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泰戈尔:《吉檀迦利》

上传人:tang****xu7 文档编号:146590690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泰戈尔:《吉檀迦利》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泰戈尔:《吉檀迦利》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泰戈尔:《吉檀迦利》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泰戈尔:《吉檀迦利》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泰戈尔:《吉檀迦利》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泰戈尔:《吉檀迦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泰戈尔:《吉檀迦利》(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泰戈尔:吉檀迦利内容梗概第17篇是序曲,唱出了话人愿意听从神的召唤,在光 辉照亮世界、气息透彻诸天的神的音乐里成为俘虏,以对生 命的赞歌实现与神合一的愿望。第836篇是第一乐章,主题是对神的思念。十寺人先写神 就在最贫贱的人群中歇足,继而写自己对神的渴慕与追随以 及神的不可及。诗人在追随神的道路上星夜兼程,遍寻广漠 的世界乃至于众多的星球。然而话人的小我恬不知耻、昂首 阔步,诗人的真我却被接天的高墙所囚禁。话人明白身上那 华丽的衣不过是尘土与死亡却乂热爱地把它们拥抱,在自以 为胜过世人的财富与权势的宝库里做了囚人。这一乐章在祈 求神的拯救与赐福里渐渐落幕。第3755篇为第二

2、乐章,主题为对神的接近。新的音乐 从话人心中迸出。话人以更加炽烈的感情呼唤神的降临,想 象神来临时的欢乐。话人在清晓的密语中幻想与神同去泛舟 湖上作无目的无终止的遨游;在话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神 化身为素不相识的凡人,在被我遗忘的回忆里烙上永生的签 印。话人坚信神一直在走来,在每一个时间,每一个年代, 每日每夜。第5686篇是第三乐章,这一乐章是感情更炽烈、情绪 更局昂的欢乐颂。话人先纵情歌唱神带给世界的无限欢乐和 光明,接着乂凄然低吟人与神分离的痛苦。神创造人之后, 两者自然分离。然而,正是神的这种自我分离才显示出神存 在的意义并让人看到神的面貌。只有在人留下生命的果实返 回神的殿堂之后,这

3、种分离的痛苦才会结束。最终明白是他 畏缩着不肯舍生因此不得以投入生命的伟大海洋,由此话篇 步入了死亡的篇章。第87100篇是第四乐章,主题是死亡颂。话人操着生命 之琴,弹着永恒的音符,渴望着死于不死之中, 来获得新的、 永恒的生命。第101103是话篇的尾声,概括了话集的内容和意义。 话人表明自己一直在用歌寻找神。他把神的故事编成不朽的 歌,从中倾吐心中的隐秘。他祈望自己所有的话歌汇聚成一 股洪流,注入静寂的大海,让自己的生命启程回到永恒的家 中。研究综述我国第一个注意到并动手翻译吉檀迦利的人是陈独秀。他在1915年刊行的青年杂志上以赞歌为题发表了其中四篇的译文。 后来先后有刘半农、 郑振铎、

4、陈南士、 赵景深、李金发、施带存、谢冰心等人选译或全译过这部话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谢冰心的译本。198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乂出版了吴岩的新译本。80余年来,这部话集在我国读者中广泛流传,对我国现代新话和抒情散文话 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话集名吉檀迦利乃是孟加拉诺 Gitanjali的音译。Gita之 意为歌,Anjali之意为献。泰戈尔在将其译成英文时加上了 Song Offerings (歌之献)的副标题。至于这些话歌究竟是献 给谁的,这一问题成为研究界的一个焦点。吉檀迦利话歌意象朦胧迷离,加之阅读者各自文化底蕴的差异,以至于 在辨析把握话作命意和审视界定话中所颂之神的精神内质

5、方面,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流评论认为话中神 明的本质属性,当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中梵的观念类同,泰 戈尔所刻意寻觅和执著追求的与神同一,也正是印度传统精 神文明中人与自然交感、物质和精神通同的梵我如一的境 界。关于泰戈尔的思想, 郭沫若曾说:其全部是由梵的现实, 我的尊严,爱的福音所构成,也便是印度从古代以来,在婆 罗门的经典优婆尼塞图与吠檀多派的哲学中流贯着的全 部。季羡林先生更进一步阐释为:这种思想主张宇宙万有, 同源一体,这个一体在就叫做梵。大部分学者都认同这个观 点,殷人平甚至专门发表了试论奥义书对泰戈尔吉 檀迦利的一文来论述吉檀迦利和奥义书的渊源 关系。他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

6、点:其一,吉檀迦利所颂之神与奥义书之梵同出一辙;其二,梵我如一的境界与神人同一的思想基本一致;其三,吉檀迦利充分表现了奥义书所弘扬的阿特曼四位说。王燕在其泰戈尔抒情话窥微中对梵和所颂之神以及 它们的关系做了较好的整理。她认为话中,泰戈尔将主观理 念中占主导地位的精神本体以对象化的形式膜拜为肉体、光 明和话才之神,指认其为万王之王、太阳、光明、圣者,父 亲、我的主,直至上帝,体现出强烈的信仰意识和虔诚的宗 教感情。梵(Brahman)在印度传统宗教信仰中,是一种无 所不在、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和派生 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宗教修行的最后境界。梵的观念,自 从被上古初民在自己的思想

7、意识中创造出来以后,历世经年 渐次积淀为印度文化结构和民族心态中代代因袭、一脉传承 的核心内容。对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契约心灵、寄寓宗 教信仰其到了无可估虽的作用。在古代宗教典籍奥义书 中,最著名的论证梵的教条是:他是真。他是我。他是你。 /我为大梵、他即大梵。吉檀迦利所颂之神,也像梵那样,表象极多,变化万千。这位神明存在于时空之中却乂超 越时空之外,过去、现在、将来任由来去,天上、地下、人 间随意驰骋。神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宇宙万物是神的分身, 人们不独在万物指示中可以看见神,而且在世界的对象里也 可以认识它。当神以人格出现时,他是国王、话圣、父亲、 母亲、兄弟、爱人、姑娘、路人以及婴童。当

8、其显现为神格 时,则为上帝、圣母、万王之王和主宰者;他还可以是自然 景观如太阳、光明、清晨以及生命的源泉、时代的脉搏等抽 象概念。可以认为,印度传统宗教哲学观念浸贯 吉檀迦利 始终,为话集提供了情感意向的精神基础和艺术创作的结构 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话集的整体生成。也有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反对。叶舒宪于 1989年发表了吉檀迦利:对自由和美的信仰与追求一 文来反对宗教十寺的说法。笔者认为,吉檀迦利在本质上不是一部宗教话,而是一曲自由颂,是话人对人的赞美,对 美的渴望和呼唤,只不过是藉颂神十寺的形式外观加以表现而 已。话人所礼赞所渴望所敬仰的主、上帝不是神,也不是与 自然同一的泛神

9、论之神,而是对象化的人的本质自由。金克木泰戈尔的什么是艺术和吉檀迦利试解 着重于泰戈尔思想中艺术与科学的矛盾这一点,认为用神秘 主义、泛神论的术语来称呼泰戈尔的哲学思想是不科学不确 切的,并进一步阐释我们理解话歌在情感上的隔阂:首先是 我们对神和宗教的传统一向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类,讲 如,讲仪式,所谓宗教感情在不属于某一教派的人尤其是知 识分子中是很稀少的。例如,辛弃疾的词句:众里寻他千白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正好象是吉檀迦 利的题解。但辛弃疾决不会想到他写的人是泰戈尔的神, 也决不会有人认为辛弃疾的词中有神秘主义的宗教感情。大部分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吉檀迦利在艺术上的独 到

10、之处。吉檀迦利给人以丰富而强烈的美感。话人首先 赋予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深奥思想以高度的形象性,将印度宗 教哲学中最高实在梵从一个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变成一个具 体有形的人格神。话人让他化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在 人类生活中驻足,在各种气候中奔走。不仅美的东西人格化, 连死亡也具备人的形象与话人低语。痛苦会在子夜敲门,传 达神的旨意。其次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罗网、锁链象征私欲, 我从水灌中倒给干渴的旅客手中的水象征神向人寻求的爱, 献给死亡心上的珍宝象征失去的亲人。话集中充满了美妙的 比喻和瑰丽的想象,还采取寓言的形式,将话人的思想融入 其中。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此外,话集是在话人把口

11、语引入话歌创作之后写成的。 它们明显带有民歌的朴素风格。无论从原著看,还是从译本 看,语言都比较朴素、平易,句子也都比较单纯、流畅。在 话人心中神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在他那瑰丽多姿的创造面前 炫耀技巧、卖弄辞藻只会显得愚拙可笑。泰戈尔在乡村生活 的十年间收集整理了当时流传的一些孟加拉民歌,那些被称 为巴乌尔的主张在心灵中礼拜神的彳丁吟歌手们唱的宗教歌 尤为他所推崇,这些民间文学的瑰宝是他受益非浅。也有学者留意到了泰戈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消极影响。 徐坤分析了冰心、徐志摩、郭沫若受泰戈尔影响的创作,认 为他的自然、重真和母爱并没有解决那一代青年该往何处 去?的困惑,却使他们去痛斥还未曾看得真切的现代文明。 可是作者也认同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泰戈尔的贡献完全可 以和菩提达摩、真谛、不空、维帷卡南达及法显、玄奘相比 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