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法律申论范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6418403 上传时间:2020-09-3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法律申论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0法律申论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0法律申论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0法律申论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0法律申论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法律申论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法律申论范文(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法律申论范文 xx年国考申论(副省)试题 5、“给定资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要求:自选角度,见解深刻;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总字数1000-1200字。 导言 国考作文难度较大,在于难以找到“入口”关键词的定义及有关的逻辑关系。对“礼”的定义,是破解本题写作思路的关键。如果无法清晰界定什么是礼,则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通过梳理全部给定材料的线索,可以得出材料中心内容是探讨民族复兴与国民素质的关系,反思当前国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文化素养对民族复兴大业带来的阻力

2、。材料主旨(思想倾向)也很明确,那就是只有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文化素养,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在种种手段中,充分利用、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尤为重要,例如“学礼”。 “不学礼,无以立”源自论语。这句话中,“礼”指礼节、礼仪;“立”指立身,即立足社会、待人处事。“不学礼,无以立”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学礼仪礼节,在社会无法立足。不过,根据材料3中对“礼”的适度引申,“礼”在本题中的内涵应当界定为“规矩”。依此,“不学礼,无以立”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不学礼,不强化规矩意识,国民素质无法提高,国家无法实现发展目标。材料3对题干中核心术语的内涵进行清晰的指引,这在国考中很少见,写作时应

3、该予以重视。 尽管本题可以有多个写作角度,但都应当以“礼的内涵是规矩”为前提,否则极有可能抛开材料自说自话。很多知名机构的范文对礼的定义,要么是“礼仪”,要么是“文化修养”,要么是“传统文化”。有人或许担心定义片面,干脆“提了个大箩筐”,把跟礼有关系的东西如“礼制、礼仪、礼节、礼貌、礼义”都往里面塞,就差“礼物”一词了。有的更离谱,干脆避开了礼的定义,写了半天都没有说清楚礼到底是什么。有的则另辟蹊径,通过炫耀文采,通过生花妙笔,通过某些朦朦胧胧的、似是而非的诗意盎然的句子,避开对实质问题的探讨。八十岁老太太如何打扮,都成不了十八少女。再好的“衣服和化妆品”,都骗不过阅卷者雪亮的眼睛。 这些范文

4、的逻辑错乱,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作者没有找到写作的“准确入口”,一直在门外转悠,最后随便找个“洞口”硬着头皮钻了进去。再打个比方吧,他们的写作,如同一个不慎走失、徘徊在大街上的年幼孩子,找爹心切,随便遇到个人跟他爹有几分相似,就开口叫爹了,最后满大街都是“爹”了。其实“爹”就在身边,看不到是因为小朋友心里慌乱。我相信只要他们有点反省精神,就不难发现自己的范文漏洞明显,甚至狗屁不通、自欺欺人。 范文的作用,在于给考生学习和备考时提供清晰的指引和有益的参考。某些偏题跑题、逻辑混乱、不着边际、卖弄文笔、自欺欺人的范文,只会使考生对申论写作的认识更加模糊,更加无可适从,最终失去正确的方向。 关于礼以及原

5、始儒学,我在范文后面写了简要的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看这几年的国考申论,那些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尤其是先秦经典功底不够的考生很可能会吃亏。 论学礼的当代价值 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几千年来,礼以其德性的光辉照耀中华民族的文化之路。随着 _变迁,礼的内涵已然演变为符合当代道德期望、文明要求或政治纪律的“规矩”,但其崇德向善的基本精神始终如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今天,礼在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国家发展中依然扮演重要角色并发挥巨大作用。不学礼,无以立。 学礼,是确立个人立身之道的前提。人是社会的人。礼包括道德义务和文明规范,是个体在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起码要求。当

6、下,种种行为失范现象频频发生,令人眼花缭乱。如北大某教授口出污言、某网红“宁做小三,不嫁穷人”、地铁上小便、飞机上斗殴、行人横穿马路、富人 _、学术造假、 _播报,等等。这些现象起因或许不同,但都基于道德滑坡和责任缺失,根源则在于对规矩的漠视。在经济发展物质繁荣的今天,人们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更多的个人自由,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倘若人们对于自身种种失礼行为不加约束改正、甚至习以为常,那么不难预料的是:其个人品德必然蒙上尘垢,个人形象必然倍遭鄙视,个人发展必然困难重重。“出乎尔者,反乎尔者”,最终其立身处世也无从谈起。 学礼,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俗话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礼涵盖道德的诸多领域

7、,是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契约,反映个体间道德上的相互承诺和相互期望。当下,因失礼而导致社会局部失序已是不争的事实。如职业道德领域:学校乱收费、师生关系变成合同式的知识供给、医生开大方吃回扣、执法人员拿卡要、市场商贩缺斤少两;如社会公德领域:佛山“小悦悦事件”中冷漠的路人,街上无人扶起的摔倒老人,小区里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再如家庭美德领域:父慈子孝蜕化成金钱关系,兄弟为争夺财产大打出手,夫妻之间互不信任,等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违礼的本质是对道德契约的破坏。因此可以设想,倘若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人情冷漠、尔虞我诈等现象大行其道并不断加剧,那么人们在道德上的相互承诺和相互期望必然落空,社会风气

8、趋于恶化,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局面也终将难以为继。 学礼,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着力点。民族复兴是全体中 _梦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既取决于国家硬实力的飞跃,也有赖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良好的国民素质和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题中之义。当下国际交流趋于频繁, _一举一动,既展示了自身的文明教养,也代表了国家形象。遗憾的是,很多令自身蒙羞、令国家形象蒙垢的不文明现象频频发生,如国人随地吐痰、随地小便、攀爬花木、涂鸦文物、乱扔垃圾、大声喧哗、不尊重当地宗教习俗,等等。 _行为给国际社会的中国认知带来消极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造成巨大的冲击。这些失礼现象源于道德水

9、平的滑坡和文明素质的低下,更源于规矩意识的淡薄。要改善这一局面,必须通过学礼不断滋养国民的德性。 学礼价值的当代解读,本质上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创新。只有学礼、知礼、重礼,并在实践中深刻领会中华礼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现实意义,才能提高国民素质、奋发民族精神并最终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附:礼的简介 礼是某些具有“仪式感”的举措,源于古代部落习俗,本质上是行为规范或和仪式仪轨,故并非中国古人所特有(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不过,在体系庞大、规矩繁琐的“礼”中附上道德属性并上升为国家 _,与国家兴衰、事业成败、道德美恶直接挂钩,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这源于孔子。 礼的集大

10、成者是西周初期的周公,他是孔子的偶像。春秋时期诸侯兼并、天下失序。孔子将天下乱套的根源归结为“礼崩乐坏”、人心不古(不安于本分),故此他认为通过“复礼”来恢复天下秩序是首选的救世良方(其实就是主张走周公的老路)。孔子认为,天下安定的根本在于等级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等级秩序的手段有二,一是硬手段(刑、法),二是软手段(德、礼)。软手段比硬手段更管用的理由是“民免于无耻”,即礼有助于将等级和规矩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认知和自觉行为,有助于通过培养羞耻感(道德意识)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 在孔子的年代,孔子本人四处碰壁,儒学也不吃香。但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2000多年来儒学久盛不衰,礼不但成为官

11、方 _的主体,而且成为各个社会阶层(上至帝王高官,下至普通民众)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核心守则。违礼(失礼、非礼)后果严重,甚至不可饶恕,例如明朝张居正“夺情事件”。礼杀伤力为什么这么大?道理很简单,因为礼附加了道德评价。通过一个人是否守礼,就能判断出他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庸人还是贤者。在古代,有些人被骂为“禽兽”,这并不说明他干了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情,而往往在于他不守礼。即使今日,礼以及它所附着的道德评价,在中 _生活中处处可见。 论语是礼思想的发端之作,此外与礼文化有关的著作主要是“三礼”,分别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前二者都是一些详细的仪式仪轨的记载,而礼记则是儒家礼文化思想的集中阐述。无论是“十

12、三经”还是“四书五经”,“三礼”都位列其中。中华文化的传承性超过世界上的任何民族,直至今天,很多我们熟悉的礼仪礼节,其延续时间超过千年,例如聘礼、丧礼中的“头七”。 礼产生并扎根于农业文明和专制社会,很多具体的规定可能过时。但是,其崇德向善的基本精神永不过时、历久弥新。 申论文章的阅卷规则是分档给分,掌握好决定档次的标准,就明白了努力的方向。而这些标准,也就是作为一篇好的申论文章的必备要件,具备的越多,分数自然是越高。按照四档给分制来说,一档可以得满分40分,最低也有36分,而一旦被划分到四档里,那么最低就是0分,最高也只有15分,这中间的差距,一目了然。具体分档标准如下: 一档(36-40分

13、):文章紧扣题目要求,符合材料主旨,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论证逻辑性强,语言表达流畅,建议或主张合理、有效。 二档(26-35分):文章紧扣题目要求,符合材料主旨,结构合理,论证比较充分,表达比较流畅,建议或主张比较合理,有一定现实作用。 三档(16-25分):文章内容不完全符合题意,或虽然符合题意,但主旨不明确、观点混乱、结构有缺陷,语言能力不佳。 四档(0 -15分): 文不对题,或偏离材料主旨,或观点错误,或结构混乱,或语言表达能力差(上述问题出现任意一个)。大段抄袭材料不给分。 可以看出,评判文章的标准,无外乎就是对主题主旨的把握,结构及行文过程,观点是否鲜明及合理,语言表达等。这几个方

14、面做的越全面到位,档次越高。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只要某一个方面出现严重的问题,档次的掉落就会非常严重。可以这么讲,要想达到一档,上述几个方面必须同时具备,而要落入四档,只要有一个方面严重失误就够了。从这一点来说,文章的好坏取决于“综合性能”,单项突出其实是不起什么作用的。这就像一个人严重偏科,高考一般是考不过样样都中不溜的那种人的。最后附一篇我自己写的文章,做参考: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但当前,我国制造业整体面临转型之殇,已然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15、展的掣肘。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 _、建设世界强国的 _。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国际形象不佳,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层次、质量效益、对外拓展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我国只有抓住这次工业革命的脉搏,才能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抢占未来先机。这对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