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新国际贸易理论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46332443 上传时间:2020-09-29 格式:PPTX 页数:93 大小:70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新国际贸易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第五章新国际贸易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第五章新国际贸易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第五章新国际贸易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第五章新国际贸易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新国际贸易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新国际贸易理论(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三节 技术差距论 第四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五节 偏好相似理论 第六节 存在性理论 第七节 人力资本说 第八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第一节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一、规模报酬的概念 二、规模报酬的种类 三、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四、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规模报酬的概念,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规模报酬递增理论(theory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也称规模收益递增理论,是著名

2、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与艾瀚南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一书中提出的。 其论点为:规模报酬递增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因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二、规模报酬的种类,1、规模报酬递增: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的产量会随着投入要素的增加而增加,每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也会随之而下降,这种情况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或“规模经济”。,2、规模报酬不变: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规模报酬将达到最佳顶点,在一定的范围内,平均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这种情况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 3、规模报酬递减:当生产规模继续扩大时,平均生产

3、成本将会因为规模过大,管理与合作效率下降率下降而上升,这种情况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或“规模不经济”。,三、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1、内部规模经济 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更好地组织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提高企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单位产品的平均固定成本下降。 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为大企业,多集中在汽车、钢铁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中。,2、外部规模经济 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生产、信息收集、产品销售、辅助服务等方面的成本就会降低,从而增强

4、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生存发展能力。,新古典经济学常用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往往是以要素边际收益递减为前提条件的,也是以边际成本递增为前提条件的,这种生产可能性曲线或转换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但若考虑到规模经济因素,则要素的边际收益应当是递增的,而边际收益递增也意味着机会成本递减,机会成本递减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应当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如果甲乙两国各方面的条件相同,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就完全相同;规模报酬递增使得生产可能曲线凸向原点。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两国都在A点生产和消费,国内相对价格都是PA. 如果两国进行分工和贸易,假设甲国生产X,乙国生产Y,甲国的生产就会从A点沿着生产可能线

5、向右移动,同时X商品的相对价格会不断下降,直到B点实现完全分工,此时甲国出口BC单位的X,按照国际价格PW换取CE单位的Y,在E点消费。,同样,乙国的生产会从A点沿着生产可能曲线向左移动,同时Y商品的相对价格会不断下降,直到B完全分工,此时乙国出口BC的Y商品,按照国际价格PW换取CE的X,也在E点消费。这里BC=CE,CE=BC. 可见通过分工和贸易两国都达到了更高的福利水平。实际上不可能做到完全分工,只能在和之间。,四、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由于进入行业的企业增加,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产品价格降低,使得产品能够出口到国外市场。 而之所以有更多的产品供出口,是因

6、为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提高了整个行业的产量。在这里,国际贸易的原因不是要素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成本差异,而是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比较成本差异。,2、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拥有内部规模经济的,更多是处于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地位的企业。在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中,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与市场容量有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如果两国国内市场存在差异,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则大国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产品X,小国将只能生产完全专业化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理论解释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特点 四、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测定 五、产业内贸易的一般规

7、律,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解释国际贸易分工格局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从当代国际贸易产品结构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两大类。,1、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是指各国以不同的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进行的交换,如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交换。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各国彼此交换同一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即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行为。产业内贸易并不是广义上的工业部门内贸易,而是相当具体的工业部门内

8、进行相互贸易。,2、同质产品与差别产品 同质产品是指那些消费者的偏好完全一样,从而相互之间存在着完全的替代性的商品。 差别产品又被称为异质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譬如说不同质量档次或品牌的同种产品。,产品的差别性分为三种:水平差别、技术差别和垂直差别。 水平差别是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别性,如烟草、化妆品等,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 技术差别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别处于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别是指产品

9、质量方面的差别,由于发展阶段、投入要素成本等方面的原因,一个国家往往并不生产所有质量档次的同种产品,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又使得一个国家的居民往往产生对各种质量档次的产品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不同质量档次的同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理论解释,1、同类产业的异质性 2、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 3、经济发展水平,1、同类产业的异质性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每个产业部门内部,因为产品的质量、性能、规格、设计、装潢等各不相同,形成无数有差别的产品系列。而各国为获得规模报酬,都只能生产某些差别化的产品。由于消费的多样化,造成需求也多样化,从而产生了国际贸易。,2、规模经济与不

10、完全竞争 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源泉。 开展内部规模经济将导致垄断、寡占、独占等形式的不完全竞争,而那些不能取得比较优势的厂商将被淘汰。 为取得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各国只得专注于某些产业的某些差别化产品的生产。为了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各国就要开展产业内贸易。,3、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内异质性产品的生产规模就越大,内部分工越发达,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供给市场。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收入水平就越高,人们的消费需求越多样化,形成异质性产品的需求市场。所以,从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方面都将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特点,1、产业内贸易是以异质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的

11、。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越相似,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反映的是获得性的比较优势。,2、由于产业内贸易的参加国都以世界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参加国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机会是相同的,因而不可以简单地凭贸易前同种商品的价格差来事先预测某一国家的商品贸易模式。 3、开展产业内贸易以后,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能从中受益,而不会出现本国丰裕要素报酬提高而稀缺要素报酬降低的情况。 4、产业内贸易与各国生产要素流动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四、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测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来衡量。 X

12、、M:一国某类商品的出口额、进口额 X表示一个产业或产品的出口额 M表示一个产业的进口额 T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 T=1-X-M/(X+M),当一个国家的某一产业或某类产品只有进口或出口时,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T=0. 当一个国家的某一产业或某类产品只有进口等于出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T=1. 一般0T1,T越是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越接近0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低。 中国工业制品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1999年:88.5,2000年:88.7, 2001年:90.4,表一 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产业内贸易指(单位),表二 各工业化国家与其他工业化国家贸易占其总贸易的份额(2000年),五

13、、产业内贸易的一般规律,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 因为从生产或供给角度上,产业内贸易取决于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异质性,取决于该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水平,主要是由于异质产品可能以相同的技术被制造出来,也可能含有完全相同的物质成份。可见,产业内贸易常常并不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内容,并不像前面的生产要素禀赋贸易理论那样强调生产要素禀赋差异。,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 因为相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低收入阶层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对产品品质不会有特殊的

14、要求。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表现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结构,两国人均收入差异不显著,会导致两国间的需求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的需求结构和追求差异化的个性产品,必然使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内容广泛,比重较大。,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地缘关系越近,则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和便于开展边境贸易等这些有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开展的因素,从而,使它们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较大。,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 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

15、品的产业 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 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第三节 技术差距论,一、技术差距论 二、滞后时期 三、技术差距理论图示 四、理论的评价,一、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innovation and imitation theory),产生于1961年,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M.V.波斯纳(Michael V. Posner)。,波斯纳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模型。 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

16、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准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著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模型中,如果两国具有相同的要素禀赋和需求条件,那么两国在贸易前就具有相同的要素价格比例,从而无法开展贸易。 波斯纳认为,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意味着一定的要素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样技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对贸易格局的变动产生作用。,二、滞后时期,波斯纳把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滞后时期 全期又分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两个阶段,其中,反应滞后阶段初期为需求滞后阶段。,反应滞后是指技术创新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他国家模仿并开始生产新产品的时间。 掌握滞后是指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新产品进口为零的时间。 需求滞后则是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开始出口新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反应滞后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决定意识和规模利益、关税、运输成本、国外市场容量及居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