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PPT课件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6423409 上传时间:2020-09-30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3.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PPT课件(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 终结,3,本章教学的具体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 的内容与结局,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 进步性;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 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 历史性巨变;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正确认识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 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 然趋势。,4,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封建帝制的覆灭 2、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 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5,本章要回答的四大问题:,1、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 的必要性、争议性、进步性的?,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领了 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 了什么?,6,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

3、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 会上的报告 ,7,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4、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清末“新政”及其破产。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所谓的“新政”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统治下去。” 列宁: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461页。,8,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4年1月13日,日俄战争爆发,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扩张 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反抗此起彼伏: 收回铁路、矿山利权的运动 抗捐抗税

5、斗争、 抢米风潮、 会党起义、 工人罢工。 这些情况表明,随着晚清政局的演变,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长沙抢米风潮,9,(二)清末“新政”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实行“新政”。 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简表,10,新政内容如下: A 编练新军: 袁世凯聘德国教官,在小站成立新建陆军督练处,设立步队、马队、炮队。新政后改行常备军制成立总理练兵处以奕劻为总办袁世凯为会办铁良为襄办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拟在全国以新军取代旧军(八旗绿营)。,11,到清亡为止共练成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四个

6、标和两协禁卫军。,新建陆军在小站采用西法练兵,12,B 废科举、兴学堂: 颁定钦定学堂章程,颁布新学制,中国近代教育体制与教育宗旨确立。实业教育颇著成效。,图为直隶学务公所外景,13,C 派遣留学生: 留学高潮。培养了大批科技、法政、教育、军事等人才。,留日中国青年学生,14,D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1902年始,清廷制订保护和发展工矿、铁路和商务等实业的律例。1903年9月,设立商部,直隶设北洋工艺总局。1906年,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和邮传部。 新机构的建立与律例章程的健全,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铁路矿务的发展尤为显著。,15,E 预备仿行宪政: 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归国

7、后预备仿行宪政。,16,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预备立宪,两年后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幼年登基时的溥仪,17,皇族内阁: 1911年5月,改设内阁,任命奕劻为总理。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人们称它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18,请愿运动: 要求撤销皇族内阁的请愿运动迅速兴起。立宪派举行咨议局联合会,向都察院呈递奏折,遭清廷拒绝。立宪派代表发表宣告全国书,随后又发出通告各团体书,声明“续行请愿”。此时,武昌起义爆发。为平息革命,稳定统治,清廷不得不屈从袁世凯的压力,解散皇族内阁。,19,揭露责任内阁真相的漫画,揭露清政府立宪实质的漫画 图的左上角用四个滑稽字组成一对葫芦,这四个字是

8、“立宪”、“专制”。葫芦下面写上“依样”两字,20,辛亥革命前夜,整个社会经济也到了崩溃的边缘: 按辛丑条约中的赔款规定,清政府每年须偿还白银2200余万两; 19001911年,清政府举借的外债高达3.4亿两; 1910年,清政府财政收入29696万两,支出33865万两,为解决财政困难,清政府把大量赔款、偿还外债的负担分摊到各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激化; 田赋盐课等旧税一再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层出不穷。 数据来源: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 周育民:清末财政与晚清社会。,21,一切事实表明,清政府已经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

9、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选集中册P145,22,23,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与李鸿章、梁启超等人的接触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改良道路走不通,使孙中山转变为反清革命思想 “孙先生所以要上李鸿章书,就因为李鸿章在当时算为识时务之大员,如果能够听他的话,办起来,也未尝不可挽救当时的中国。岂知所以希望完全成泡影。所以到了这时候,孙先生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找人入会,一定要反抗满清政府。”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1册,P28。 1

10、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诞生。,24,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11月, 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第一次喊出 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将振兴中华与发展资本主义的理想结 合起来,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 纲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 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第二年,策划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 失败后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这表明以孙中山为 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 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

11、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 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25,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26,(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27,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革命运动舆论先行,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 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章炳麟、邹 容、陈天华等是这一时期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代表。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 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1905年

12、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 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 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 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8,1905年8月20日,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二排左起第7人)与同盟会会员合影。,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29,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 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 权”的十六字纲领归纳为民族、民权、民

13、生三大 主义,即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 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也就是要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及其媚外政策。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他们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 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民报发刊词,30,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国。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 了广大劳动群

14、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 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他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 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但是,孙中 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 民的土地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 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政纲 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和民主权

15、利的愿望,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它 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31,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前提,核心,补充,性质: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2,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 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 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论战的内容。 一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二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三是要不要社会革命? 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

16、清了革命与 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33,辩论基本上澄清了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这种牺牲更多的是带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祉。 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须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财富不均等社会问题。,34,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