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17届高三调研性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五****心 文档编号:146646 上传时间:2016-1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2017届高三调研性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省合肥市2017届高三调研性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省合肥市2017届高三调研性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省合肥市2017届高三调研性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省合肥市2017届高三调研性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2017届高三调研性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2017届高三调研性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尽在金锄头文库安徽合肥市 2017 届高三调研性检测语 文 试 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2答第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第卷时,必须使用 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2、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 共 70 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之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于不可久。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人生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

3、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在孤独而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而不断上进,不断向前。一个乡里人走向城市,他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运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来奋斗,来创造。他能忍耐,能应付。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消散了精力。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要休息,要遗忘。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他暂时感到在那里可以不

4、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与气魄。他也不再要紧张、奋斗与忍耐。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接,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觅享用,那只是堕退。问前途,也恐只有毁灭。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

5、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尽在金锄头文库因此人类文化之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之僵化。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膺惩,为自然所毁灭。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还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遇的两大问题。而其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步谁,谁也不须欣羡谁。(摘编自钱穆乡

6、村与城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劫,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个体生命发展的一个大致规律。B人的文化、大群与活动离不开自然、孤独与安定,犹如木之枝、水之流离不开木之根、水之源一样。C与城市相比,乡村是自然、孤独与安定的,乡村中的人向往城市文化,希望融人大群,参与城市活动。D一个乡里人到城市里去奋斗,参与创造。他在紧张、进取的生活里忍耐着,应付着,是为了消散精力。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是暂时脱离城市的一种休息,他在孤独与安定中,亲近自然,恢复心力体力。B人的心力体力和智慧情感及意志气魄,是从乡

7、村生活中汲取的;不时地回归乡村为了更好地走进都市。C人类不能始终保持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人类文化如果过分隔离自然,必受惩罚,最终被自然毁灭。D现代人面临和解决乡里人如何走进都市,城市人如何回归乡村这两个问题时,需要不同的方式与智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一定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更不能没有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B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命状态。所以,现实生活中有从城市返回乡村发展的人。C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

8、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在城市里出生长大始终没有去过乡村的人无法真正创造文化。D城市的僵化与群体活动的僵化是人类文化的最大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城市人必须调整都市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重新亲近自然,享受孤独与安定。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杨巨源字子渊,其先成都人。巨源倜傥有大志,善骑射,涉猎诸子百家之书。应进士不中,武举又不中。刘光祖见而异之,荐之总领钱粮陈晔,以右职举为凤州堡子原仓官,驰骋射猎,倾财养士,沿边忠义,咸服其才。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尽在金锄头文库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

9、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丙叹曰:“世事如此,世无豪杰!”梦锡因及巨源之谋。丙曰:“肯见我乎?”乃嘱梦锡以书致巨源,延之卧所。巨源曰:“先生而为逆贼丞相长史耶?”丙号哭曰:“目前兵将,我所知,不能奋起。必得豪杰,乃灭此贼,则丙无复忧。”巨源大喜,曰:“非先生不足以主此事,非巨源不足以了此事。”巨源、好义忧事浸泄,遂以二月乙亥未明,好义率其徒入伪宫,巨源持诏乘马,自称奉使,入内户,曦启户欲逸,李贵执杀之。卫者始拒斗,闻有诏皆却。巨源、好义迎丙宣诏,以曦首徇。三军推丙权四川宣抚使,巨源权参赞军事。丙奏功于朝,以巨源第一,诏补承事郎。巨源谓丙曰:“曦死,贼胆以破,关外四州为蜀要害,盍乘势复取

10、。”好义亦以为言。丙虑军无见粮,巨源力言四州不取,必有后患,自请为随军措置粮运,俄诏巨源转朝奉郎,与通判差谴,兼四川宣抚使司参议官。时赵彦呐以在夔诛禄禧得州通判,巨源曰:“杀禄禧与通判,杀吴曦亦与通判耶?”以启谢丙曰:“飞矢以下聊城,深慕鲁仲连之高谊;解印而去彭泽,庶几陶靖节之清风。”又遣诉功于朝,而从兴元都统制彭辂乞书遗韩侂胄,辂阳许而阴以白丙。或言巨源与其徒米福、车彦威谋为乱,丙命王喜鞫之,福、彦威皆抵罪。正将陈安复告巨源结死士入关,欲焚沔州州治,俟丙出则杀之。丙积前事,因欲去巨源,然未有以发也。(删节自宋史杨巨源传)【注】李好义,名将,当时“与其徒谋举义”,反对吴曦。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11、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B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C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D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程梦锡见丙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举,始于唐代,主要是选拔将才,与文举比较,武举出身的地位高于文举的进士。B右职,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贵,所以右职一般指重要职位,也可用来指武职。C权,权且、暂时,可用于“暂时行使”某职位的职权。如“权国”,

12、就是摄政的意思。D鞫,古代是官府审判案件的常用词,指审问、审讯的意思,“鞠狱”就是审理案件。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巨源少有大志,却仕途不顺。他文武兼修却文武科举均不中得不到任何认可,无收获。B杨巨源不仅擅长骑射,也懂得笼络人心。很多边境士人都仰慕他的忠义,佩服他的才能。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尽在金锄头文库C杨巨源做事很有计谋,懂得各尽其才。他和安丙谋事的时候能合理分配任务,有条不紊。D杨巨源眼光长远,却略显傲慢。在胜利后能预见关外四州的危害性,却认为自己封赏不足。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曦启户欲逸,李贵执杀

13、之。卫者始拒斗,闻有诏皆却。答:(2)又遣诉功于朝,而从兴元都统制彭辂乞书遗韩侂胄,辂阳许而阴以白丙。答:(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刘晨阮肇游天台曹 唐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静迥无尘。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注】汉明帝永平五年,会稽郡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遇两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妙在“仙境虚玄”,请指出这一联“虚玄”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 分)答:9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 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

14、(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门京中以春花喻飞雪的名句是“ , ”。(2)李白的蜀道难中“ , ”两句,融会了五丁开山的神话,刻画了蜀道的高危难行。(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民众对异族统治已经麻木的现象,描述该现象的句子是“ ,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老渡船巴图尔塔里木河大桥桥址已经选好了,就在离杨大奎老渡口不远的河堤上。从勘测桥址到开

15、工建设,杨大奎都看在眼里。说真的,他的心里总有那么一点失落和不好受。没事的时候,他就跑到塔里木河大桥施工工地,看着建筑工人们绑扎钢筋,看着桥墩子一个个浇筑起来。在建的塔里木河大桥越来越有桥的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尽在金锄头文库模样了,杨大奎心里也越来越亮堂了。他又望着在建的大桥发呆。鲁秀妮觉得杨大奎自从开始建大桥,就有一点儿不对劲儿,就说:又发呆呢?杨大奎回过神来,看了一眼鲁秀妮,就去收拾他的老渡船去了。老渡船虽然感觉很沧桑了,但是杨大奎还是把它收拾得很整洁。他知道安全很重要,别人的生命财产,一上到老渡船就交给了他。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修修补补,虽说解决不了大问题,但总

16、归不会出什么大事儿。鲁秀妮看杨太奎提着工具又走了,她知道他去干什么。自己小声嘟嚷着:“桥眼看就修好了,还去修那条破渡船干吗?”杨大奎心想:也是,桥修好了,谁还去坐渡船。能修就修,坚持到大桥修好了,这艘破渡船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塔里木河大桥修好了,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通车了。通车那天,大桥上非常热闹,也来了很多领导和围观的人。塔里木河两岸农牧团场来了很多人,他们都想第一个走过新修的大桥。杨大奎也去看热闹,很多认识的人都跑过来和杨大奎打招呼。他乐呵呵地回来,对鲁秀妮说:“今天太热闹了,像过节”,停顿了一下,“不,像过年,比过年还热闹。”鲁秀妮望着杨大奎问:“什么时候回家?”杨大奎不吭气,蹲在地上只管抽他的莫合烟。吱啦吱啦的声响很刺耳,那感觉就好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