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554092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 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 【分析】( 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 词“ 平”“阔”“正”“悬” ,既

2、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 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 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 江天之上。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 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

3、脑里想象这样的 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 的享受。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 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 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 诗人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 楚云端 ” 。 (1)请结合诗歌首联内容,具体说说诗人是如何写出“ 早寒 ” 特点的。 (2)“ 乡泪客中

4、尽,归帆天际看” 两句集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它们在抒情方式上又有 什么不同? 【答案】(1)诗人抓住了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秋天景象,又以北风 呼啸来渲染,突出寒冷的特点,点出题目中的“ 早寒 ” 。 (2)两句诗集中表达诗人思乡情切,不能归去的无奈和悲苦;“ 乡泪客中尽” 实现直抒胸 臆。 “ 归帆天际看 ” 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解析】 【分析】( 1)首联是写景句,要体会“ 早寒 ” 这样的季节、氛围特点,要抓住具体 景物分析把握。“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 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5、。但是单说秋,还 不能表现出“ 寒 ” ,作者又以“ 北风 ” 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 早 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2) “乡泪客中尽 ” 中的 “ 乡泪 ” 直接点明了乡思,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 归帆天际看” 写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 天际 ” 的 “ 孤帆 ” 。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 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乡泪客中尽 ” 中的 “ 乡泪 ” 直接点明了乡思,“ 客” 点明身份,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是直抒胸臆。“ 归帆天际看 ” 写“ 归帆 ” 和“ 天际 ” 等景 物组成的

6、画面,借家人想自己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是借景抒情。 故答案为: 诗人抓住了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秋天景象,又以北风呼 啸来渲染,突出寒冷的特点,点出题目中的“ 早寒 ” 。 两句诗集中表达诗人思乡情切,不能归去的无奈和悲苦;“ 乡泪客中尽 ” 实现直抒胸臆。 “ 归帆天际看 ” 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特点。回答本题时需扣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 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抒情方式。回答本题时需从整首诗营造的意境入手。 【附参考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 海迷迷茫茫。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

7、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 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答案】(1)两首诗都以“ 空山 ” 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 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 反衬 ” ,以 “ 人语 ” 反衬其静,用“ 返景 ” 反衬其幽暗。山 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

8、用比兴。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鹿柴第一句“ 空山不见人 ” ,先正面 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 空山 ” 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 却有区别。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 净;而 “ 空山不见人 ” ,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 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 ” ,把 “ 空山 ” 的意蕴具体化了。两首诗 都以 “ 空山 ” 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 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鹿柴“ 但

9、闻 ” 二字写寂静的空山尽管“ 不见人 ” ,却 非一片静默死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 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 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一二句是以有声反 衬空寂。山居秋暝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 赋” 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 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1)两首诗都以“ 空山 ” 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 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 反衬

10、 ” ,以 “ 人语 ” 反衬其静,用“ 返景 ” 反衬其幽暗。山 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点评】( 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答题时应注意,比较阅读是将两篇内容和形式上 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 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鹿柴和山居秋暝两首诗都以“ 空 山” 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时应注意,鹿柴写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 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 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

11、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 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 写人,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 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4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 _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从 “ 差、千、逊、少” 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白处,应为_。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 (1)逊 (2)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词句意

12、思。根据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最 后二句中的对偶修辞,第4 句的 “ 输” 字判断, “ 逊 ” 字最恰当。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 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 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 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评章 ” 即评价。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 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揭示的人生哲理。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 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 骚人阁笔费评章” 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 据。读完全诗,我

13、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故答案为:( 1)逊 (2)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词句意思。答题时应注意,“ 逊” 字,和下句的“ 输” 字构成对偶 关系,写出梅花比不上雪的白,也紧扣“ 骚人评章 ” 。而 “ 差、千、少 ” 三字均不合适。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揭示的人生哲理。答题时应注意,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 三分 ” 形容差的不多,“ 一段 ” 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

14、可以测量。包含的哲理是: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 所长,各有所短。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季节的杭州?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1)杭州之秋。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 潮。 (2)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解析】 【分析】( 1) “ 月中寻桂子”“看潮头 ” 中秋节赏月尝桂子,看钱塘涌潮所以是秋 季。 (2)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 焰还要红

15、。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 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 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对杭州风物的赞美和眷 恋,对江南深深的热爱。 故答案为: 杭州之秋。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 潮。 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内容,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 的生活经历和处境进行分析。 6阅读次北固

16、山下,完成下面的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 客路 ” 后写 “ 行舟 ” ,那种人在江南、神驰 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 “ 风正一帆悬” 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 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 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 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 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2)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答案】 (1)C (2)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3)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