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559738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23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 世纪30 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和_。他的长诗向太阳 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 人也因此被称为“_ 与 _” 的歌手。 (2)文段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这首礁石运用了_、 _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 礁石 ” 象征了 _, 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答案】 (1)

2、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2)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解析】 【分析】( 1)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被认为是 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他在 20 世纪30 年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 土地的忧郁 ” ,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 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 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一时 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 土地 ” 和“ 光明 ” 。其代表作品是长诗向太阳火把, 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

3、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 称为 “ 太阳 ” 和“ 火把 ” 的歌手。 (2)礁石是艾青于1954 年 7 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 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此诗 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 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诗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如 第一、二句: “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 ,用 “ 扑过来 ” 描写浪花,是把“ 浪花 ” 比喻 成“ 人 ” 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

4、礁石发起攻击。而接 下来的是写礁石“ 打碎 ” 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 的斗争。据此,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 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 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 性强的特点。(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 形

5、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三)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阅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2)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与下列哪两个选项的诗句相通? ()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 明月松

6、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C.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D.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古诗词中有许多写“ 月” 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带有“ 月” 字的古诗词。(诗句中允许 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1)在这一句中,描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作者用 “ 转” 和“ 低” 来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了,而作者依然无法入眠。作者借月亮表达 了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 (2)A,D (3)答案示例:月上柳梢头/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 【解析】 【分析】(1)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从朱红色楼

7、阁的一面转到另一 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 ” 和“ 低” 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 ” 是泛指那些和 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 多么遗憾的事啊! (2) AD 与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所表达的情感相通。“ 天涯若比邻”“天涯共此 时” 与“ 千里共婵娟 ” 一样,都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B 抒发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闲适 之情。 C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 (3)多读书,多背诗,特别是多记忆带有“ 月” 字

8、的古诗词,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 生表述合理即可。如“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等。 故答案为:在这一句中,描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作者用 “ 转” 和“ 低” 来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了,而作者依然无法入眠。作者借月亮表达 了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 AD; 月上柳梢头 /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 【点评】 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 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 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本题考查诗词积累,这首词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的美好祝愿愿这

9、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 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结合诗句内容即可做出解答; 本题考查诗词积累。答题时注意注意筛选与月亮这一意象有关的诗句,不要写错别字。 3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 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 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到夔州(今重庆奉 节),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 鹳:形似鹤的水鸟。 A. 望岳的七,八两

10、句写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表现了诗人不畏艰 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B. 宿江边阁的五,六两句将鹳、鹤追飞后的宁静安栖同材狼的争喧抢夺对比,一静一 喧,渲染夜晚野外凄清与悲凉的气氛。 C. 古人用字颇为考究,望岳中的“ 割 ” 字形象地写出泰山的高峻,宿江边阁中的 “ 翻” 字使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动感。 D. 杜甫诗歌的主体风格为沉郁顿挫,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 种风格。 【答案】 D 【解析】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 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D 项有误, “ 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 这种风格 ” 理解和

11、分析不恰当,望岳的风格不是“ 沉郁顿挫 ” 而是 “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的 豪放风格 ” 。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 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2)下面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茫雪景图。 B. 前两句的 “ 绝”“灭” 之无,与后两句的“ 舟”“翁” 之有,对比强烈。 C. 诗歌用 “ 千山 ”“万径 ” 的寂静

12、,来衬托渔翁的垂钓,可谓静中见动。 D. “ 绝”“灭”“雪” 三字都是仄声韵,短促斩截,烘托了诗的凄冷、肃杀气氛。 【答案】 (1)孤独、顽强、高傲(或“ 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 (2)A 【解析】 【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 (公元 805 年815 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 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 把他压垮。题目江雪点明地点和天气情况,此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却有一个穿 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一个人在江边享受钓鱼的乐趣。由此,

13、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 独、顽强、高傲(或“ 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渔翁形象。 (2)A 错在 “ 前两句从近景入手” ,前两句应该是从远景入手,细致而具体地描绘了一幅茫 茫雪景图。 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 孤独、顽强、高傲(或“ 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 )。 A 【点评】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作品的情节 对人物的刻画; 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诗 中作者的评论。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解答此题, 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 是要理解 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 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4、 是要分析诗歌 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长寿山居元夕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 , 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 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 当时金统治者 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 大雪堆积在门外。 (2) 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 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 争

15、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 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 命运的担忧。 【解析】 【分析】( 1)这两句诗描写的意象有:微茫的灯火、荒村、满山的黄叶、拥堵着 门的大雪,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 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结合诗歌内容、诗人的经历、当时的背景理解诗人的感情: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 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诗句“ 只留孤影伴黄昏” 就非常直接地表达了母亲去 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一二句的景物描写及“ 三十九年何限事” 的感 叹, 则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

16、家破人亡的同情以及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 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故答案为: 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 雪堆积在门外。 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 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 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 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 运的担忧。 【点评】 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 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 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 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