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土地资源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土地资源ppt.ppt(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地资源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生长植物并能结果的疏松表层。它是陆地生物生长的基质,离开土壤,多数陆地生物无法生存,农业生产也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土壤又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有些土壤还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土壤和土地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土地是具有一定面积并且边界多少确定的地理单位,是一个或大或小的地域。1972年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关于土地评价的专家会议上,对土地下了科学的定义,并被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所接受。该组织1976年出版的土地评价纲要一书引述了如下的定义:“土地是地球表面的区域,其特性包含上下与该区域垂直的生物圈的所有相当稳定或周期地循环的属性,包括大气、土壤、下面
2、的地质、水文和动植物群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后果,这些属性对人类现在和将来的土地利用有明显的影响。”可见,土壤是土地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土地的全部。例如,人们可以用工具或机械把土壤全部清除,但是土地却依然存在。,自古以来,人类就认识到土地是一切自然资源中最基本的资源。农学、林学、经济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和地理科学等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土地进行研究。农学家和林学家把土地当作农业和林业生产的基地,经济学家把土地看作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商品,建筑师把它看作地基,环境学家把它看作被污染的对象和废弃物的消纳场所,而地理学家则把它看作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地理综合体。 土壤分布在陆地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
3、及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的存在。即使在岩石出露和流沙被覆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因此,土壤就在地球表面上形成一个断续地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炎热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更大。这就是土壤圈存在的范围。,一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所谓资源,是针对人类对事物利用的可能性而言的,现在有用或潜在有用的事物才被看作资源。因此,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它的范畴随着历史、社会、经济与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某处的沙漠在一定的历史与经济条件下不具有资源的价值。但是,如果该处发现
4、了有经济价值的矿产(如石油),则必须把它列入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范畴之内。当然,土地作为一种资源,首先与农业有关。本章也是主要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考虑到土地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与土地有关的一些环境问题。 土地有两个主要属性;面积和质量。下面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土地的这两大属性。 首先,关于土地的面积。众所周知,在地球51000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大陆和岛屿面积只有1494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29.2,其中还包括南极大陆和其他大陆上高山冰川所覆盖的土地。如果减去这部分长年被冰雪覆盖的土地,则地球上无冰雪的陆地面积仅为13300万平方公里。,对于全世界的居民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颇为
5、巨大的数字。1900年世界人口约为15亿,平均每人占有的陆地面积约为10公顷(150亩),1987年世界人口达到50亿,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仍有3公顷(45亩)。这个数字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不能算小。 但是,如果考虑到土地的质量属性,则这些数字必须打一个大大的折扣。所谓土地的质量,如果从农业利用的角度来看,它包括土地的地理分布、土层厚薄、肥力高低、水源远近、潜水埋深和地势高低、坡度大小等,这些性质对农业生产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如果土地用于工矿和城镇建设等用途,则还要考虑地基的稳定性、承压性能和受地质地貌灾害(如火山、地震、滑坡等)、气象灾害(如暴雨山洪等)威胁的程度等。在土地质量诸要素中,还有一个很重
6、要的因素,就是土地的通达性(accessibility),它取决于土地的地理分布即离居民点的远近,以及道路、交通等情况,这些都影响劳力与机械通达该土地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如果考虑到土地质量的上述因素,则陆地面积中大约有20处于极地和各大陆的高寒地区,另有20属于干旱区,20为山地的陡坡,还有10岩石裸露,缺乏土壤和植被。以上四项,共占陆地面积的70,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着不同的限制性因素,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称之为“限制性环境”。其余的30限制性较小,适于人类居住,称为“适居地”,英语为ecumene,源自希腊语oikoumene,意为可居住的土地,包括可耕地和住宅、工矿、交通、文教与军事用地等。
7、按上述人均3公顷的30计算,人均占有量为0.9公顷(约合14.5亩)。在全部适居地中,可耕地约占6070,折合人均0.540.63公顷(约89.5亩)。 据世界粮食与农业组织和美国农业部70年代所提供的数据,全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为29.5亿公顷,其中的一半,即最肥沃、通达性最好、最容易开垦的一半已被耕种,面积为15.4亿公顷。其余一半尚有开垦的潜力,但由于土壤肥力、土地的通达性等质量因素的限制,必须采用灌溉、施肥和其他土壤改良措施,开垦的成本将大大增加。,表1世界可耕地的生产潜力,(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与美国农业部,1979。),世界各地可耕地的生产潜力差异颇大,表7.1按美国农业部的土壤分
8、类对世界可耕地的生产潜力作了估算。从表中可以看出,肥力较高的软土只占可耕地面积的1/6,而肥力较低的热带氧化土则占1/3以上,其余的1/3强,包括相当多的肥力低至中的土壤。因此,就其农业生产潜力而言,世界可耕地的质量总的来看是不高的。 在人类的历史经验中,土地资源曾经似乎是无穷无尽的。从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遗憾的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仍有2亿多人采用这种破坏性的生产方式),直至现代化农业的集约经营,人类尚未面临过全球性的土地匮乏。当然,由于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稠密地区确已存在着地少人多的问题。本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非农业用地的不断增加,原有耕地反被蚕食,使得全人类面临土地不足的问题已经
9、为期不远。,表7.2 19641985年世界土地利用概况,二 世界土地资源的消长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种需求一方面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非农业用地需求的增加。以下对这两方面略加分析。 1.耕地的扩大据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的资料,本世纪下半叶世界耕地面积在不断扩大,大约每10年增加1亿公顷。即从50年代初的12.7亿公顷增加到60年代初的13.8亿公顷、70年代初的14.8亿公顷和80年代的15.1亿公顷。但80年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增加的速度将会减慢,预计到2000年,世界耕地面积约为15.4亿公顷。这些数据与表7.2中世界资源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大
10、致相符。该表所列80年代中期世界耕地面积为14.75亿公顷,比60年代中期增加9.1。与此同时,森林和林地面积和永久牧场面积有所减少。,但是,各大洲耕地增加的情况颇不相同,其中最显著的有以下几点:第一,在世界及各大洲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欧洲耕地面积却在20年内减少了5.0,其原因是不言自明的,这是由于人口的稳定以及单产的提高,农产品过剩。第二,耕地增加最多的是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其中南美和非洲属于发展中地区,人口增长率很高,耕地的大量增加(分别增加35和14)是人口压力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大洋洲耕地的增加,20年间达26.6,而且主要出现在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它的耕地面积在此期间增加
11、了27.3,而森林与林地面积却减少了23(整个大洋洲减少16.4)。这可能与其出口小麦的经济政策有关。第三,亚洲人二稠密,人口增长率很高,但这期间耕地增加很少,仅达4.2,远落后于其人口的增长,对有限的耕地造成了更沉重的负担。亚洲耕地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荒地不多,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4,仅高于荒地最少的欧洲(占4)。世界上现存荒地较多的地区顺次为北美洲和中美洲(占土地总面积的42)、非洲和大洋洲(均占31)、前苏联(占30)和南美洲(占24)。今后耕地面积的进一步增加将可能出现在这些地区。,尽管世界耕地的总面积不断扩大,但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却逐年下降。表7.3表明本世纪下
12、半叶世界各地人均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全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将在50年内减少约48,其中以发展中国家减少最多,平均减少约58,又以北非、中东和南亚减少幅度最大,分别为68与66。而发达工业化国家耕地相对减少较少。可见,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与各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情况密切相关。 2.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尽管城镇的出现有着久远的历史,但是城市化则还是近一二百年才出现的现象。它与工业化是一对孪生姐妹,对城市周围农村地区的环境、资源、产业结构、人口迁移与土地利用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 城市化是以人口来定义的,它是指居住在大城市中心及其紧邻地区人口比重的增加。本世纪初,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仍然很低,约占总人口的1
13、0,1925年达到28,1985年增至41,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最高,达71.5。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发展中地区的拉丁美洲城市人口竟达68.9,而亚洲和非洲的城市化水平最低,城市人口分别占28.1和29.7(据世界资源报告,1987)。,在21世纪初的20年内,世界城市化有以下趋势: (1)城市居民的绝对数量将有很大增长,尤以发展中国家为明显,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则逐步减慢。 (2)发展中国家中,百万人口大城市的数目和规模均将不断增加,中小城市的数目也不断增加;而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将会下降。 (3)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口正以日益增长的速度移向城市,在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大城市中形成大片
14、的贫民区和非法住宅区。例如,加尔各答、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雅加达、马尼拉、波哥大、卡萨布兰卡和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都有100万乃至200万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贫民区和非法住宅区。,城市化的加速对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土地资源与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大量的良田被占用,变成建成区和水泥、沥青覆盖的地面。从历史发展上看,城市大多是在肥沃富庶的农业区中成长起来的,城市的扩展所占用的多是高产的良田。据美国的统计,1949至1969年20年间城市扩展所占的土地中,80属于美国土地农业适宜性分类中的13等地(该分类法按农业适宜性从高至低分为18等),即最适宜于发展农业的土地。尽管良田的损失对农业生产与环境
15、质量都有着不良的影响,但是出于经济与社会的原因,却往往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集团的欢迎:政府欢迎它,因为城市化给地方财政带来更大的收入;农民欢迎它,因为出售近郊土地给他们带来较高的直接收入和增加就业机会;房地产业者欢迎它,因为土地利用的转化正是他们的利益所在。因此,城区逐渐向近郊区蔓延,几乎不受什么阻力。有些西方国家(如英国)为了控制城区的扩大,在原有城区的边缘规划一定面积的“绿带”,其中保留原有的农田、森林、草地、农舍和别墅,不允许增加任何新的建筑。这一措施颇有成效,迫使建筑商改造旧城区,或者在绿带以外建设卫星城式的新中心或住宅区。,另一方面,城市化又强化了其周围地区农田的集约经营,使之由半自给
16、自足农业转化为商品化农业。例如墨西哥城主要批发市场上蔬菜和水果每天的销售量达8000吨。上海市每天的蔬菜上市量为9000多吨,这些都来自郊区和毗邻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都已转化为高度集约化与专业化。随之而来的是种植制度与机械化方面的革新,例如,由于曼谷对稻米需求的增加,促使水稻的种植方法由直播改为插秧,以提高单产,有些一年一熟的品种已改为二熟。双作又促使农民更多地使用机械来耕作、运输和脱粒,并带动了养禽养猪业的发展。 与城市用地密切相关的是交通运输用地的大量增加,包括交通网本身和停车场用地。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交通用地的数量相当可观。例如美国道路网占地129000km2(80年代数字),为国土总面积的1.4,其中停车场占地3000km2;法国城市间道路占地约3500km2,外加停车场占地500km2,二者合计占国土总面积的0.7(1975年数字)。专家的研究表明,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每辆汽车为保证安全行驶所需的公路面积应为600m2。按照这个标准,则法国1975年的公路占地面积应为10000km2,此外,与交通用地有关的还应包括众多的加油站和废汽车堆置场地等。,三、中国土地资源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