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学7章网络经济中的国际分工与贸易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46338729 上传时间:2020-09-29 格式:PPTX 页数:106 大小:70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经济学7章网络经济中的国际分工与贸易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网络经济学7章网络经济中的国际分工与贸易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网络经济学7章网络经济中的国际分工与贸易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网络经济学7章网络经济中的国际分工与贸易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网络经济学7章网络经济中的国际分工与贸易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经济学7章网络经济中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经济学7章网络经济中的国际分工与贸易(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网络经济中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网络经济中的国际分工 网络经济中的国际贸易,第一节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1、重商主义理论,(1)早期重商主义 货币差额论。 代表人物约翰海尔斯:“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从别人那里买进不超过我们出售给他们的,否则,我们将陷于贫困,他们将日趋富足。”主张“少买多卖”,严禁输出金银,通过贸易顺差,以积累货币。 (2)晚期重商主义 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认为适当输出货币,可以增进出口,吸收更多货币。就像农夫播种一样,输出货币,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货币。但仍必须保持贸易顺差。,2、绝对优势理论

2、,亚当斯密提出。 认为: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中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中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则两国在不同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两国根据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假定: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种产品:小麦和布。 再假定:产品质量无差异,但生产效率不同。,绝对优势,如果本国用6公斤小麦换外国6码布,本国就可获利2码布或节约0.5小时劳动,外国获利24码布或节约5小时劳动。 意义:贸易由零和博弈变为正和博弈,是双赢。主张自由贸易。 缺陷:如果某国另种产品均居于劣势,就不会有贸易发生。,3、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

3、图提出。 认为: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两种产品生产均占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均占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的产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比较优势,本国具有绝对优势,但小麦6:1,布2:1,比较优势小麦布,生产小麦。 外国处于绝对劣势,但小麦为1/6,布为1/2,比较优势布小麦,生产布。 本国用6公斤小麦换外国6码布,本国获利2码布或节约1/3小时劳动,外国获利6码布或节约3小时劳动。 解决了绝对优势的缺陷,但没有回答比较优势是怎样产生的问题。,4、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应当分工

4、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各国的福利都会增加。 假定:两种要素:K和L,要素可以相互替代;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其中本国K丰裕L稀缺,外国L丰裕K稀缺;两种产品:X和Y,其中X为K密集型产品,Y为L密集型产品。 由于要素价格 KALB 则 产品成本 XAYB 即本国在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外国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两国分工并交换。 贡献:解释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成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赫克歇尔,俄林,二、标准贸易模型,1、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额外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必

5、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最大数量。 例如:本国追加生产1公斤小麦,必须舍弃0.5码布,小麦的机会成本就为0.5码布。 机会成本决定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即一个国家在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生产商品数量的不同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表示在这一点上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 (1)机会成本不变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有固定斜率的直线,这样就会出现完全分工。,布(码),小麦(公斤),本国的生产可能性,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机会成本不变,(2)机会成本递增 即额外生产1单位的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越来越大。 原因:生产资源不同质,边际生产率递减。 递增成本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光滑

6、曲线。 比较优势原理同样适用于递增成本情况,只不过最后不是完全分工,而是不完全分工。 例如:国内小麦/布的交换比率为P1=2.0,生产组合为S1点。但国外的小麦/布交换比率为P2=1.0,生产组合为S2点。 在开放经济的情况下,本国生产小麦的数量会增加,直至机会成本与国外一致为止。生产组合由S1移向S2,但不会到达S。外国也如此。最后出现不完全分工。,布(码),小麦(公斤),P2=1.0,P1=2.0,机会成本递增,C1,C2,W1,W2,S,S1,S2,2、社会无差异曲线,效用函数:反映消费者通过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与其所消费的数量组合之间的关系。 假定可供选择的商品只有两种:小麦(Q1

7、)和布(Q2) 效用函数 U=u(Q1,Q2) 任一效用水平Ui可以为Q1和Q2的无数组合所满足,形成一条效用线,即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越在外面的无差异曲线,表明福利水平越高。,U2,U1,U0,D,C,Y,X,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即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表明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 边际替代率 MRCS= 当一国的福利最大化时,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 即,dQ2,dQ1,3、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假定: 两个国家:本国,外国 两种商品:小麦,布 不存在贸易时,两国各自达到均衡的条件是 MRT=MRCS= 在图上,均衡为各自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福利水

8、平分别为U0、U0,国内价格线为Pd、Pd。Pd的斜率小于Pd的斜率,表明本国生产小麦具有优势,外国生产布具有优势。,P1,P2,S0,Pd,Pd,U0,U0,小麦,小麦,布,布,贸易前的福利水平,外国,本国,S0,两国进行贸易,外国以布换取本国的小麦。随着贸易的开展,外国布的价格上升,Pd的斜率增大,Pd的斜率减小。最后到达PW,使两国的生产和消费达到均衡。 即 本国MRT=本国MRCS=外国MRT=外国MRCS 这时,外国的均衡点位于S1点,消费均衡位于E;本国的生产均衡位于S1点,消费均衡位于E。 外国以数量CS1的布换本国数量为CS1的小麦,两国的贸易三角形CS1E和CS1E全等。 这

9、样,两国的福利水平分别由U0、U0上升到U1、U1,表明两国都从贸易中受益。,S0,S1,Pd,Pd,U0,U0,小麦,小麦,布,布,贸易后的福利水平,外国,本国,PW,PW,C,C,E,E,S1,S0,U1,U1,三、要素禀赋模型,1、假定条件及其含义,(1)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两种产品(X和Y)。目的,用二维平面来分析,但多个国家、要素和产品不会对结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2)两个国家的商品X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意味着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生产商品X的资本/劳动比率要低于商品Y。 (3)两个国家都使用相同的技术,即在生产同一商品

10、时,都会使用相同的劳动和资本。 (4)两个国家的两种商品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即增加某一商品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会带来该商品产量的同一比例增加。,(5)两个国家均为不完全分工,即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两国也继续生产两种商品。 (6)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即无差异曲线完全相同,如果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相同,两国消费X与Y的比例相同。 (7)两国的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即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或中间商,他们的行为都不会影响到商品价格,要素的提供者也不会影响到要素的价格。完全竞争还表明,长期的价格将与生产成本相等,生产者不会有超额利润。 (8)要素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否则,国

11、际要素收入差异就会消失,而不可以国际流动,意味着要素的收入差异会永久存在。 (9)两国资源均得到充分的利用,表明两国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0)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每一国的总进口额等于总出口额。,2、要素的密集度与要素的丰裕度,(1)要素的密集度 假设: 生产商品X所需的资本量为KX,劳动量为LX 生产商品Y所需的资本量为KY,劳动量为LY 令 X = Y = X和 Y分别代表商品X和商品Y的资本/劳动比率。 如果满足不等式XY,则称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K,L,Y,X,KY,KX,LY,LX,要素密集度,(2)要素的丰裕度 假设: 本国和外国的劳动价格分别以

12、WA和WB表示 本国和外国资本价格分别以iA和iB表示 令 A = B = A和 B分别代表两国要素的相对价格。 如果满足不等式AB,则称本国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外国资本丰裕、劳动稀缺。,要素丰裕度也可以用资本总量与劳动总量的比率(TK/TL)来定义。当本国的TK/TL小于外国时,我们说本国的劳动丰裕而外国的资本丰裕。 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与要素的丰裕度有关。 如果本国劳动丰裕且商品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则本国生产可能性曲线AA偏向于X轴; 如果外国资本丰裕且商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则外国生产可能性曲线BB偏向于Y轴。,Y,X,A,A,B,B,要素丰裕度,3、H-O定理,(1)分析逻辑 要

13、素丰裕度不同 生产要素价格差异 生产成本差异 商品价格差异 贸易产生 (2)H-O模型 假定: 两个国家:本国、外国 两种要素:资本K、劳动L 两种商品:X、Y,Y,X,A,贸易前的福利水平,PA,PA,外国,本国,A,贸易前: 无差异曲线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于A和A,无差异曲线为无贸易时两国所能达到的最高福利水平,A和A为两国生产与消费的均衡点。 均衡点的切线PA和PA分别为两国在均衡点上的商品相对价格。 由于PAPA,说明本国在商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外国在商品Y上具有比较优势。,Y,X,E=E,贸易后的福利水平,外国,本国,PB,A,B,C,C,B,A,贸易后: 两国分工,本国增加商品

14、X生产,均衡点由A移向B;外国增加商品Y生产,均衡点由A移向B,B和B与两国共同的相对价格线相切。 本国出口X换取Y,最终消费组合为点E 外国出口Y换取X,最终消费组合为点E E=E且与无差异曲线相切,说明福利水平上升。,4、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美国经济学家,1951年利用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目的是想证明O-H定理。但分析的结果则相反,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美国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比出口商品约高出30%。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劳动生产率说。美国劳动生产率是其他国家的3倍,如果实际人数乘以3,

15、美国实际是劳动丰裕国家。 (2)人力资本说。 劳动力是不同质的,可分为简单劳动和技能劳动。美国简单劳动少,技能劳动多,出口技能劳动密集商品,进口简单劳动密集商品。,(3)要素密集逆转说。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属于不同类型产品,例如小麦在美国属于资本密集产品,而在发展中国家属于劳动密集产品。 (4)需求逆转说。两国的需求偏好不同,如果某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虽然具有优势,但本国消费又特别偏好该产品,出口方向就会发生逆转。 (5)关税及贸易壁垒说。不能完全自由贸易,如美国限制高技术产品出口,鼓励农产品出口,影响贸易结构。,里昂惕夫,四、新贸易理论,1、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1)国际贸易的新变化 20世纪前半期,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新古典的要素禀赋理论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并用于解释国际贸易领域里的各种问题。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跨国公司的发展、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以及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等一系列变化,使国际贸易理论面临挑战。 从60年代起,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向,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1)世界贸易的绝大部分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的。 2)大部分贸易是产业内贸易,即相似产品的双向贸易。 3)战后贸易的扩大绝大部分是在没有大规模的资源重新配置或收入分配影响的情况下形成的。 这显然是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