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专题02天文历法(精练)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46451330 上传时间:2020-09-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专题02天文历法(精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专题02天文历法(精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专题02天文历法(精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专题02天文历法(精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专题02天文历法(精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专题02天文历法(精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专题02天文历法(精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02天文历法1下面的文字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B古代男子冠礼取字,女子及笄取字,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名与字的含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关羽字云长。C古代天文历法中,“望”即指“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即望”就是阴历十六日。“朔”为阴历每月初一,“晦”为阴历月末最后一天。D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西汉刘向整理定篇。荀子提倡性恶论,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指青色单

2、衣,官职比较低的官服为青色。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C“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类似后世的散文诗,它讲究韵律和文采,侧重于写景,也时常借景抒情。D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3下列选项中文化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例如:张衡传中的“公车特征拜郎中”。B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正,第二个小时叫作初。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正、子初。

3、C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D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开始的。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不用试用考核可直接任命官职。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D斗牛:斗宿

4、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组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B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望日的次日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D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如曹孟德,即曹操

5、,“孟德”是他的字。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行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行运动所到的位置。“星分翼轸”“光射斗牛之墟”中的“翼”“轸”“斗”“牛”都属于二十八星宿。B古代驾车的马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驾辕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骖。一说服左边的马叫骖,服右边的马叫“騑”。骖服和骖騑,又泛指拉车的马或车马。C秦代时候官吏告假称作“告归”西汉时期,官员休息日叫做“休沐”。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唐代永徽之年,改为“旬休”,官员每10天休息一天,分为上旬、中旬、下旬。D“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是

6、借诗人曹植、谢玄来比拟参加的文人,邺,是曹魏兴起的地方,曹植曾在这里作过公宴诗,其中的朱华指荷花。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问题,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B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星分翼轸”“龙光射牛斗之墟”中的“翼”“轸”“牛”“斗”都属于二十八星宿。C干支纪年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乙巳岁十一月”中的“乙巳”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D古人记日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用干支记日,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三是在一月之内,用朔、望、晦表示旧历每月

7、初一、十五和最末一日。8按题目要求填空(1)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_、己、庚、辛、壬、_被称为“十天干”。(2)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子、丑、_、卯、辰、_、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3)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_、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_、小寒、大寒。9文化常识:辨析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1)赋,是我国的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类似于后世的散文

8、诗。(_)(2)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_)(3)“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中的“参”“商”相同,都是星宿名,前者是“斗宿”和“牛宿”,后者是“参星”和“商星”。(_)(4)“苏子”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与“将子无怒”中的“子”意思相同。(_)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B古人把四季中每个

9、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用“朔”(初一)、“望”(十五)、“晦”(三十)等名称来标识日期。C在春秋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D古人的礼仪中,室内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答案与解析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名与字的含义相反或相对,如关羽字云长”有误,关羽字云长,名“羽”与字“云长”意思相关,属于名与字相关性。2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10、。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A项,“青衫指青色单衣”解说错误,应为“黑色单衣”。故选A。3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A项,错误,“一种自下而上的”应改为“自上而

11、下选拔官吏”;B项,错误,应为第一个小时叫初,第二个小时叫正,子时的两个时辰就叫子初、子正;C项,正确;D项,错误,应为需要考核,合格者方可任命官职。故选C。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C项,唐宋八大家中没有司马光,应是曾巩。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5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错误的一项”。D项中“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错。古人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故选择D项。6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

12、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D项,“借诗人曹植、谢玄来比拟参加的文人”错误,“光照临川之笔”中的“临川”,郡名,谢灵运曾任临川内史,此处代指谢灵运,而不是谢玄。故选D。7A【解析】本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以五言七言为主”说法错误,应是“以四言六言为主”。故选A。8(1)戊、癸(2)寅、巳(3)惊蛰、冬至【解析】

13、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熟记的能力。第一、二题是对“十天干”十二地支内容的考查。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年月日时就象四个柱子一样撑起“时间”的大厦,所以称为四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循环组合: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第三题是对中国“二十四节气”内容法人考查。二十四时节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

14、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9(1) (2) (3) (4)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1)是考查文学常识,(2)和(3)是考查天文地

15、理以及纪年法方面的知识,这三个都是正确的。(4)中“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与将子无怒中的子意思相同”错误,“将子无怒”中的“子”表示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10B【解析】B应该是以“孟”“仲”“季”以示区分。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而且因为以前没有把它列入考试范围,考生并没有多少有意识的积累,现在它“不期而遇”,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作为恢复该考点的第一年,想必不会太难,肯定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单元知识短文及课本后的附录,如中国文学的鉴赏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古代小说鉴赏现当代戏剧鉴赏中国古代文学概述鲁迅的生平和创作唐诗简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