1994) 發展的量表。我們依據後設認知理論設計後設認知能力評量表,評量內容共 有四部分:目標設定、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