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545829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22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它以难 zh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昭唤它。 (艾青太阳节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zh_ _ _掩 冬蛰虫蛹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 (3)下面词语中“ 旷 ” 的意思与 “ 旷场 ” 中“ 旷 ” 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旷达B. 旷课C. 空旷D. 旷日持久 (4)“ 它

2、” 指太阳,诗人惜墨如金,描绘了_,构成了一幅丰富的画面。 【答案】 (1)遮; zh ;yng (2)昭唤;召唤 (3)C (4)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解析】 【分析】( 1)“ 遮” 不要写成 “ 庶” ,“ 蛰” 不要读成zh ,“ 蛹” 不要读成 t ng 。 (2)“ 召唤 ” 意思是用某种方式或方法把人们唤来,通常口头呼唤某人。“ 召” 指呼唤,用言 语叫人来。 (3)“ 旷场 ” 指空阔的广场,“ 旷” 的意思是空阔。A 项, “ 旷达 ” 指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 心胸、性格。旷:开朗,心境阔大;B 项, “ 旷课 ” 指即逃课,又叫翘课,通指学生无缘无 故、没有正当理由

3、而不去学校上课。旷:荒废;耽误;C 项, “ 空旷 ” 指空荡荡的,视野开 阔,无阻挡物。旷:空阔;D 项, “ 旷日持久 ” 指荒废时日,长期拖延。旷:拖延得太久, 荒废、耽搁。故选C。 (4)由 “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等句子可知,描绘 了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故答案为: 遮 ; zh ; y ng 昭唤 ; 召唤 C 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 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

4、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 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 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述,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概述主要内容。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塞。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题诗一般意旨隐晦,作者别有寄托,不愿或不便标明作品的题目。这首无题一般 认为是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B. 颔联诗人用象征的手法,

5、借春蚕、蜡炬这两个典型意象所蕴含的执著精神既表明至死不 渝的爱情观又表明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推崇。 C.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但愁云鬓改” 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 改” 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应觉月光寒 ” 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D. 尾联中将对方住处比作“ 蓬山 ” ,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2)清人冯班云曾经称赞这首无题“ 秒在首联 ” ,你能结合景物分析首联中“ 东风无力 百花残 ” 一句的妙处么? 【答案】 (1)B (2)“ 无力的东风 ” 、“ 凋残的百花 ” 两个典型意象,既交代了时令:暮春时节,又渲染了离 别时凄楚的气

6、氛。另外,这句诗将别离的伤感与痛苦自然而然寄寓在了景物描写之中,做 到了情景交融。 【解析】 【分析】( 1)B“ 颔联诗人用象征的手法” 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 春蚕到死丝 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 能滴干。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双关),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 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 2)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相见很难,离别更 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东风无力百花残” 作用有三:点明离别的 季节;渲染离别的气氛;以百

7、花凋零的残春之景烘托离情别绪,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从 抒情方式上看,属于情景交融。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 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故答案为: B; “ 无力的东风 ” 、“ 凋残的百花 ” 两个典型意象,既交代了时令:暮春时节,又渲染了离别 时凄楚的气氛。另外,这句诗将别离的伤感与痛苦自然而然寄寓在了景物描写之中,做到 了情景交融。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 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 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 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 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

8、 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 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 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 杨花 ” 和“ 子规 ” ,有哪些作用?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 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 “ 语近情遥 ” 之妙,

9、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杨花落尽子规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 不如归去 ” 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 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 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解析】 【分析】(1)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从自然现象来说,杨花落 尽,子规啼鸣是在暮春时节,因此“ 杨花 ”“子规 ” 点明时令。另外,“ 杨花

10、”“子规 ” 都是古诗中 非常重要的意象,“ 杨花 ” 含有飘零之感,“ 子规 ” 含有离别之恨,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 里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担忧之情。因此诗人选择这两种景物就烘托出烘托出一种哀伤愁 恻的气氛。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自己的朋友被贬到龙标,诗人非常同情 朋友的遭遇,担心朋友路途的安危,自己又不能随同朋友前去,只能把这种感情寄托在月 亮身上,希望月亮能代表自己一直伴随着友人到遥远的地方。因此,诗人的感情比较复 杂,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

11、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 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故答案为: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 不如归去 ” 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 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 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 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12、;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 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 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 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 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 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13、提携玉龙为君死。 (1)“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送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別从_ 和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雁门太守行 ” 是古乐府曲名,“ 行” 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 首联 “ 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 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 颈联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此句中 “ 鼓寒 ” 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 “ 不起 ” 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

14、鼓,斗志难振。 D. 尾联 “ 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 的决心。 【答案】 (1)听觉;视觉 (2)C 【解析】 【分析】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两句,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 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 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 ” ,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 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 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角声 ” 写战斗的号角之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 燕脂凝夜紫 ” 写黑夜间战士

15、鲜血凝成暗紫,写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 C 项有误。诗中 “ 不起 ” 是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 携玉龙为君死” 表现出的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可知,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依然 是斗志昂扬,毫不气馁。 故答案为: 听觉 ; 视觉 。 C 【点评】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 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 活作答。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 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 敌

16、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 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 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 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 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句意,并能由浅入深赏析诗歌,深刻体会战前的紧张气氛、战中 的激烈场面以及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坚强决心。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阳月 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 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 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 头梅。 【注】 驿:驿站。 阳月:农历十月。 殊:实。 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 陇:此处指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