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年秋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学设计(完)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544548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2019年秋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学设计(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版】2019年秋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学设计(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版】2019年秋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学设计(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2019年秋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学设计(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2019年秋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学设计(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将相和 教学目标 : 1、认识“璧、臣”等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 等 12 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预

2、习检测 1. 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 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 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 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 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 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 “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 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

3、把宝玉说成是石 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 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 价值连城。 2.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 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故事发生在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 后 100 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 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 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 又到和好

4、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 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 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 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 (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 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 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

5、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 宰相。) 2. 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 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 (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 “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 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侮 辱拒绝击缶;(指名读,正音

6、、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 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 (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 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 (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 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 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 3. 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 (起因发展结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 2、将相和一课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 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

7、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 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 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 台!”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又是 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 应该怎么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学?(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 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讨论、交流、整理: (1)语言:“我愿

8、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 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 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 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 强暴、机智勇敢) 3、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

9、,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4、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 话, 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 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6、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2)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3)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学生自主学习“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

10、” (1)学生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前后桌四人为小组进行学习。 (2)组织交流学习情况。 (3)小练习: 师:廉将军为什么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最后为什么又负荆请罪了呢? 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精挑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运 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写生动具体,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 三、总结: 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 (引导学生回答) 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 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经过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最终促成了将相 和这一家喻户晓的大故事。本

11、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兴趣 的同学可以自己阅读,去体会其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四、作业设计 1.小练笔:请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语,把蔺相如完璧归 赵这件事简写成100 字左右的小故事。 2.搜集历史故事进行阅读。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 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 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 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 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 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 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