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利用效果事例汇编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6431461 上传时间:2020-09-30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档案利用效果事例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档案利用效果事例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档案利用效果事例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档案利用效果事例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档案利用效果事例汇编(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档案利用效果事例汇编(2007-2009年)赣州市档案局(馆)编印二OO九年七月前 言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汇集起来的记忆,是历史的镜子,是国家的文化财富和重要的文化资源。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档案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们一手抓档案管理现代化,完善检索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一手抓转变职能,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做好查阅接待工作。近三年共接待查阅利用人员近三万人次,利用档案资料30万卷(件)册。为我市和社会各界制定计划、规划,实行科学决策,进行经济活动、城市建设管理,办理房地产权,山林权属界定,编史修志,落实政策以及干部调配、晋级调资、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解

2、决婚姻家庭纠纷, 开展诉讼、公证等一系列活动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依据,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根据近年来档案利用工作的情况,特汇集具有代表性的档案利用工作实例,来展示我市档案利用工作成果,旨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为民服务意识,营造有利于档案工作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做好做实,无愧于后人。 目 录一 落实政策,维护合法权益二 档案化解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三 确定工(年)龄,档案最具权威性四 档案为凭,化解土地林权纠纷五 档案推动重点工程、城市建设等经济发展六 婚姻、移民等民生档案惠及千家万户七 档案是编史修志、学术研究的坚强后盾八

3、 档案提供凭证,维护国家政策的权威性一 落实政策,维护合法权益1、南康市唐江镇坳里村村民刘星秀,1958年参加工作,在国营林场八罗丘三管理区工作,因60年代精简回家,一直在家务农,现根据中央有关社保政策,于2008年4月10日到南康市档案馆查阅有关档案,经查县精简办全宗档案,确有其名册,为其获得低保提供了可靠证据。2、南康市龙华乡中古村曾广金在民国十八年参加革命,民国十九年牺牲,2008年3月20日其孙曾宪明前来档案馆查阅革命烈士花名册,为补助项目提供帮助。3、73岁的林冠连老人系南康市横市镇人,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当时的横市区理发服务行业工作。2008年初,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前来市馆查阅其工

4、作时有关档案,南康市馆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在工商联全宗20号案卷横市区从业人员服务行业栏内查到其名字。符合我省关于城镇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实行养老生活补助政策,为其获得低保提供了充分的依据。4、大余籍知青周玉珍、吴悠英、钟恢英、卢圣英等曾下放在南康潭口镇,2009年6月17日前来档案馆查阅并复制其知青下放存根,为进入社保提供依据。5、2008年9月1日,张秀兰等9人前往南康市馆查阅并复制他们在隆木、横市知青下放档案,为他们申请补助提供帮助。6、原赣县农行干部刘绍芸、薛汉蓉、邓新连三同志是一九六四年三月在赣南会计训练班学习结业由赣南分行统一分配到赣县农行工作的。一九六五年三人试用期满后,按文件规定,

5、同意他们转正定级,并及时呈报赣县人事局,当时由于在“左”的路线影响下,没有按期批准转为国家银行干部,一九六八年下放农村劳动,一九七二年收回信用社工作,一直是大集体编制。2007年,他们要求落实政策,按期转为国家干部,县农行、劳人局、信访办等部门通过查阅县档案馆有关档案,证明刘绍芸等反映的情况属实,报经县委常委研究决定同意刘绍芸、薛汉蓉、邓新连三同志按期转正(从一九六五年四月起)享受国家干部待遇,“文革”中下放期间的工资补发按政策规定办理,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7、2007年我省对参加过对越反击战、中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之战、抗美援越、援朝、保卫西沙群岛且年满45岁的农村退役士兵及城镇失业士兵实

6、行每月定额生活补助政策,凡申请者必须有本人参加战争证明复印件,因此不少农村退役士兵和城镇失业士兵到全南县档案馆查找相关证明材料,像陂头镇岐山村村民何高峰,家住在瑶族同胞杂居的边远山区,退伍后又长期患慢性肾病,生活极为困难,他得知有这一政策后找到全南县档案馆,县馆免费为他查找提供相关证明材料,顺利办好了定期生活补助。县档案局共为像何高峰这样参加过“六次战役”的退役在农村和城镇失业士兵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共有80多人次。8、国家对“三年困难”时期国家机关精减的人员可享受相关生活补助的政策公布实施以来,让一些服从党的安排、长期生产生活在农村的老干部、老同志的晚年重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刘石辉同志

7、就是其中一个,刘石辉(男)是全南龙下乡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入党,曾任乡治保干事、宣传干事,一九六一年响应党的号召,精减到村任党支部书记,后来一直生产生活在农村。一九六六年桃江发生特大洪水,刘石辉带领村民奋力抗灾,自家房屋被冲毁,连精减证也被洪水冲走。2008年他到县民政局申请办理享受相关生活补助,被告知按上级要求须提供精减证明,办理工作一度遇到困难。后经县档案馆工作人员多次查找相关文件和材料,提供出其它有力的佐证,当年八月终于为刘石辉同志办成此事,并开始享受相关定额的生活补助。9、赖福生原籍宁都,1934年参加红军,因部队在全南与龙南交界的金盆山被打散而在全南龙下做长工,解放后长期在供销部门工作

8、,1990年病故。因企业转制,其遗孀叶梅英一直未有遗属补助。经全南县档案局提供相关证明资料和文件后,今年六月起叶梅英开始享受遗属补助。在办理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六张1951年毛泽东主席、谢觉哉邀请赖福生参加国庆观礼、宴会的请柬等珍贵资料,这些资料已在赣南日报、赣州电视台刊载、播放。10、做好干部职工任职资料查阅服务工作,为党政机关团体的公务员工资改革做好相关工作。全南县工商局张民健同志在1992年被县里任命为主任科员,2007年开始公务员工资改革时,她一时提供不出任主任科员的准确资料而犯困,经全南县档案局工作人员查找相关文件而获满意解决。在这次公务员工资改革中,为相关人员提供近50人次任

9、职资料的查阅服务。11、为解决个人工资待遇、工龄计算和退休等问题,2008年10月10日,章贡区农信社王宏宇来到于都县档案局查阅其1968年作为“知青”下放的档案材料,经接待人员细心查阅,王宏宇1968年作为“知青”下放的档案材料和落实政策回城的资料均有清楚记载。我局馆为其解决个人待遇问题出具了档案证明。12、近日,兴国县档案馆工作人员接待了一对夫妇。妻子翁女士原来知青下放时工龄没有计算,现已到了退休的年龄,她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发现,其职工档案中缺少下放时的一段工龄,为此劳动部门要求她出具一份有说服力的证明,才能认定。翁女士为此心急如焚,她在丈夫的陪同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顶着烈日来到了县档案馆

10、,查找相关的档案。根据她的回忆,档案馆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帮其查阅了落实政策办公室的档案,最后找到了翁女士的相关档案资料,并为其提供了原始资料复印件,出具了档案证明。这份档案关系到这对夫妇的切身利益,对他们尤为重要,找到档案后他们如释重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13、2008年6月,档案利用者李某到了退休年龄准备办理退休手续,但由于赣州变动等原因,其个人档案中没有找到其所需工作时间、工种记载等,特来宁都县档案馆查阅。共查阅其中途调动的介绍信存根、劳动调配、劳动工资管理方面等档案近10卷,后查到60年代劳动局全宗档案关于集体、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补贴审批表一卷档案中,有其参加工作时间、工种等信息,该利用

11、者如获至宝,拿着盖有鲜红档案馆证明印章的档案复制件,李某说没想到这里真的保存了这么齐全的档案,否则其近十年的工龄就没有了。14、2008年9月,宁都县档案馆兴冲冲地来了一位村民何某,向查档人员说明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是县里劳动致富“冒尖户”,记得曾受到县里表彰,据说现在可享受相关待遇,特来查找相关档案凭据。查档人员调阅了公社及县政府档案,果真在县政府全宗“光荣册”中找到记录。该村民看着档案中自己的名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人也仿佛年轻了许多,骄傲地说:我们当时都戴了大红花呢。谢谢你们!否则,国家现在有了好政策,我都无法享受待遇。15、现行文件的开放利用,增加了政策的透明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获益

12、匪浅。会昌县某企业的一位师傅就是“红头文件”开放的受益者。他因工资待遇问题与企业产生争议,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后来,他从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在会昌县档案馆已公开现行文件查阅中心可以查阅劳动保障方面的文件,于是抱着一线希望前来查阅。结果如其所愿找到证据,并通过诉讼的方式,让企业真正认识到“红头文件”的作用和依法办事的严肃性,积极履行了法律义务,在企业经营不景气的情况下,做出尽快、尽力补发工资的承诺。这位师傅深有感触地说:“红头文件”与人民群众见面,拉近了干群距离,既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符合民情、民意、深得民心,是落实“三个代表”精神的具体体现。16、2008年8月的一天

13、,会昌县档案馆门前响起鞭炮声,原来是前不久来档案馆查阅档案的几位人员手执锦旗来到了办公室。一进门便说:“感谢档案馆的各位同志,是你们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今天我们几位特意代表1966年定城居民下放的那批人员感谢你们。” 2008年,根据有关文件精神,1962年至文革期间,由国家统一组织下乡插队,后按国家政策规定“农转非”,但未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可以补缴费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档案馆同志想方设法替前来查找档案的人员提供证明,为他们大部分人在社保局顺利地办理养老保险提供了依据。事后他们深有感触地说:“档案太重要了。几十年前的档案能保管得如此完好,多亏了档案工作人员的认真工作。你们的周到服务,解决了我

14、们的后顾之忧,我们确实感激不尽。”17、在德兴铜矿工作的邹桂喜,是建国前入伍的在会昌县工作过的老同志,但本人的干部档案里反映不出是建国前入伍的,因此离休问题较长时间无法解决。该矿派人到会昌县档案馆查到了原干部登记表,证明其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从而及时办理了离休手续。18、原会昌县畜牧场职工邹六庆,因家庭成分是工商业兼地主,1964年被单位列为地主分子而清退回家。2007年7月,邹六庆要求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信访部门到档案馆查实原始档案后,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邹六庆同志落实政策,收回畜牧场作退休处理。19、2007年6月,上犹县东山镇石坑村村民郭政洋80多岁高龄了冒暑到档案馆要求提供其在

15、1954年至1970年在上犹县缝衣社工作经历的证明,档案馆通过查阅县二轻局、劳动局全宗档案证实了其所述,并出具了证明,使其按政策享受了未参保大集体工人200元/月生活补助,同年,该馆共为3000余人次未参保大集体工人出具证明3000余份,目前,该县共有510人享受到了200元/月的生活补助。档案工作服务民生得到了真正体现。20、国家出台了对原大集体上班的手工业工人发放社保补助费的政策,需要有关员工拿到在手联社工作过的证明材料来办理领款手续。原寻乌澄江手联社黄某因工作年限太长无法找到材料证明曾经在手联社工作的资料,经办理部门指点,2008年4月9日,他来到县档案局。通过档案局工作人员耐心查找二轻

16、局1961-1962年的文书档案,终于找到黄某在手联社工作的职工名册资料,从而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每月可固定领取补助费。21、退职人员吴某、刘某因历史问题在寻乌吉潭镇退职,一直在家务农多年。因吴某的儿子听说民政局可以办理每月生活补助金,便到民政局办理手续时,因没有可证明在吉潭镇任职资料,通过到原单位吉潭镇查找后未果,后经镇政府办理人员推荐,2008年8月26日,退职人员吴某、刘某先后随子女来县档案局查阅1949-1952年在吉潭镇工作的职工登记表。通过档案局人员耐心细致的查找,在1952年的吉潭镇员工登记表上找到了在吉潭镇工作的资料,并顺利办好了相关手续,每月可领取人民币100元补助金。二 档案化解企业历史遗留问题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