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必背条文[汇编]

上传人:x****育 文档编号:146428933 上传时间:2020-09-3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经典必背条文[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经典必背条文[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经典必背条文[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医经典必背条文[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医经典必背条文[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经典必背条文[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经典必背条文[汇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经典必背条文中医经典必背条文 内经内经条文精选(条文精选(4 4 条)条) 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 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 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2、,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 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 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 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 鼓,皆属于热。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伤寒论条文精选(条文精选(2727 条)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

3、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 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 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

4、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小柴胡汤主之。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1 / 5 Remove Demo Watermark from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 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9)三阳合

5、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 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

6、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条文精选(条文精选(5959 条)条)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3、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4、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 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5、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

7、汤主之。 6、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 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主之。 7、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 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8、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 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 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9、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0、诸肢

8、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1、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 2 / 5 汤主之。 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 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15、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16、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 梗汤主之。 17、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

9、,咳逆上气,喘鸣迫塞, 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八 18、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 主之。 19、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20、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 之。 21、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22、脾胃虚寒,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 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23、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4、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

10、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 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 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 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2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2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28、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 愈,木防己汤主之。 29、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30、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

11、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 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 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31、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3 / 5 3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3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34、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动聂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35、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36、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

12、,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37、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宜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38、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39、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 主之。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40、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 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41、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42、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43、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44、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45、呕

13、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46、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47、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48、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49、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50、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所以 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51、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 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52、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53、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

14、曰:新 产血虚、多出汗、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 难。 54、产后腹中绞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55、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56、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 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4 / 5 57、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58、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59、问曰:妇人年五十所,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 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当以

15、温经汤主之。 60、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 温病学温病学精选(精选(1010 条)条) 1、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 2、叶天士温热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 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 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 张矣。 3、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 引饮。 4、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

16、羌活苍求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羌活。 5、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瘟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 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6、吴鞠通温病条辨: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7、吴鞠通温病条辨: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8、吴鞠通温病条辨: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 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9、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 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10、吴鞠通温病条辨:治外感如将, (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 益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 ;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 见,而人登寿域)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 不沉) 。 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