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20200926122739)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556397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6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20200926122739)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20200926122739)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20200926122739)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2020092612273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20200926122739)(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名著阅读。 (1)看人物。 看下面含 “ 闹 ” 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回目列举)西游记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水浒 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人物: 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 认识: _ (2)品艺术。 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我选作品 _, _。 【答案】( 1)孙悟空;孙悟

2、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 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 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 果的特点。(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 贴,变为老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 胜的性格。) (2)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书中有句话说:“ 这一张文 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 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

3、明,作者将它比喻为“ 遮羞 布” ,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 镀金 ” 、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解析】 【分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 闹” 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简单的 概述情节。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如: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 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 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 不怕性格特征;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险遭解差谋害,鲁智深跟至野猪林相救,体现了他 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尽显英雄本色。 (2)结合小贴士中的讽刺方法

4、,选择围城或格列佛游记,结合其具体内容,分 析讽刺手法的运用即可。格列佛游记中夸张的讽刺手法,如:在小人国,其国王只是 比其他臣民高出一个指甲的高度,而他却把自己任命成宇宙界最神圣、最高的统治者。然 而,小人国的臣民想要升官,采用的方式则是跳绳。也就是说跳绳的高度是和职位成正比 的。如:对于一个部长来说,并不是要求他有多少的才能,而只要身手敏捷即可。通过主 人公游历小人国的经历,作者是在讽刺18 世纪英国政府的平庸和无能。 故答案为: 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 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 后果,最后

5、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 的特点。(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 贴,变为老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 胜的性格。); 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书中有句话说:“ 这一张文凭, 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 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 遮羞布 ” ,讽 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 镀金 ” 、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点评】 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

6、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 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 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本题考查名著艺术手法。解答此题,要结合选文分析格列佛游记和围城的讽刺 艺术。结合名著相关内容来解答。 2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的 “ 昏鸦 ” 是指 _ (2)下列对 “ 夕阳西下 ” 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B. 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C. 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D. 烘托抒情

7、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 【答案】 (1)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C 【解析】 【分析】( 1)理解词语意思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 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昏:傍晚。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 夕阳西下 ” 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美。A.“流浪旅 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表述错误。 B.“温情 ” 表述错误,无中生有。D.“ 怅惘若失的心绪” 。应是传 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故答案为: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C 【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就能 完成。 本题考查句子的做的鉴赏,考生要整体理解

8、诗歌内容,领悟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写作特 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能够判断出正误。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 杨花 ” 和“ 子规 ” ,有哪些作用?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 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 “ 语近情遥 ” 之妙, 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杨花落尽子规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 不如归去 ” 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 恨在内。融

9、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 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解析】 【分析】(1)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从自然现象来说,杨花落 尽,子规啼鸣是在暮春时节,因此“ 杨花 ”“子规 ” 点明时令。另外,“ 杨花 ”“子规 ” 都是古诗中 非常重要的意象,“ 杨花 ” 含有飘零之感,“ 子规 ” 含有离别之恨,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 里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担忧

10、之情。因此诗人选择这两种景物就烘托出烘托出一种哀伤愁 恻的气氛。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自己的朋友被贬到龙标,诗人非常同情 朋友的遭遇,担心朋友路途的安危,自己又不能随同朋友前去,只能把这种感情寄托在月 亮身上,希望月亮能代表自己一直伴随着友人到遥远的地方。因此,诗人的感情比较复 杂,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 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故答案为: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 不如归去 ” 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

11、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 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 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 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 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 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2、,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 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 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 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长寿山居元夕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 , 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 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 当时金统治者 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

13、的树叶漫天遍野, 大雪堆积在门外。 (2) 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 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 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 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 命运的担忧。 【解析】 【分析】( 1)这两句诗描写的意象有:微茫的灯火、荒村、满山的黄叶、拥堵着 门的大雪,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 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结合诗歌内容、诗人的经历、当时的背景理解诗人的感情: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 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诗句“ 只留孤影伴黄昏” 就非常直接地表达了母亲去 世后对

14、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一二句的景物描写及“ 三十九年何限事” 的感 叹, 则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以及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 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故答案为: 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 雪堆积在门外。 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 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 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 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 运的担忧。 【点评】 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 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

15、饰词或运 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 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5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 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 昔人 ” 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 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 诗歌前四句三见“ 黄鹤 ” ,二见 “ 去”“

16、空” ,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 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 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 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 ou”韵,韵脚是 “ 楼”“悠”“洲”“愁” ,读起来朗朗上口,音 调和谐,旋律优美。 【答案】 C 【解析】 【分析】 ABD 赏析正确。 C.这首诗表达诗人的思想愁绪,诗人所描绘的景物也不 是家乡的景物,谈不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 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 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 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 诗眼 ” , 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 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 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