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杨煤矿综合瓦斯治理方案文本

上传人:tang****xu7 文档编号:146547450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杨煤矿综合瓦斯治理方案文本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北杨煤矿综合瓦斯治理方案文本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北杨煤矿综合瓦斯治理方案文本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北杨煤矿综合瓦斯治理方案文本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北杨煤矿综合瓦斯治理方案文本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杨煤矿综合瓦斯治理方案文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杨煤矿综合瓦斯治理方案文本(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杨煤矿综合瓦斯治理方案文本淮北市北杨煤矿矿井综合瓦斯治理方案为建立健全“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十六字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有效防止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17号)、安徽省煤矿瓦斯治理规定(皖经煤炭:198号、煤矿安全规程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市煤炭局淮煤90号文件的精神,就进一步加强我矿“一通三防”(瓦斯治理)工作,特编制我 矿矿井综合瓦斯治理方案。一、矿井概况(一)、井田位置及交通北杨煤矿位于淮北市南约10km,矿井坐落在杨庄矿井田东翼一水平511采区,主要残复采报废采区边角遗煤和阶段煤柱,属于残复采矿

2、井。行政区划为烈山区烈山镇,隶属于烈山区煤炭局管辖。矿区煤炭外 运有符夹铁路于杨庄矿南 3.5km处经过,可直通京沪、陇海两条干线。 矿区东0.5km处是淮北市东外环路,向南 5km直达合徐高速入口,矿 井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矿区地势平坦,海拔 +31m,大部分为农田、沟渠,最高洪水位 +32.5m,年降水量为800mm左右。(二)、井田范围本矿井井田范围:南起 5煤层露头,东以31勘探线西370m与土 型矿相邻,深部东翼到原杨庄矿5111机巷,西翼至5116机巷一带,开采上限-56m,下限-154m,由东、西两翼两个独立块段构成,走向长 1400m,倾斜宽约400m,井田面积0.54

3、km2。(三)、矿井储量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为下二叠系石盒子组 4、5煤层,煤层倾角16 -25。,煤质:4煤层分为贫煤、无烟煤、天然焦三个煤种,5煤层分为贫煤、瘦煤两个煤种。截止 底全矿4、5煤资源储量万t ,其中可采储量为万t ;另有天然焦储量为万t ,回采率88%。矿井核定生产能力 6万吨/年,服务年限 年。(四)、开拓方式本矿井采用一对立井开拓,主井落底一67m,在67m水平经主运输石门至5煤,风井在61m水平经主回风石门至 5煤,在5煤布置下 山至开采水平;全矿井布置两个采区,西翼一采区,东翼二采区,开采 顺序:先采西翼采区 5煤,后采东翼采区4煤、5煤。(五) 、生产现状现矿井只有“

4、一面一头”生产,分别是西翼采区5煤110m水平的516采煤工作面和东翼采区 4煤411改造风巷掘进工作面。(六) 、开采技术条件1、煤层赋存条件(1) 五煤层位于下石盒子组下部,下距 K2一般为11m,煤厚2.965.09m,平 均3.50m左右,复采煤厚1.0-2.0m,区内穿过该煤层钻孔 7个,煤层结 构简单,为半暗光亮型煤,呈磷片状。(2) 四煤层位于K2之上25m左右与5煤层间距约 11m。煤层厚度 0.51 2.27m,平均1.08m。该层原始沉积较为稳定,因岩浆侵入而受到严重 破坏,特别是西翼被岩浆分为4上、4下两个分层,区内 6个钻孔均见煤,可采点2个,占见煤点的33%。区内6个

5、钻孔不可采见煤点 3个, 风化带不可采见煤点1个。煤层结构简单,为暗一半亮型,块状。(3) 三煤层位于K2之上50m左右,与4煤层顶板距5.4m左右,区内5个钻 孔均见煤,但可采点仅 1个,煤层厚0.40.83m,为不稳定薄煤屋,由 于煤厚较小,失去了开采价值。2、瓦斯据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经安徽省经济委员会皖经煤炭函号文件批复,全矿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为n3/min ,全矿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为m ,本矿井确定为低瓦斯矿井。3、煤尘爆炸性和煤层白燃倾向性4月9日本矿井将主采煤层煤样(西翼采区5煤层5110采面的煤样、东翼采区411掘进头的煤样)送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 部重点实验室鉴定结果

6、报告为:西翼采区5煤层的煤尘具有爆炸性,东翼二采区4煤层的煤尘无爆炸性。2月6日本矿将采煤层煤样(西翼采区5煤层5110采面的煤样、东翼采区411掘进头的煤样)送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鉴定结果报告为:西翼采区5煤层和东翼二采区4煤层白燃倾向性为三类,均属不易白燃煤层。4、地温本井田根据杨庄矿的地质资料,平均地温梯度为0.9 C /100m,小于3C /100m地温梯度值,属正常地温区。5、水文地质条件影响我矿的生产安全的水系划分如下:(1)第四系冲积层孔隙含水组该含水组普遍分布于井田范围内,由棕黄、浅灰、灰白色中粒砂组成,主要为第四系冲积物,覆盖于煤系地层之上,部分地段直

7、接覆盖在 太灰、奥灰等强含水层露头之上,厚度020.86m,平均10.46m,渗透系数K为0.92 26.13m/ d,地下水位埋深 3m左右,与地表水体形成 统一的水面,水力联系密切。水位随季节变动明显,水质类型为HCC3Ca Na型,矿化度小于 2 g /1 ,含水丰富;但该水系有一隔水层位于第四系底部,煤系地层之上,厚13.645.53m,平均30m左右,分布较稳定,为第四系与煤系间良好隔水层。实践证明:如果防水煤柱留 设合理,可有效隔离第四系孔隙水与下伏基岩间的水力联系,从而避免 地表水、冲积层水对本矿米掘造成的影响。(2) 5煤裂隙含水组该含水组从3煤层顶板至 卮铝土层,厚80m左右

8、,由深灰、灰色 中细粒砂岩组成,为主要含水层段,砂岩总厚15.4721.5m,平均20m,该含水组是构成本矿井正常涌水的主要水源,原开拓、生产中出 水点涌水量均在 10m3/h以下,现已疏干,但在采空区或老桐可能积存 一定水量。(3) 主井井筒淋水我矿主井井筒由于在建井时井壁注浆不实,致使局部接茬处淋水, 该涌水量在2m3/h左右,这也是矿井唯一涌水之处,如排水设施合理, 对矿井安全构不成威胁。(4) 6煤裂隙含水组该含水组从 K2铝质泥岩底板至太原群黑色泥岩顶板,总厚110m,以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为主要含水层,砂岩总厚度32.5 66.98m,抽水钻孔单位涌水量q为0.00070.07L

9、/ s m ,渗透系数 K为0.00250.13m/ d,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C3 - Ca Na型,矿化度0.40.91 g /1。该含水组对本矿并不构成威胁。(5) 太原群灰岩岩溶裂隙含水组该组总厚度162m,以深灰色、灰色、浅灰色岩为主,灰岩白上而下共12层,中间厚度有灰包、灰白色砂岩,黑色泥岩,粉砂岩相隔。上段3、4灰较厚,单层厚度 811m,灰岩溶发育,含水丰富,该含水 组已距离5煤层较远,对该矿采掘活动不构成威胁。(七) 、通防系统现状1、通风系统本矿井通风方式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主井(03.5m, S: 9.6m2)进风,新风井(0 2.2m,S: 3.8m2)回风

10、,风井地面装备2台由山东淄博风机厂生产的 FBDCZ(BDK)-618/2X 132kw型防爆对 旋抽风机,风量 25.0-63.3m/s,静压1160-3362Pa,功率2X 132kw,现阶段 132kw单级运行总进风量 1170m3/min,总回风量1200m3/min ,风量满 足矿井“一头一面”生产需求。(1) 西翼采区5煤通风系统:新鲜风流7主井t 67m主运输石 门r -67m512轨道巷t 512轨道下山 110m518轨道巷t 516切眼上 山r516回风巷514回风上山t 512回风巷r 61m总回风石门新 风井7地面。(2) 东翼采区4煤通风系统:新鲜风流7主井7 67m

11、主运输石 门7 5煤511轨道下山7 110m五四石门7 110m4煤411机巷- 100m411采煤工作面t 411改造回风上山r 67m 4煤411回风巷- 67m4煤总回风巷7 61m总回风石门新风井地面。2、安全监控系统我矿安装使用的是江苏常州三恒白动化仪表有限公司的KJ70N型安全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安装了主、备用机,配备了大容量的UPS不间 断电源和1台打印机,并安装了避雷装置,全矿井按标准要求安装设置 了分站5台,井下装4台,地面抽风机房装1台;负压传感器2台,机 电设备开停传感器 4台,电源继电箱 5台,甲烷传感器10台,风速传 感器4台,断电器3台,机电设备开停传感器 2台,

12、馈电传感器3台, 风门开关传感器10台,风筒风量开关传感器 2台,一氧化碳传感器 3 台,温度传感器 5台,烟雾传感器2台,声光报警器 4台,使用线缆 6000米。系统运行前,经检查验收,对井下断电器、各类传感器及线 路的安装地点、数量、吊挂情况进行检查验收,配置符合标准设计方案 要求,线路及传感器吊挂符合标准规定,并对井下各瓦斯传感器进行标 准气样调校、试验,经调校试验各传感器报警点、断电点及断电范围符 合标准要求,断电动作灵敏可靠,馈电状态正常,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系统运行正常。我矿成立了以总工程师直接领导的监控系统管理机构-监控调度室,属通风科下属单位,设监控室主任 1人,值班调度员3人

13、,井下安 全监测工巡检人员每班 1人,备用人员1名,共计8人,确保了我矿监 控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效监测,管理到位。对于我矿的监控系统管理,严格按相关标准落实执行到位。3、综合防尘系统我矿综合防尘系统:地面建有两座100m3水罐向井下供水,井筒、大巷及主要运输巷道的主管路为4 54mm钢管,每隔100m设一处闸 阀,采掘工作面的支管路为4 25mm钢管,每隔50m设一处闸阀。生产 采区按照相关规定在井下各个地点安装洒水、喷雾装置和隔爆水袋,采 掘工作面、运输巷道、转载点处设置洒水喷雾降尘设施,采取湿式打 眼、水炮泥、放炮喷雾、装煤(岩)洒水等措施,以消除煤尘飞扬堆积 现象,工人在有煤岩尘作业场所

14、佩戴防尘口罩。4、防灭火系统矿井防灭火消防管路是和防尘管路共用一路,另在-67m和-110m水平各设有消防材料库,存有灭火器 8只,消防桶10个, 25mm橡 胶软管100m,各类闸阀、工具等。二、矿井地质及瓦斯赋存状况分析(一)矿井煤系地层赋存状况1、区域地层概况本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总厚度约350m,假整合格触于中奥陶统之上,基岩露头为 67m左右的第四系冲积层所覆盖。2、矿井煤系地层赋存状况本井田的主要可采煤层在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2)山西组连续沉积,平均厚在 240m以上,三区厚 80m左右,其岩性以砂质页岩、页 岩、砂岩为主,底部有一层厚约2m的青灰色致密块状铝质泥,含菱

15、铁矿鳞粒,层位稳定,为良好的标志层,定为K2,中、上部以灰杂色泥岩为主,局部为灰白色砂岩和少量粉砂岩。该组共含煤四层,编号为5、4、3、2,二煤层在本区缺失;三煤层属不稳定可采煤层;四 煤层除局部因变薄或岩浆侵入破坏不可采外,大部分为较稳定的薄煤 层;五煤层除局部为岩浆岩侵蚀外,为沉积稳定的中厚煤层,本井田的主要可采煤层是5煤、4煤。3、煤层情况(1) 五煤层位于下石盒子组下部,下距& 一般为11m,煤厚2.965.09m,平均3.50m左右,区内穿过该煤层钻孔 7个。煤层结构简单,为站暗光 亮型煤,呈鳞片状。已开采采区残留煤厚0.401.50m,可复采区残留煤厚多为1.5m左右。(2) 四煤层位于K2之上25m左右,与5煤层间距约11m。煤层厚度0.51 2.27m,平均1.08m。该层原始沉积较为稳定,因岩浆侵入而受到严重 破坏,特别是西翼,被岩浆分为4上、4下两个分层。区内 6个钻孔均见煤,可采点2个,占见煤点的 33%。区内6个钻孔不可采见煤点3个,风化带不可采见煤点 1个,失去了开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