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573484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8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 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词中的 “ 八百里 ”“斫 ” 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两首词的结尾在写法上各有不同,请任选一首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

2、案】 (1)八百里:酒食;斫:砍。 (2)甲词 “ 可怜白发生 ”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 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 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 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解析】 【分析】( 1)“ 八百里分麾下炙” 意思是 “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 。八百里:酒食。 “ 斫去桂婆娑 ” 意思是 “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 。斫:砍。 (2)甲诗,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 壮志难酬 ” 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 强烈的反差。从这

3、反差中,直抒胸臆,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 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乙诗,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 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 ” 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 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故答案为: 八百里:酒食;斫:砍; 甲词 “ 可怜白发生 ”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 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 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 明带给人民

4、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分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 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2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唐)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说说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试分析尾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1)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 静。 (2)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

5、三嘶鸣烘 托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分析】( 1)“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鹊噪衬 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当然,也可答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 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2) “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又一骑驿马急驰而来,在驿站旁的树荫下打住。驿使 下马奔站内交差去了,留下驿马因疲惫而长一声短一声的嘶鸣。这些传送重要急件的驿 使,身背公文袋,不论烈日、寒风,还是大雨、冰雪的天气,不分昼夜,快马加鞭,飞奔 在尘土飞扬的驿道上。从结构上看:此句照应诗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呼应首句 “

6、候吏立 沙际 ” 。从内容上看:点明送客地点,表明全诗主旨。从表现手法上讲:借景抒情,以驿马 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以动衬静,以鹊噪,蝶飞的动景烘托晚禾秋草的静景,突出送别环境的寂 静。 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 依依惜别之情 54 【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平时对施诗歌鉴赏的 知识的掌握技巧运用。分析时要结合诗句的内容、诗歌的主旨以及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鉴赏。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从内容、情感以及结构 上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暮春山间 宋黄

7、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说说首句中“ 缓 ” 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 【答案】(1)“ 缓” 意为 “ 缓慢、慢慢 ” ,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 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 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解析】 【分析】

8、(1) “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慢走在春天的山林里面,春 天的天日很长,黄莺没在歌唱,燕子却飞来飞忙着找食。首先要解释词语,然后根据诗句 内容理解,答出所表达的情感。如“ 缓” :缓慢、慢慢。对山中春日美景留恋欣赏,连脚步 都慢下来了,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的愉悦闲适之情。 (2)“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桃花飘零,落红没有人注意,在山涧溪流中洗 手却问的到桃花的香。可从侧面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赏析。如运用虚实结合 的手法,实写涧水之香,想象落花之情景,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诗人的愉 悦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1)缓 ” 意为 “

9、缓慢、慢慢 ” ,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 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 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查考生对炼字的效果的赏析能力。考生要结合诗句 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含义,在诗句中该词语的表达的内容,表现诗人的情感。考生要掌握诗 词鉴赏题型的特点及其答题模式。 (2)本题考查诗句

10、的赏析,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不能超出限制,在赏析时要在理解诗 句内容的基础上辨析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 前两句的 “ 绝”“灭” 之无,与后两句的“ 舟”“翁” 之有,对比强烈。 C. 诗歌用 “ 千山 ”“万径 ” 的寂静,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 “ 绝”“灭”“雪” 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

11、答案】 (1)孤独、顽强、高傲(或“ 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 (2)A 【解析】 【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 (公元 805 年815 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 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 把他压垮。题目江雪点明地点和天气情况,此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却有一个穿 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一个人在江边享受钓鱼的乐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 独、顽强、高傲(或“ 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渔翁形象。 (2)A 错在 “ 前两句从近景

12、入手” ,前两句应该是从远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 茫雪景图。 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 孤独、顽强、高傲(或“ 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 A 【点评】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作品的情节 对人物的刻画; 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诗 中作者的评论。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解答此题, 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 是要理解 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 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要分析诗歌 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5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13、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 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 昔人 ” 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 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 诗歌前四句三见“ 黄鹤 ” ,二见 “ 去”“空” ,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 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 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 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 ou”韵,韵脚是 “ 楼”“悠”“洲”“愁” ,读起来朗朗上口,

14、音 调和谐,旋律优美。 【答案】 C 【解析】 【分析】 ABD 赏析正确。 C.这首诗表达诗人的思想愁绪,诗人所描绘的景物也不 是家乡的景物,谈不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 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 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 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 诗眼 ” , 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 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 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

15、,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_来烘托 “ 孤鸿 ” 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_的行为来 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简要赏析 “ 缥缈孤鸿影 ” 的意境。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 (2)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 惊起 ”“有恨 ”“不 肯栖 ” ,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

16、高洁。 (3)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 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解析】 【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 来,缥缈孤鸿影。” 的意思是 “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谁能见 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由此可知,上片用“ 缺月疏桐,漏断人静” 来烘 托“ 孤鸿 ” 的孤独形象。“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的意 思是 “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 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由此可知,下片用它“ 拣尽寒枝不肯栖” 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 群。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 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 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 幽人 ” 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 幽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