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20200926124248)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562519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25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20200926124248)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20200926124248)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20200926124248)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2020092612424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20200926124248)(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 内编里说,本诗颈联“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能从炼字上说 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 日”“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 生”“入” 两字使之拟人化。 (“ 生”“入” 采用拟人手法,将“ 日” 和“ 春” 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 【分析】

2、 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江南 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 日 ” 与 “ 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 生” 字和 “ 入” 字使之 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 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 春意 ” ,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 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

3、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 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 阳的啊!诗人想起了“ 雁足传书 ” 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 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 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 乡愁乡思之情。 妙在诗中用“ 日”“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 生”“入 ” 两字使之拟人化。 (“ 生”“入” 采用拟人手法,将“ 日” 和“ 春” 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 把握作品的旨

4、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 作用去赏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 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2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 雪(节选)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 惜” 字统领下文,请说说“ 惜” 包含哪些意味。 (2)体会 “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 中“ 略” 和“ 稍 ” 的准确性。 【答案】

5、(1)“ 惜” 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 响; “ 惜” 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惜” 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 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2)“ 略” 和“ 稍” 都是程度副词,是“ 略微 ”“稍微 ” 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 输” 和“ 逊” ,表示 程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解析】 【分析】( 1)以 “ 惜” 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 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 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

6、一加以评说。一个“ 惜” 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 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 惜” 字措词极有分寸,“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 ,并不是一概否定。 (2)“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 中“ 略 ” 和“ 稍” 都是程度副词,这两个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 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作者以 “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只识弯弓射大雕” ,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 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委婉地批评这些 英雄的不足,他们

7、不擅“ 文治 ” ,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 缺。前面的这些是为最后一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做铺垫,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 伟大抱负。 故答案为: “ 惜 ” 中含褒,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 响; “ 惜” 中有贬,批评他们不擅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惜” 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 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略” 和“ 稍” 都是程度副词,是“ 略微 ”“稍微 ” 的意思。在句中分别修饰“ 输” 和“ 逊 ” ,表示程 度较浅,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具有很强的分寸感。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

8、歌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读懂诗歌,注意 诗歌内容的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炼字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要在内容 和情感上进行分析理解。 3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 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词中的 “ 八百里 ”“斫 ” 是什么

9、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两首词的结尾在写法上各有不同,请任选一首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八百里:酒食;斫:砍。 (2)甲词 “ 可怜白发生 ”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 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 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 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解析】 【分析】( 1)“ 八百里分麾下炙” 意思是 “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 。八百里:酒食。 “ 斫去桂婆娑 ” 意思是 “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 。斫:砍。 (2)甲

10、诗,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 壮志难酬 ” 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 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直抒胸臆,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 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乙诗,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 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 ” 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 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故答案为: 八百里:酒食;斫:砍; 甲词 “ 可怜白发生 ”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 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

11、、用 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 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分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 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 ” 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 清秋 ” 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 节。 B. “ 中原乱,簪缨散”

12、, “ 乱” 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 散” 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 “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 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 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 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 (1)A (2)夸张; “ 万里 ” 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解析】 【分析】 A 解说有误, “ 清秋 ” 意思是清冷的秋天,诗中并没有显示是初秋时节。 BCD解说正确。 (2)抓住 “ 万里 ” 可以知

13、道这句话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诗歌上片内容分析,作 者登高望远,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此“ 万里 ” 形容大江非常的辽远,大地非常 的广阔。 故答案为: A; 夸张; “ 万里 ” 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点评】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 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 行分析概况。 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平时掌握的修辞手法知识 判断其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

14、赏析其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 眉峰聚 ”“眉眼盈盈处 ” 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 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 个“ 送” 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 写出才

15、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 着伤春之愁; “ 又送君归去 ” 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分析】( 1)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 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眉眼盈盈 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 子。 (2)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 情祝愿。下片“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正面写 “ 送 ” ,点出了别友人的时

16、间:暮春。为 “ 又送君归去” 铺垫。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这对 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 才” 一个 “ 又” ,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 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 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 送” 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 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 “ 送” 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 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 伤春之愁; “ 又送君归去 ” 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考生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本义之外,还要 注意其比喻义、引申义,注意其对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