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选读》中学习写作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6741508 上传时间:2020-10-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论语〉选读》中学习写作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论语〉选读》中学习写作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论语〉选读》中学习写作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论语〉选读》中学习写作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论语〉选读》中学习写作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论语〉选读》中学习写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论语〉选读》中学习写作(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论语选读中学习写作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先秦诸子选读中的伦语选读是其重要组成部份。“先秦诸子选读”这一课程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选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先秦学派众多,而儒家“卓然自树壁垒”,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论语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因此,教材编者选了论语的一些篇章组成了先秦诸子选读的第一单元,并通过教师教学用书给出了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的建议:一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在讲授的过程中涉及思想、

2、表达艺术以及语汇等各方面问题;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比较深入和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三是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所以,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往往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以期通过对选文的教学,使学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但是在教学实际中,我发现选读不仅是一片引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的精神土壤,还是一个蕴含丰富写作教学资源的宝藏。 一、让学生领会“意在笔先,贵在独立”写作思想 意,是文章的主题,议论文将其称为“论点”。它是文章的统帅,灵魂。明朝黄子肃在诗法中说:“意者,一身之主也。”一篇文章的优

3、劣,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它立意如何。在我看来,好文章的“意”贵在有“独立精神”。何为“独立精神”?陈寅恪先生在为王国维写的碑文中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在我看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仅是做人做学问的一种态度,也是我们写作追求的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却往往不受重视,以至于学生呈现出来的实际情形常常是千人一面,无情感、无思想、无个性。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写作需要可贵的独立精神?在进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专题的教学设计时,我突然有了灵感,俗话说“做人如作文”,就请孔夫子来告诉学生

4、何为“独立精神”。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讨论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春秋时代是一个用刀箭说话的时代,诸侯国的君主们关心的大都是如何尽快地强民富国,战胜他国,称霸天下。在这样的乱世中,许多有才学的人“欲洁其身”纷纷选择隐居避世,而孔子这个时候却还在那里热心地宣讲根本不能很快见到实际成效的礼乐典章制度。孔子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力求改变无道社会的这一套主张实际上并没法推行,但他仍然坚持不懈,为什么?这就是孔子身上可贵的独立精神勇于担当匡救天下的责任而不言放弃。做人如此,作文亦如此。当学生理解了“有独立精神的人往往为历史所铭记;有闪光思想的文章才可能焕发光彩”这一道理时,他在作文时,才会重视

5、立意,重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自己的创造性思考,而不是拿着题目,就信手漫笔地写下去,使人读了不知所云;或是人云亦云,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二、帮助学生在选材时关注生活,反思生活 于丹说过:“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它的朴素与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朴素”在于论语中有很多为人处世的质朴的道理;“温暖”则在于论语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真挚的情感。质朴的道理与真挚的情感正是我们在第一点中提到的“意”,是可贵的思想。这些可贵的思想从哪里来呢?通过选读的教学,学生们体会到这些可贵的思想都生活,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认真思考。 在教学当仁,不让于师这一专题时,学生们读着“伯牛有

6、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无不为孔子与弟子之间的真挚情感所打动。我适时引导他们讨论“什么样的文字最能打动人心”,让学生领悟到饱含真情的文字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文字,而酝酿真情实感的富饶源泉则是生活。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专题中,一句包含着朴素真理的话语“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唤起了学生的共鸣。他们各抒己见,无不为孔子睿智的见解所折服。我因势利导,点拨他们在平 的生活中应注意观察与感悟,如果没有对寒天冻地中的松柏进行观察,没有对“礼崩乐坏”的混乱世道加以分析联系,孔子又怎能说出如此经典的传世名言?选读中像这样含有朴素道理的佳句还有很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在川上曰: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话语,告诉学生只有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时才不会思维枯竭;只有让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我们的文章才有可能成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一池清塘。 三、让学生明白“文无定法,但有章可循” 最近网络上热议“逼疯老师的小学生作文”,写作教学再一次遭受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口诛笔伐”,写作公式化,范文化,套路化不仅是学生和家长的烦恼也是老师的烦恼。曾任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的北大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表示,高考阅卷评判作文真是太痛苦了,老师们只看一天就受不了了。现在高考作文的主要问题就是“模式化”,很多学生学习了不少写作套路。范文样式的作文毫无真情

8、实感,让人“无法直视”。确实,如今许多学生一写记叙文,必是于结尾处“无限升华”;一写议论文,必是“三段论”。殊不知早在两千多年前,论语中就奉献了许多“文无定法,贵在自然”的篇章。论语是语录体作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正是构思自然的体现。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时,我有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文章以老师启发学生谈论志向开始,以学生们各言己志而展开,最后又以老师的评价而结束,对话简短生动,人物个性鲜明。这样的文章,构思上就如山涧清泉,自然流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创作不要刻意追求固定的文法,写作思路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知道了“文无定法”,学生的创造力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构思也就有了

9、更加广阔的天地。当然,对那些到高中阶段仍屡屡出现写作思路不清、结构混乱等状况的学生,与其让他们毫无头绪地摸索,不如教给他们一定的章法,让他们“有章可循”。文无定法,却又有章可循,这样既打破了条条框框的约束,又给了学生以谋篇布局的指导,学生在写作构思上就可以渐渐远离“范文化”“套路化”这样恶性循环的可怕境地。 四、让学生感悟语言魅力,体会“言为心声”道理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深刻的主题,丰富的素材,巧妙的构思,更要有能够准确表情达意的语言。而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却普遍存在着语言平淡无奇,甚至枯燥乏味的现象。还有就是出现了只为追求形式美的语言:文章的开头必是工整的排比或醒目的题记,不管它与文章主题是

10、否吻合,只追求词藻的华丽和形式的工巧;文章的主体就是牢记几个名人的事迹,用散文式的语言进行包装,再引几句诗文或名言加以点缀;更有甚者,写成几篇主题不同的文章,然后逢写作即加以修改套用,迅速完篇。以上所述的种种语言都直接影响了作文的质量。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学习语言表达?我在教授选读的过程中侧重引导学生感悟选文卓越的语言魅力,体会“言为心声”的道理,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专题中,学生可以学习文本中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语言。文中对孔子、子路及几位隐士形象的刻画,既精彩又传神。对于人物语言的描写,以个性为本,尽显人物本色:长沮明知故问,语含讥讽;接舆恣肆佯狂

11、,意在言外;荷蓧丈人咄咄逼人,刻薄尖酸;子路谦虚恭顺,彬彬有礼。而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专题中,学生则可以学习文本中对道理加以证明的议论性语言:其一、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文本中的语句不用华丽词藻来修饰,常常是寥寥数语,就切中问题本质。如“小人之过也必文”,只一句话就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千古小人的情状,凝练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二、取譬设喻,生动形象。文中不少句子善于在说理中自然嵌入巧妙的比喻,如“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止”,将“君子之过”比成“日月之食”,使事理深入浅出。其三、善于捕捉寻常物象,稍加点染,不必多言,含义悄然自现。如前文所提及的“岁寒,然后知松柏

12、之后凋也”,只就酷寒之中松柏的坚毅形象、情状加以描绘,一种对高洁志行的赞扬和内心无限感慨之意便予以呈现。 精炼是语言的生命,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词必己 出”,语言应为文章的思想情感服务,而选读中体现出的卓越的语言艺术对于学生学习写作正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学生有了体会,有了感悟,教师再适时布置相应的语段训练,并对学生的习作加以点评,要求其进行修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作文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不应脱离其他语文教学活动而单独展开。“为了写作而写作”本就是一种功利思想的体现,只谈写作理论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厌倦,其弊远大于利。相反,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整合写作教学资源,对学生适时加以点拨引导,让写作理念与方法得以自然渗透,或许反而能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正所谓“ _,可以攻玉”,更何况阅读与写作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认真挖掘并充分利用选读的写作教学资源,对学生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训练,一定能让学生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石修银)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