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修辞格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562617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3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的修辞格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常见的修辞格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常见的修辞格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见的修辞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的修辞格(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的修辞格 一、比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比喻。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 ,连接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 。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 比喻。 比喻的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 象;一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有些说明道理的比 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 比喻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此外还有博喻和倒喻。 1、明喻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象、如、似、仿佛、犹

2、如、有如”等喻词来 连接。 例如:她们从小跟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象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喻词“一样、似的、一般、般”等有时单独放在喻体后面,有时与前面的“象、如”等结合 成“象似的”“如一般”等格式。 例如:正是花一样的年龄。 2、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连接。 例如:( 1)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 西。 (2)这里成了花的海洋。 3、借喻 借喻根本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 例如:( 1)乱石穿空,惊涛怕按,卷起千堆雪。 (2)中国最多的却是枉道:不

3、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但是,这其实是老实人自己讨苦吃。 例( 1)用喻体“雪”来比喻浪花。例(2)用喻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来比喻不彻 底消灭敌人,反被敌人伤害了。这两个例子都是只出现喻体,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喻词。 这种比喻以喻体代替本体,有突出本体的某些特性的作用。 3、博喻,也叫复喻,即运用多个不同的喻体来说明或描写同一个本体。 博喻能充分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增强文章的气势。 例 1: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 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例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

4、,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描写闲愁就像无边无际 的如烟青草一样繁多,像狂飞乱舞的满城风絮一样纷乱,像淅沥不止的黄梅时雨一样绵长, 令人无法排遣) 4、倒喻,也叫逆喻,是为了强调本体的属性,有意改变一般比喻中本体与喻体的位置。 例 1: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通常比喻都是以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形容抽象、 难以捉摸的事物,可词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却说飞花似梦,丝雨 如愁,令人耳目一新) 例 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古人常用秋水形容女子 的眼睛, 用远山形容女子的眉毛,而词人却倒过来作比,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就像女子流动 的眼波,那些团

5、簇纠结的山峦就像女子蹙聚的眉峰。“眉眼盈盈”语带双关,既指有着盈盈 眉眼的女子,又指江南明丽的山水有如女子的秀眉和眉眼,别开生面)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 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 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

6、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 锋、焦裕禄等。 二、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做比拟。 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 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 引起共鸣。 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增亲切;表现憎恨的 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厌恶感。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一)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 (1) 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 (2)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

7、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二)拟物 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例:( 1)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2) 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例( 1)把日本鬼子写成“夹着尾巴”的狗。例(2)把“黑龙潭的水”当牲畜来“牵”。 比拟、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不同的是比喻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 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 交融,浑然一体。 三、借代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做“换 名”。如

8、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 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也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 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特征代本体 用借体(人或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用“袁世凯” -银元上的人头象代替银元) (二)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 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代

9、历史人物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心中已经成了智慧的代称, 例子用它来代替“有智慧的人”) (三)具体代抽象 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或事物。 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小 米”代替军需供应,“步枪”代替武器装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部分代整体 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替本体事物。 例( 1)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一切东西) (2) 二孔明也叫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作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 一看黄道黑道。(“抬脚动手”代替做一切事情) 借代的方式很多,以上是常见的。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

10、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 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四、夸张 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 对客观的人、 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辞格 叫夸张。 夸张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染,因此, 它使人感到真实可 信。夸张的艺术效果: 1、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2、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夸张的方式可分为扩大、缩小、超前三种。 (一)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例:他的话我们已经听得耳膜起茧了。(“耳膜起茧”是听的

11、次数多的夸张说法,表达了我 们对他的话的厌烦) (二)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例:五岭逶迤走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把五岭山脉看作细浪,把乌蒙山脉视为泥丸,极言其小以显红军形象的 高大) 你的心如针眼般小。(借助比喻形成夸张) (三)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例:( 1)他酒没沾唇,脸就红了。 (2)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夸张的表现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其他辞格,运用时要注意表达上的一致。 五、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这

12、种辞 格叫对偶。 对偶,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偶就上联和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大致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一)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物,在内容上相互补充。 例:泰山不辞抔土才能就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可成其大。 (二)反对 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的。 例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 2: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三)串对 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 例 1: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例 2:一着不慎

13、,满盘皆输。 两例上联表示原因、条件,下联表示结果、目的。 对仗不仅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而且平仄也要协调。这是严格的对偶。 六、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对比可以 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对比可以分成两种。 (一)两体对比 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 坏的显得更坏, 大的显得更大, 小的显得更小,等等。 例: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将“战士”和“苍蝇”拿 来对比,尖锐地讽刺了当时某些污蔑革命者的奴才们,坚决地支持了坚持革命的勇敢的战士) (二)一体两面对比

14、把同一事物中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说,能把事物说得更透彻、更全面。 例:对人民,他象春风,融冰化雪;对敌人,他象步枪,弹雨无情。(通过比喻进行对比, 说明了周总理对人民满腔热情,爱护备至,对敌人恨之入骨,势不两立,鲜明形象地表现了 周总理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的伟大人格) 对比的修辞作用,总的来说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 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对比,揭 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运用对比, 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立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 两

15、个方面,应该确有相互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对比和对偶不同。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主要是从 结构形式上说的, 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 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辞格的兼 属现象。当然对比不一定都是对偶,这要取决于它的结构形式是否“对称”。 七、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叫衬托。衬托可 分为两种:旁衬、反衬。 (一)旁衬 旁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也叫正衬。 例: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

16、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 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描绘海边沙 地的美丽夜景,衬托少年闰土热爱生活、勇敢顽强、充满活力的形象) (二)反衬 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例如祝福开头用鲁镇 除夕“祝福”的气氛反衬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衬托的修辞作用,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 深化。 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 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八、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一致、 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 感情得到加深,这种修辞格叫排比。 例:在那黑暗的岁月里,人们在忧虑中度日,在沉默中思索,在悲愤中秣厉。 构成排比的一组语句总是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的内容,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一般说, 各部分又常带有共同或相近的提示语。提示语的作用是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