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558133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0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京市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京市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市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 文档可修改 2020 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共150 分。考试时长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 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 题,共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 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 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 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

2、楷书,汉 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 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唐代孙过庭曾说过: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 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 “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 【 1】 ,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依据刘氏的 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

3、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 识。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 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 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 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 为抽象的艺术。对于懂得书法艺术的人来说,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会低于优秀的绘画。 书法艺术魅力巨大,书法

4、史上诸如墨池笔冢的故事,早已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 (取材于刘纲纪书法是一种艺术) 注释:【1】分,即“八分”,书法字体的一种。正,“正书”“正楷”的简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书法借助点、线、形的变化、组合和结构来体现美。 精品 文档可修改 B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 C书法家可以通过书法的点画形体,抒发特定的情感。 D与书法艺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相对更为形象。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书法作品创作中的汉字造型没有 产生直接影响的一项是( 3 分) A汉字特殊的书写工具B汉字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C书家不同的审美追求D书法史上墨池笔冢的故

5、事 材料二: “龙跃天衢,虎卧凤阙”,是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感强烈 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和的韵味。 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如此。安静的人常常写安静的字,静也是一种效果。比较 起来,静态的书法更像一位娴静的淑女、一位参透沧桑的老者、一位心如秋空的隐者,眉眼安详、 不动声色。此时,性急的欣赏者的身影一晃而过;只有细细品味、善于挖掘的欣赏者,才能够驻足 品赏,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爬梳钩沉,静中得益。 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们的载体青铜的钟、鼎,敦实、憨厚、古朴,流传至今,依 然魅力不减。如多友

6、鼎铭,在每一个字横平竖直的基础上结合了弯曲、圆弧,使平衡中略有小 变通,同时以敛约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鲜明。这让人想到了厚重、稳当,听到了深沉的金 属之声。南朝的虞和有言曰:“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而薄质,人之情。”可见,前人就已经 看到审美的偏颇了质朴无华、不刻意表现的静态往往受到冷落。把字写安静,对书法家来说也 并非易事。唐代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夫子庙堂碑,是很典型的横平竖直,甚至没有太强的个性, 写得十分从容,外形柔和,内在遒劲。它告诉自唐代以后的欣赏者什么叫作斯文、文雅。 作品之静,反映出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人格风范上的修炼。静态、静趣、静远这一类的 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

7、空明,宛如见月。 (取材于朱以撒宛如见月)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书法作品中关于“静”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静的书法作品比动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 B静的书法作品具有外表柔和、朴质的特点。 C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书法因静而显雅。 D静的书法作品能让人心绪安和、心境悠远。 材料三: 精品 文档可修改 书法作为一种汉字造型的艺术,在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方面都十分讲究。 书法线条有方笔、圆笔的不同,用笔方法则有中锋、侧锋的差别。钟鼎、石鼓,尤其是秦代小 篆,多用中锋圆笔写成。中锋用笔产生的圆笔线条,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前人常以“折钗股” “锥画沙”来比喻,意思是线条要像折钗股那样富

8、有弹性力量,像锥画沙般干脆劲利。隶书笔画多 采用方笔,一般是横画竖或竖画横起笔,行笔多以侧锋书写。笔画方劲古拙,如斩钉截铁,给人以 锋芒外露、刚健雄劲的美感。 积点画以成字,将各种点画组成单个字形,称为“结体”“结字”,亦称“间架结构”。点画 好比砖石椽柱,结构则是架屋建房。书家在单字构造上无不匠心独运,各有其独特的结字方法。结 体的首要之点在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但如一味平稳则失之呆板,所以 又要“始于平稳之静,终于变化之动”。在结体中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使书法险中求稳或 稳中寓险,富于变化。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布白谋篇上也十分讲究,即追求一种章法之美。书法作品前

9、后相管领、相 应接,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总之要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动静相宜、顾盼生姿。 章法的好坏与运笔节奏、墨韵变化、结构气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布白的高度技巧,更重要的是书法家 创造了书法美的意境。通过意境的创造,书家引导着他的欣赏者去遐想,去回味,“既使心灵和宇 宙净化,又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书法的意境往往随着书家的修养而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阔度,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大、重、 拙”。唐代的颜真卿、近代的康有为都力求创造出一种雄伟、高深、博大、厚拙的风格意境。而宋 代的苏、黄、米诸家,则极力创造出一种静远、空

10、灵、幽深、雅健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取材于欧阳龙历代书法作品赏析)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 一项是(3 分) A书法艺术鉴赏范畴包含书法中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 B钟鼎、石鼓和秦代小篆,多是中锋用笔,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 C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来构建每个字的稳固重心。 D为实现书法作品大、重、拙的意境,书法家应注重提高个人修养。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6 分) 二、本大题共 6 题,共 2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题。(共18 分) 秦武安君伐韩,拔野王。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

11、,以按据 上党民。王龁因 伐赵。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 怯不战,怒,数让之。 秦相应侯又使 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 精品 文档可修改 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 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 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 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 赵不将括则已 ,若必将之,破赵军者 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 身所奉 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

12、以百数,王所赏赐者,尽以 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 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 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 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 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 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 道绝。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 人皆降。武安君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

13、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 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以按据 上党民 按据:收拢安抚 B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 怯不战 更:更加 C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奉:两手捧着 D张 二奇兵以劫之张:设置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王龁因伐赵 母因 曰 B秦相应侯又使 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 使 赵不将括则已 C以 天下莫能当 尽以 与军吏士大夫 D使赵不将括则已 吾已 决矣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精品 文档可修改 A怒,数让之。 赵王怒,多次责备廉颇。 B

14、若胶柱鼓瑟耳。 大王的行事就如同胶柱鼓瑟一样不妥。 C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赵奢不能难倒赵括,但也不认为赵括真会用兵。 D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父子并不同心,赵奢希望大王不要任用赵括。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国散布谣言,离间赵国君臣,使得赵括当上了将军。 B赵王不听谏阻一意孤行,撤换了廉颇,导致赵军大败。 C赵奢为将时,尊重并爱护麾下的将士,与之同甘共苦。 D赵括曾分兵两路,企图突破重围,可惜最终未能成功。 10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为什么赵括兵败在战前就已经注定了。(6 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 题。(共 7 分)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15、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 1】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 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论语雍也)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先进) 精品 文档可修改 注释:【1】愈:胜。 ( 1)因为对“与”的理解不同,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弗如也/ 吾与女 / 弗如也”,有人断 句为“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请你分别说明这两种断句中“与”的意思,并

16、解释全句的意思。( 4 分) ( 2)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3 分) 三、本大题共5 题,共24 分 .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 题。(共12 分)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1】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 2】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释:【1】陈维崧:清初词人,早年生活优裕,后经历易代,浪游南北。【2】轩举:高昂飞 扬。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词描写了苍鹰掠过山岭、平原、天空时的飒爽英姿。 B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老有所为的兴奋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C咏物诗词有时托物言志,有时借物讽世,这首词重在言志,兼带讽世。 D词有豪放、婉约之分,这首词慷慨沉郁,气势飞动,颇具苏、辛风采。 13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描写天寒风紧、满地碎石的场景。 B“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回忆昔日醉酒袒衣、举臂待鹰的神态。 C“男儿身手和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