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名师教学设计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6321016 上传时间:2020-09-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名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名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名师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名师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名师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名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名师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九个生字,理解字意,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渲染”“勾勒”等词语。 (2)揣摩文中优美语句,文中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1)熟练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主感受课文中描述的草原风光及风土人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

2、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之情。 (2)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两个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暑假期间有没有去什么地方旅游呢?(学生答,师生互动) 那有没有哪位这次去了草原或者以前去过草原的同学们愿意说一说你们都去了哪里的草原,都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学生答,师生互动) 看来同学们的草原经历还都挺有意思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第一篇课文草原,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再去那片美丽的大草原走一走。没有去过草原的同学们也跟随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板书:草原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 出示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1中国现代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 草原这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

4、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课后揭示或作为问题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等,用笔做上记号;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字词。优美的词语或者有特殊意义的词语用线画出来。 2、检查字词学习效果。 采用问答引导方式,让学生自主归纳字词大意,教师最后出示归纳字词正解。 字:毯、陈、裳、虹、蹄、腐、羞、涩、微。(字形、字音、注意点) 词:明朗:光线充足(多指室外)。 一碧千里:一片碧绿,十分广阔。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渲染:国画

5、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如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奇丽:奇特而美丽。 无限:没有穷尽,没有限量。 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环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话斜阳:在夕阳下告别。 其他优美词语或

6、特别词语可由学生补充,教师帮助解释。(例如:奶豆腐、陈巴尔虎旗、摔跤、手抓羊肉等。) 3、教师提问:作者文中都写了些什么? 预测:草原的美丽风光、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蒙古族同胞迎接远客设宴款待的情景等。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细读课文,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的。作者是按什么为线索来写作的。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课文内容,老师予以积极评价,引导正确答案。 作者按照参观访问的顺序写的:首先描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美景,接着展示了远迎客人、激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隆重场面,最后用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全文。描述了草原风光美、蒙汉一家亲的场面。 (预设板书:草原美景 热情

7、迎接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依依惜别) 四、精读品析,草原美景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么描写草原美景的,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草原很美的呢?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词语。 2、学生自主品读,找出优美词句。 3、小组内交流,教师按课文顺序适时引导学生回答。 出示优美例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分析:一个“可爱”就足以间接表达了作者见到草原时的心情,给人一种身心舒畅愉悦的感觉,“清新”“明朗”的草原是作者看到草原时的感受,这种感受使作者感到满心的愉快,以至于想高歌一曲来表达自

8、己此时的心情。 作者这里由景生情,直接表达了自己初见草原时的惊喜和愉悦,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写法。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分析:“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辽阔。这句话形容草原一片碧绿,十分辽阔。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是却并不因为空旷而显得苍茫冷清。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结合图片展示这种渲染效果,帮助学生理解) 分析:“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

9、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分析:这种境界是指草原一碧千里,犹如一幅写意的中国画一样的境界。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让作者感到非

10、常惊叹;而草原的辽阔,小丘额柔美和羊群的点缀犹如一幅中国画令人感到非常舒服。“愿久立四望”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让人恨不得一直看下去;“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想吟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赞叹与喜悦。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合理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句式:既。又。(并列关系)会用该句式造句。 4、教师:本自然段作者由景生情,又寓情于景,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了自己初见草原的惊喜和对草原风光的赞叹之情,字里行间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由衷的赞美。 板书:草原美景风光美 5、师:同学们,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不

11、美,老舍先生用非常优美的语言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为我们描述了草原的美景,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让我们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把这一幅如画的美景记到心里吧。 五、深读感悟,人情之美 师:既然来到了美丽的蒙古大草原,自然要去看看独居特色的蒙古包,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中吧。 请同学们自读二到五自然段,读后小组讨论你的感受。 1、走进草原,热情迎接 出示优美例句: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问:“洒脱”是什么意思?(潇洒、自由) 可以换成哪些词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

12、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分析:在广袤的草原上,可 _的开车,不用顾忌有任何阻碍,而且一路翠色尽收眼底,在这样的环境里心都变得宽广和洒脱了,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啊! (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问:这句话给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热情好客) 你都是从那些词句感受到的?(“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 分析:“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 表现了蒙古人民的迎接远客的急切表现,他们都是盛装打扮,挥动马鞭疾驰的像

13、我们本来,体现了他们对于远客的重视和热情。 该句为比喻句,作者把这种景象比作彩虹,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景象,更把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比作了彩虹一般绚烂,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3)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调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你在朗读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试着朗读这句话。 分析: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令人动容,让人感动,读起来也是充满了激动之情。 板书:热情迎接 2、蒙古包外,亲切相见 师:作者一行跟随这骏马一路到达了蒙古包,那么主人与客人们在蒙古包外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蒙古包外

14、的情形,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朗读分析。 出示例句: (1)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 分析:主人和客人相见的激动之情。 (2)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分析:语言不通却并不妨碍大家相见时表达彼此的激动兴奋之情。 师:该段描写了主人和客人们在蒙古包外亲切相见时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双方都非常激动的心情。 板书:亲切相见 3、蒙古包内,盛情款待 师: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着客人们一起和主人去蒙古包里面看看吧。看看主人们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分析:“倒上了”“摆上了”“不大一会儿”说明主人早有准备,用自己民族的特色美食招待客人。干部和老人向客人敬酒,为客人唱民歌体现了主

15、人的热情好客和对客人的重视。而客人们回敬酒,跟着唱歌,这种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主人的盛情款待和客人的宾至如归的场景也正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相亲相爱的深厚情谊。 板书:盛情款待 4、面对离去,依依惜别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最后一段,看看描写了怎样的场景?你又是怎样感受到的? 学生朗读,学生小组内,分析情感。教师引导。 分析:饭后小伙子们和姑娘们纷纷表演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客人们也跟着一起唱歌跳舞,慢慢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体现了蒙汉两族依依不舍的美好情感。 板书:依依惜别 出示例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引导分析:在这美好的草原美景和同胞的热情款待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我们在这种深情厚谊和欢声笑语中怎么忍心离别呢。面对着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在夕阳下两族人民互相诉说着依依惜别之情。 该句问文中的中心句,作者直接抒情,从主人热情迎客款待到联欢话别处处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两族人民团结友爱难舍难分。充分表明了作者感受到的草原人民的人情之美。 板书:人情美 六、课堂,情感 师:同学们一起来回味整篇课文,作者都写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